
会员
上海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研究(1927—1937)
更新时间:2025-04-28 18:28:53
最新章节:后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书从历史叙事、上海文化、思想史、社团研究等角度,系统论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在上海的发展、流变和星散的过程,聚焦这段时期胡适、徐志摩、梁实秋、林语堂、沈从文等自由主义作家的创作及生存环境,呈现了现代知识分子与文化场域之间的依存关系,从而拓展了现代上海文学研究的新空间。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4-04-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
“城乡中国”的交往叙事: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说研究
作为对城乡社会生活的反映、想象与建构的独特审美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小说从时间、空间、价值等多个维度,全面书写了城市化进程和“城一乡”关系中的物质交换、情感交流、空间交往和价值选择。这些小说一方面以矛盾冲突为叙事主题,揭示了城市化所产生的复杂社会问题以及传统价值的断裂;另一方面以交往叙事为审美姿态,积极建构和谐社会中的道德、信仰、伦理、美学新秩序,为“城乡中国”走向“美丽中国”的文化建构文学25.1万字 - 会员
文学大众化与解放区小说研究
本书从文学大众化的维度力求整体上对解放区小说给以关注,把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结合起来,依据解放区小说创作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上形成的独特特征为章节进行编排,以论述解放区小说创作的总体特征。本书侧重于研究文学大众化思潮对解放区作家的创作理念、审美情趣、艺术手法、写作状态的影响,进而研究解放区作家在大众化追求、小说题材、结构形式、地域化风格等方面的创作实践。文学25.4万字 - 会员
阐释的边界:一个文学理论关键命题的探究
在文学理论中,“阐释的边界”是一个难以忽视的命题,它以阐释的客观性和意义的确定性为核心,在不确定性思潮泛滥的当下被不断激活;它不同于独断专行的法则或律令,而是蕴含着丰富的理论路径和方法论取向,不断涉入更广阔的文化精神领域。本书从概念内涵、历史谱系、建构路径、本体形态、实践策略等不同向度切入,对文学阐释的“边界”问题加以深入分析,由此展开对当代文学理论乃至文化生态的批判性反思和话语重估。本书的目标,文学28.6万字 - 会员
云南书写与国家认同研究(1937—1945)
从“现代文学”如何建构和想象“现代中国”这一思考维度出发,循着“从周边看中国”的学术视野,本书从整体角度探讨了滇缅抗战时期与云南建立了特殊联系的旅行者、考察者,云南本土作家以及中国远征军将士、随军记者,他们如何通过旅行、采访、行军、战斗、勘测、筑路等行动,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学实践,把想象的对象变成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感知对象。这些基于实地体验的云南书写都体现了非常明显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书文学23万字 - 会员
文学地理学(第9辑)
《文学地理学》辑刊是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的年会论文之精选,由曾大兴等主编,每年一辑,已出七辑。作者均为中、日、韩三国从事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学者,包括杨义、蒋凡、刘扬忠、朱寿桐、周尚意、王兆鹏、张三夕、邹建军、陶礼天、夏汉宁、高人雄、戴伟华、海村惟一(日)、金贤珠(韩)等知名学者。本辑刊设有“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文学地理学宏观研究”、“文学地理学基本理论研究”、“文学地理学方法研究”、“文学家之地理分文学27.5万字 - 会员
现代西方审美主义思潮与文学
本书梳理了审美主义思潮从萌发到扩张的纷繁复杂的流变过程,展现了现代性内部的矛盾与人类的生存困境,呈现出丰富而多彩的文学景观,有助于重新审视个体生存、情感体验、时间感悟、伦理建构、艺术救赎等与现代人切身相关的精神性命题,触及了人类命运、人性秘密与生存意义等文学本质性问题。本书还揭示了审美主义内部的矛盾危机,探析其交织着颓废与先锋、反叛与媚俗、自由与虚无、艺术与生活、灵与肉等多重面孔的复杂样态。在当前文学23.2万字 - 会员
阳明后学郭子章文献整理与思想研究
阳明后学郭子章政绩显著,著述宏富,哲学思想深邃。本书从史料、郭子章著述及其友人的记述中勾勒郭子章的生平行述,清楚地展示郭子章思想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当时社会中所处的人际交往状况;结合郭子章著述,深入考察各地地域文化特色,彰显郭子章在方志文献与文学文献上取得的成就;考察郭子章文学作品,探析其诗歌、经世致用之文、笔记小说等文体创作的文化内涵与美学特征;抽绎郭子章《豫章诗话》及相关论述中的诗学思想,肯定其首文学15.5万字 - 会员
南宋孝宗时期词风嬗变研究
南宋孝宗乾、淳年间,辛弃疾、姜夔先后登上舞台,后世词坛始终未脱其藩篱。历代词学家都认识到该时段的重要性但却褒贬各异。具体来看,孝宗词坛打破了晚唐以来艳情词占主导的创作局面,咏物、述怀、说理、祝寿、节序等主题得到突显,“以诗为词”彻底实现,议论与用典极为普遍。与此同时,文人创作与社会娱乐需求出现分离,坊间编选歌本仍以北宋词为主,《草堂诗余》即为典型代表。通过对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位伟大词人进行比较,亦可文学24.1万字 - 会员
中国文学经典建构的理论与实践(1976—2016)
文学经典不仅是文学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学经典在文化建构、传承以及跨文化交流等方面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书基于近四十年来国内文学经典研究的理论路径、理论成果的系统性爬梳整理,将新时期以来文学经典论争的发生、发展及文学经典研究的困境与媒介文化变迁相关联,对文学经典论争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梳理大量的资料,在还原论争展开的文化现场的基础上,呈现四十年来文学经典论争的总体风貌和文学26.8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