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 三岛四洲,五湖九曲
“水光万顷开天镜,山色四时环翠屏”,从空中向下俯瞰,洱海宛如一轮新月形的玉镜镶嵌在苍山与大理坝子之间。苍山十九峰如画屏倒映其上,洁白的雪峰与碧玉般的湖面辉映,素有“银苍玉洱”之誉。她是白族人民的“母亲湖”,大理“风花雪月”之“月”的所在,被当地人亲切地称呼为“金月亮”。
在巍巍的苍山脚下,有一片湖水。这里波光可鉴,无论阴雨绵绵的日子还是风和日丽的时候,湖水总那么清澈剔透,洗尽一切尘埃,兀自地洁净,再洁净。最惬意的时候,是听着那个古老的传说,依着湖水,端详天上的月牙儿和水中的月影私语,这里,就是洱海。
洱海位于大理市境内,海拔2056米,面积252.91平方千米,南北长42千米左右,北起洱源县江尾乡,南至大理下关。洱海属澜沧江水系,源头出自罢谷山。弥直河、波罗江从北部和南部汇入,西有苍山十八溪流入,湖水深 21.7米,碧绿清澈,是我国第七大淡水湖。西洱河为湖水出口,与漾江汇合注入澜沧江。
洱海属构造湖,湖水清澈见底,透明度高,如一面玉镜镶嵌在苍山之畔,湖形轮廓酷似人耳,浪大如海,故而得名。湖岸东部多崖壁,北、西、南三面沙洲环绕,岛屿、湖泊、沙洲、花树、村落等环环相绕,景色绮丽,各具风采,目不暇接,古人将其概括为“三岛、四洲、五湖、九曲”。三岛指金梭岛、玉几岛、赤文岛;四洲指青莎鼻、大鹳淜、鸳鸯、马濂;五湖指太湖、莲花湖、星湖、神湖、渚湖;九曲指莲花曲、牛角曲、波垠曲,大鹳曲、凤翼曲、高莒曲、潘矶曲、罗莳曲、鹤翥曲。西岸为沙泥质,与湖滨坡地相连接,多沙洲港湾,平畴绿野,渔村点点,田园风光。
小普陀
小普陀是洱海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又名海印。本是洱海东部的一个小岛,小岛形如方印,相传是观音开辟大理时在洱海中投入的一枚镇海印所化。岛上建有供奉观音的观音阁,岛也因此被当地人命名为小普陀。
洱海之月
相传,古时候天宫中有一位公主羡慕人间的生活,下凡到洱海边的一个渔村,与一位渔夫成亲。为了帮渔民们过上好日子,就将自己从天宫带来的宝镜沉入海底,水中鱼群立刻无处遁形,渔民们能够打捞到更多的鱼,自此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从此宝镜就在海底变成了金月亮,放着光芒,与天上玉镜高悬的明月相辉映,变成了分外美丽的“洱海月”。
“似箭灵槎穿巨浪,如霜皓月映高秋。”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客曾到此写下表达心折的诗文,“浩荡汪洋,烟波无际”,“风里浪花吹又白,雨中岚影洗还清”,凡此种种,不胜枚举。然而洱海最美之时,要数月亮初升的大理四大名景之一的“洱海月”。
月夜,“上关风”将西洱河的水波轻轻吹回,看上去西洱河仿佛是入水口,而非出水口。沿着波光万点,向洱海湖心荡去,月影越来越清晰,自古闻名的“洱海映月”之景静静地出现在天地之间。明代诗人冯时可在《滇西记略》中说洱海之奇在于“日月与星,比别处倍大而更明”。倘若在农历十五,洱海边的白族人家划木船到水中央,欣赏海中明月如轮,明月映在水质清澈的洱海,愈发得圆,愈发得亮。月亮与海水相映在一起,清辉灿灿,浮光摇金,分不清是天月掉入海中,还是海上明月升天。
双廊古镇
双廊镇位于洱海东北岸,景色清幽,是观赏苍山洱海最适宜的地方,被誉为“苍海风光第一镇”,素有“大理风光在苍洱,苍洱风光在双廊”的说法。
洱海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物产丰饶,湖水终年不结冰,水产丰富,有弓鱼、油鱼、鲫鱼、青鱼、鲤鱼和细鳞鱼,其中弓鱼最有名,被誉为“鱼魁”。历史上就有“享渔沟之饶,据淤田之利”的记载。至今湖水依然清澈如镜,白族居民世世代代在此耕田捕鱼,安居乐业。
这一带是白族先祖的发祥地,大理经济、文化的摇篮。迄今为止,在洱海周围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达30多处,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青铜器等古物。早在汉代时期,洱海就已载入史书。古代文献中,曾称之为“叶榆泽”、“西洱河”等。每个时代都有相应的历史遗留,白族先民从蒙昧时代逐渐走向文明繁荣的足音依稀可闻。在唐朝及以后的南诏国、大理国时期,大理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来经济中心移至滇池一带的昆明,苍山洱海依然保留着原初的模样,千百年不曾改变。洱海南端的洱海公园,山茶、杜鹃等名花共放,花树中穿梭着古色古香的画栋长廊。公园中有一座飞檐出角的望海楼,登楼远眺,整个苍山洱海之景直奔眼底,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映苍山。大理风情温柔如洱海之水,绵绵不绝,给人以宁静而悠远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