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条灸
艾条灸又称艾卷灸。艾条是用纸包裹艾绒卷成圆柱形的艾卷,使其一端燃烧,在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治疗方法。艾条分清艾条与药艾条两种(药店有售)。清艾条用薄棉纸(长28厘米、宽6厘米)像卷烟卷一样将艾绒卷成直径1.5厘米、长20厘米的艾卷。卷的松紧要适中,太紧不易燃烧,太松易掉火星,一般每支重量约10克,可燃烧约1小时左右。药艾条可用肉桂、干姜、丁香、木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乳香、没药、川椒等药材,研末置于艾条内,每支艾条取6克药末掺入艾纸中,用三层厚绵纸卷制成药条,胶水封口,两头的纸拧个结即成。
近人曾将传统艾卷改革成无烟灸条,经临床观察,效果显著。处方:甘松30克,白芷、细辛、羌活各6克,金粉(或铝粉)40克。
艾条灸有两种持艾手势,一种是以拇、示、中三指如持钢笔一样的持艾条,并用小指固定在被灸部位的附近,这样不仅能避免术者手腕动荡不稳,又能减少在长时间施灸的疲劳。另一种是以拇、食二指持艾条,用中指固定在被灸穴位的附近。
艾条灸法的种类分为:悬起灸,实按灸和间接灸三种。
悬起灸
悬起灸: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法。其中有悬于施灸部位之上,固定不移,直至皮肤稍有红晕的温和灸,有艾火距施灸部约3厘米,回旋或左右往返移动,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的回旋灸,以及点燃的艾条在施灸处一远一近的移动,呈麻雀啄米似的雀啄灸。悬起灸能温通经脉、散寒祛邪,适用于病位较浅、病灶局限的风寒湿痹及神经性麻痹,小儿疾患等等。
温和灸
【概念】温和灸,又称温灸法是指将艾条燃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定距离,在灸治过程中使患者只觉有温热而无灼痛的一种艾条悬起灸法。
【灸前准备】艾条,火柴或打火机,灰盒等。
【施灸法】一般多用清艾条,亦有施术者根据病症的要求加入某些药物,制成药艾条,但灸治的方法相同。操作技巧:将一、二支艾条点着,术者左手中、食二指放于被灸的穴位两旁,其目的是通过术者的感觉探察热度高低,可以测知患者受热程度;万一落火,便于随时扑灭;患者发痒、发热,觉痛时予以揉、搓、按摩。右手持艾卷垂直悬起于穴位之上,离皮肤3~4厘米,直接照射,以病人觉得温热舒服,以至微有灼痛感觉为度。如果觉得太热时,即可缓慢作上、下、左、右或回旋之移动,使温热连续刺激。每次可灸三、五穴,每穴约10分钟左右,以30~60分钟为度,过多则易疲劳,少则达不到温热程度。
【适应证】该灸法可用治疗慢性气管炎、冠心病、疝气、胎位不正等及其他多种慢性病症。还常用于保健灸。
【注意事项】
1.灸治时,应注意艾条与皮肤之间既要保持一定距离。又要达到足够的热力。特别要注意不同病症与患者之间的差异。
2.温和灸不宜用于急重病症或慢性病症的急性发作期。
3.施灸中要注意,艾卷积灰过多时,则离开人体吹去后再灸。病人体位要舒适,方能够持久。并防止冷风直接吹拂。
4.口渴可多饮水,灸后要慎起居,节房事。
5.尤其灸后要注意把火闷灭,以防复燃,最好把艾卷着火之一端,插入口径合适之小铁筒或小瓶内,自然就会熄灭,留下焦头,便于下次点燃。
雀啄灸
【概念】雀啄灸法也是近代针灸学家总结出来的一种艾条悬灸法。是指将艾条燃着端对准穴区一起一落的进行灸治。
【灸前准备】艾条,火柴或打火机,灰盒等。
【施灸法】取清艾条或药艾条一支,将艾条燃着端对准所选穴位,采用类似麻雀啄食般的一起一落忽近忽远的手法施灸,给以较强烈的温热刺激。一般每次灸治5~10分钟。亦有以艾条靠近穴区灸至患者感到灼烫提起为一壮,如此反复操作,每次灸3~7壮。不论何种操作,都以局部出现深红晕湿润为度。对小儿患者及皮肤知觉迟钝者,施术者宜以左手示指和中指分置穴区两旁,以感觉灸热程度,以避免烫伤。雀啄法治疗一般每日1~2次,10次为1个疗程,或可不计疗程。
【适应证】该灸法主要用于感冒、急性疼痛、高血压病、慢性泄泻、网球肘、灰指甲、疖肿、脱肛、前列腺炎、晕厥急救以及某些小儿急慢性病的治疗。
【注意事项】
1.不可太接近皮肤,尤其是失去知觉或皮肤感觉迟钝的患者中小儿患者以防烫伤。如灸后局部出现水疱,可参照前述的有关方法处理。
2.施灸中要注意,艾条积灰过多时,则离开人体吹去后再灸。病人体位要舒适,方能够持久。并防止冷风直接吹拂。
3.临床上雀啄灸多可配合三棱针点剌或皮肤针叩剌。应注意穴区局部消毒。
4.灸后要慎起居,节房事。
回旋灸
【概念】回旋灸法又称熨热灸法。是指将燃着的艾条在穴区上方作往复回旋的移动的一种艾条悬起灸法。本灸法能给患者以较大范围的温热刺激。
【灸前准备】艾条,火柴或打火机,灰盒等。
【施灸法】回旋灸的灸条分为清艾条(包括无烟艾条)和药艾条。回旋灸的操作法有二种:一种为平面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端先在选定的穴区或患部熏灸,至局部有灼热感时,即在此距离作平行往复回旋施灸,即将艾卷点燃的一端在施灸的皮肤上进行圆周回旋似的周旋移动,而不是将艾卷固定于穴位上。每次灸20~30分钟。视病灶范围,可适当延长灸治时间。以局部潮红为度,此法适用于灸疗面积较大之病灶;另一种为螺旋式回旋灸,即将灸条燃着端反复从离穴区或病灶最近处,由近及远呈螺旋式施灸,本法适用于病灶较小的痛点以及治疗急性病症,其热力较强,以局部出现深色红晕为宜。
【适应证】本灸法适于病损表浅而面积大者,如神经性皮炎、牛皮癣、股外侧皮神经炎、皮肤浅表溃疡、带状疱疹、褥疮等,对风湿痹症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也有效果。另可用于近视眼、白内障、慢性鼻炎、排卵障碍等。
【注意事项】
1.施灸时远离皮肤,因此即使在颜面、五官、大血管处,也可酌情使用本疗法,故临床上使用范围较广。
2.回旋灸不宜用于急重病症或慢性病症的急性发作期。
3.施灸时要注意避免燃烧后的残灰掉落在皮肤上而导致烫伤。
4.对一些皮肤感觉迟钝的患者以及小儿患者,治疗过程中要不时用手指置于施灸部位,以测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便于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避免烫伤。
5.口渴可多饮水,节房事。
齐灸
【概念】齐灸法是采用两支或两支以上的艾条同时熏烤1个穴位或用一支艾条在穴的上、下各1厘米处及穴位点处熏烤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均称为齐灸法。
【灸前准备】艾条,火柴或打火机,灰盒等。
【施灸法】本法在具体操作方法上类似用艾条温和灸。可分二法。
1.多艾条齐灸法:取艾条2~3支,同时点燃一端。如为3支,右手拇指、示指及中指、环指各挟持一支,左手拇指、示指挟持一支。同时在所选的穴位及上下施灸距1~2厘米进行熏烤。如为2支,左右手各持1支,同时灸2个穴位。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施灸的时间约为15分钟。使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2.单艾条施灸法:将单支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选定的穴位施灸,再在穴位循经线上,每个穴位上下各1厘米处再进行熏灸。一般每穴约灸5分钟,在每穴上下1厘米处再各灸5分钟。实际是每穴熏灸15分钟左右,使艾灸处的皮肤呈红晕为宜。
上述二法,均为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该灸法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症、痿证等。
【注意事项】
1.灸治时,应注意艾条与皮肤之间既要保持一定距离,又要达到足够的热力。特别要注意不同病症与患者之间的差异。
2.齐灸不宜用于急重病症或慢性病症的急性发作期。
3.施灸中要注意,艾条积灰过多时,则离开人体吹去后再灸。病人体位要舒适,方能够耐久。并防止冷风直接吹拂。
4.发生口渴时要多饮水,灸后要慎起居,节房事。
排灸
【概念】排灸法,又称排艾灸法,它主要特点在于:一般艾条悬灸法多仅以1支艾条施灸(上述齐灸法亦仅3支),而本法少则4支,多则12支,同时点燃,分成两排排列好,由施灸者左右两手分别用五只手指夹拿,作扇形排列,故称之为“排灸法”。
【灸前准备】艾条,火柴或打火机,灰盒等。
【施灸法】点燃艾条,手边准备好1个足够大的盛艾灰的盘子。初试用此法时,手法未纯熟时可从左右两手各拿2支艾条开始,到以后慢慢纯熟适应时,逐渐每手加至3支、4支、5支、6支。此时,两手所拿艾条左右作扇形排开,艾火熊熊,烟焰弥漫,十分壮观。
根据不同部位具体施灸方法有所区别,详述如下:
1.颈背部位:患者端坐,术者在其背后,左右两手各拿好一排已点燃的艾条,从颈部两侧风池穴开始,沿颈而下,至大椎,再从大椎穴处向两侧肩部慢慢散开,直到两侧肩峰为止。接着艾条又重新合拢到大椎穴上,顺着脊背,沿着脊椎夹脊两侧从上到下,一直到达骶椎,在整个颈背部施灸时间一般在5分钟左右,可根据病情需要和患者的忍受耐力情况而定。施灸时,患者会明显地感受到多条艾条同时点燃时产生的强大热量对皮肤的强烈刺激,患者的反应是脊背温热,全身出汗,非常舒服。
2.胸腹部位:患者仰卧于床,露出胸腹部。术者双手持两排灸条,从胸前区膻中穴开始施灸,向上至天突穴,向下至关元穴,上至天突穴后再从天突穴处慢慢向两侧肩峰处移动,然后再回到天突穴,反复移动这个过程为l~2分钟。
3.四肢部位:患者双手自然放在身体两侧,双脚自然伸直,微微分开与肩等宽。施灸者双手各拿一排艾条,先从两肩开始,经肘关节曲池、外关。转入内关到合谷;然后转到下肢,从太溪开始沿腿内侧向上,经三阴交、阴陵泉、绕过膝关节,从足三里向下到悬钟、昆仑。这过程的需1~2分钟。
4.头面部位:患者面对施灸者端坐好。施灸从额中央印堂开始,慢慢分开到两侧眼眶、太阳,在双耳周围最后结束。这一过程约需1分钟左右。
以上4个步骤全部做完约需10分钟。做完后患者已全身微微出汗,温暖异常,有通体舒畅的感觉。一般隔日施灸1次,病变部位及相应经穴可稍作重点施灸,艾灸时间可适当延长。10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本灸法适用于多种慢性难治病症,尤以虚寒者为佳。
【注意事项】
1.施灸时要注意保持室内温度适中,避免有凉风直接吹到患者身上,还要令室内通风排气良好。施灸时要密切留意艾条点燃后的艾绒、灰烬要及时抖落在盘中,不要散落在患者皮肤上,以免造成烫伤或意外。
2.发热、出血、肿瘤扩散期、身体极度虚弱的患者或小儿患者难以合作者不宜使用本法。
3.灸治时,应注意艾条与皮肤之间既要保持一定距离。又要达到足够的热力。特别要注意不同病症与患者之间的差异。
4.排灸不宜用于急重病症或慢性病症的急性发作期。
5.灸后要注意把火闷灭,以防复燃,最好把艾卷着火之一端,插入口径合适之小铁筒或小瓶内,自然就会熄灭,留下焦头,便于下次点燃。
实按灸
实按灸是将药艾条点燃后,垫上纸或布,乘热按到穴位或患处,使热气透达深部的一种施灸方法。即在施灸部铺上10层绵纸或5~7层棉布,再将点燃的药艾条隔着纸或布,紧按其上,稍留l~2秒即可。若艾火熄灭,应重新点燃后再灸,如此反复施灸10次左右,穴位上即出现大面积的温热和红晕现象,热力深入久久不消。也可将点燃的一端,用7层棉布包裹,紧按在穴位或患处,余同前法操作。本法适用于病位较深之风寒湿痹、痿证及虚寒证。
太乙针灸
【概念】太乙针灸,又称太乙神针,是一种药艾条实按灸疗法。
【灸前准备】艾绒,硫黄,麝香,乳香,没药,松香,桂枝,杜仲,枳壳,皂角,细辛,川芎,独活,穿山甲,雄黄,白芷,全蝎,生鸡蛋,桑皮纸,火柴或打火机,灰盒,甲紫溶液(紫药水)等。
【施灸法】有两种方法。
实按法
1.灸具制备:目前大多数医家采取韩贻丰的《太乙神针心法》制法:艾绒100克,硫黄6克,麝香、乳香、没药、松香、桂枝、杜仲、枳壳、皂角、细辛、川芎、独活、穿山甲、雄黄、白芷、全蝎各3克。除艾绒外,将上述其他药物研成细末,混合调匀。以桑皮纸一张,宽约30厘米见方,摊平。先取艾绒24克,均匀铺在纸上,次取药末6克,均匀掺在艾绒里,然后将纸卷起成条柱状,艾绒外用鸡蛋清涂抹,再糊上桑皮纸1层,两头留空纸3厘米许,捻紧即成。每次应准备两支以上。
具体操作:将二支太乙针同时点燃,一支备用,一支用10层面纸包裹,紧按选定施灸穴位。如患者感觉太烫,可将艾条略提起,等热减再灸,如此反复施行。如火熄、冷却,可改用备用的药艾条同法施灸。另一支重新点燃。如此反复施灸,每穴按灸10次左右。
现代有人用以下方法施灸:采用特制的黄铜或紫铜作为套筒,套筒长约80厘米,内径1.8厘米,套筒之上端,装以铜塞,用螺纹旋紧固定,配合紧密。下端为开口套管,长约6厘米许,与套筒压紧配合,套管端面用棉布罩盖,外用绳子缚扎固定。使用时,将罩有棉布的套筒拔下,再将药艾条(太乙针)装入套筒内,然后点燃药艾条,装上开口套管,直接安放在选定的穴位上施灸。若患者觉烫,可采取快按轻提,或调节药艾条与棉布之间的距离,直至患者感到温暖舒适为止。每次施灸20~30分钟。
上述方法均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点按法
灸具制备:取雄黄20克,冰片2克,麝香1克,火硝10克,川乌30克,草乌30克,白芷20克,精制艾绒60克备用。先将前7味药分别置于乳钵内,研为极细末,研至无声为度。然后将艾绒用少量曲酒喷湿,再将药末均匀撒在艾绒内,以手充分调匀,待干,取上述药艾2克,均匀地平铺在20厘米×7厘米,质地柔软而又坚韧桑皮纸上,以上法将其卷成直径为1.5~2厘米的药艾条。
具体操作:施术者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施术部位快速点按至与皮肤接触,如雀啄食,一触即起,此为1壮,每次3~6壮,以不灼伤皮肤为度。注意在点灸头部时,应尽量拨开头发,使穴位充分暴露,以便操作。
【适应证】该灸法主要治疗感冒、咳嗽、头痛、风寒湿痹证、痿证、腹痛、腹泻、月经不调等病症。
【注意事项】
1.太乙针法是实按灸,要注意避免灼伤。对初学者更要集中注意力。
2.在施灸过程中若不慎灼伤皮肤,致皮肤起透明发亮的水疱,须注意防止感染,处理方法可参照无瘢痕灸法。
3.太乙针法适应面较广,在配穴组方时,应强调辨证施治。
4.将太乙针点燃时,一定要燃透,否则,面纸或棉布一包,或一按压,容易熄灭。
5.施灸时将面纸或棉布捻紧,以免面纸或棉布烧破。损伤皮肤。
6.施灸时按在穴位上的力度、热度、时间的长短以患者感觉最强为度。
7.每壮间隔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不超过3分钟,两针交替使用更佳。
雷火针灸
【概念】雷火针法,古代又称为雷火神针法。
【灸前准备】艾绒,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麝香,桑皮纸,生鸡蛋,火柴或打火机,灰盒,甲紫溶液(紫药水)等。
【施灸法】可分传统法和现代改良法两种。
1.传统法
灸具制作:艾绒100克,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15克,除艾绒外,其他药均研为极细末,加入麝香少许,研末和匀。以桑皮纸一张,宽约一尺见方,摊平。先称艾绒40克,均匀铺在纸上;再称药末10克,均匀掺入艾绒中。然后,卷紧如爆竹状,再用木板搓捻卷紧,外用鸡蛋清涂抹,再糊上桑皮纸一层,两头留空纸3厘米,捻紧即成。阴干保存,勿使泄气。一般须制备两支以上,以便交替使用。
具体操作:在施灸部位铺上面纸10余层或5~7层棉布。取雷火针二支,均点燃一端,将其中一支作为备用,另一支以握笔状执住艾条,正对穴位,紧按在棉布上,稍留1~2秒钟,使药气温热透入深部,至病者觉烫不可忍,略提起药艾条,待热减后再行按压。施术中艾火熄灭,可取备用的药艾条接替施灸。如此反复进行,每次按压7~10次,务使热力持续深透。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现代改良法
现代改良的雷火针法是以市售普通药艾条外用牛皮纸加固而成的灸条,另用药膏做成药包垫,采用实按灸操作手法,将艾条点燃按在药包垫上使药气随艾火热气通过穴位透入经络达到病所的一种灸疗方法。在临床上对不同的病种可选用适应的灸疗药垫灸疗,灵活实用,经济方便,同时又能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灸具制作:
灸条简便加固法:取市售紧实粗大的普通药艾条1支(如无,可用清艾条代替),用20厘米×23厘米牛皮纸1张,涂上面糊将艾条卷紧(大约3卷),两头不留空,卷纸对折封固晒干。
灸疗垫制作:有药包垫、药布垫、药敷垫3种,药包垫取红布或其他干棉布1段,长80厘米,宽5厘米,将布的一端铺上常用灸疗膏药5毫米厚(也可以根据患者病症铺上其对症的灸疗膏药),然后把布折叠成7~10层,用线缝合,放瓷瓶收藏,保持药性。
药布垫取市售伤湿止痛膏、追风膏等粘贴在长100厘米,宽8厘米的干棉布头端上下两面各1张,再每折叠一层平贴1张,每贴1张内里都铺上薄薄一层七厘散或丁香、肉桂药末;折至5层,共贴有7张后,将余下布段全部包叠完,用线缝合使用。
药敷垫用灸疗膏或市售外用敷料膏剂(如止痛消炎膏等),涂在纱布上按常规敷药方法固定敷于患处,外隔7层厚棉纸(任何厚纸都可)实按灸疗使用。
灸疗膏调配分常用和备用两类。
1.常用灸疗膏剂以温经散寒,活络止痛药物为主,将乳香、没药、荆芥、防风、川芎、细辛、当归、独活、香附、肉桂、马钱子各等份研磨成细粉备用,乳香、没药另包,用砂锅先将饴糖、米醋熬成稀汁,再兑入少量蜂蜡、香油继续煎熬,然后把上述药物拌入用文火熬片刻,乳香、没药收膏装瓶密封备用。
2.备用调膏剂,用饴糖、米醋、蜂蜡、香油在砂锅内相熬成膏。临床中将桂麝散调拌成膏称通经消肿灸疗膏;将牵正散调拌成膏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灸疗膏;将清消散调拌成膏称骨疽灸疗膏;以吴茱萸、川芎、白芷等药末相调成膏为降压灸疗膏;以白芥子、细辛、半夏、南星、麻黄、干姜等药末相调成膏为喘咳灸疗膏;以川乌、草乌、川芎、苍术、元胡、牛膝等药末相调成膏为骨刺灸疗膏等。
具体操作: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将药包垫放在选好的局部病灶和穴位上,点酒精灯,把灸条一端烧红直接实按在药包垫上,灸条燃烧端多烧几次反复压灸,使药气随艾火热气透入穴位。在施灸过程中,施术者要多询问患者,如表皮感到烫,灸条立即拿起移开药包垫,此为1壮,一穴3~5壮即可。轻症l~5次,重症连续5次后再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近年来,临床上报道一种赵氏雷火灸法,实际上是以特殊配方制成的药艾条以悬灸法施灸,对多种病症有较好的效果。
【适应证】该灸法可以用于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胃脘痛、腹泻、颈椎病、扭挫伤、月经不调、近视眼、关节炎等病症。
【注意事项】
1.雷火针法亦属于实按灸,要注意避免灼伤,对于初学者来说更要引起重视。
2.灸后若局部出现水疱,不必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若水疱过大,可用消毒针从疱底刺破,放出水液后,再涂以甲紫溶液(紫药水)。
3.雷火针法适应面较广,在配穴组方时,应强调辨证施治。
4.将雷火针点燃时,一定要燃透,否则,面纸或棉布一包,或一按压,容易熄灭。
5.施灸时将面纸或棉布捻紧,以免面纸或棉布烧破,损伤皮肤。
6.施灸时按在穴位上的力度、热度、时间长短以患者耐受到最强烈为度。
7.灸后应让病人休息片刻,以使药气周流畅达全身经络,直达病所,驱逐病邪。
指灸
【概念】指灸法是用艾条灸灸烤施术者一手大拇指内侧面,以施术者能忍受为度,然后将手大指快速按压在患儿的穴区上,主要适合婴幼儿。
【灸前准备】清艾条,火柴或打火机,灰盒等。
【施灸法】本法主要用于婴幼儿。取清艾条一支,点燃,嘱家属将患儿抱好,用艾条灸烤施术者一手大拇指内侧面,以施术者能忍受为度,将手大指快速按压在所选的穴区上,重复数十次,每次治疗20~30分钟。操作时必须敏捷、快速,使穴区的热力达到均衡一致。
【适应证】指灸法主要用于小儿脾气虚弱,中气下陷,收摄无权所致脱肛。
【注意事项】
1.本法适宜于2岁以内的幼儿。
2.对疮疡已溃及体表的恶性肿瘤病灶部位禁用本法。
3.一切实证、热证所致脱肛,应慎用。
4.灸后应让患者休息片刻,以使药气周流畅达全身经络,直达病所,驱逐病邪。
灸笔灸
【概念】灸笔灸法是运用一种点灸笔和特制的药纸进行点灸治病的一种施灸方法。本灸法具有使用简便、安全稳妥、基本无痛、选穴灵活、适应面广等优点。
【灸前准备】点灸笔,特制的药纸,火柴或打火机,灰盒,甲紫溶液(紫药水)等。
【施灸法】
1.取穴原则
一般均是单穴单用,双穴双用,就近或局部取穴配合循经或远部取穴。双耳尖,位于耳郭的顶端(犹如头顶之百会)能治疗多种疾病,是应用本法的常规穴。
2.各种疼痛
全头痛或前头痛证型:就近取穴以百会、耳尖、风池、太阳、头维穴,远道取穴以至阳、涌泉、合谷、太冲等穴为主,偏头痛近取耳尖、风池、太阳等穴为主,远取足窍阴、丘墟、关冲等穴为主。
胃脘痛证型:近取以上脘、中脘、梁门、胃俞等穴为主,远取以耳尖、合谷、手三里、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为主。
腰痛:近取以局部片灸与腰椎夹脊为主,远取以耳尖、三阴交、后溪、申脉等穴为主。
多种急性化脓性炎症:对头面部各种炎症,远道取穴以耳尖、合谷、少商等穴为主,局部以患处周围及直取患处为主,躯干及四肢炎症远道取穴仍以耳尖、至阳为主,局部则以片灸或围灸为主。
各种软组织损伤:如挫伤或撞击伤等所致之局部肿胀,皮下青紫与运动受限等,远道以双耳尖为主,局部采用片灸,当时生效,每日1~2次,轻者1~2次可愈,重者不超过3~5次。
心血管病:对高血压效果最好;取穴以耳尖、风池、阳陵泉、手三里、足三里;对低血压、虚脱,以及心律不齐等,取耳尖、心俞,巨阙、阴郄、涌泉等穴,亦可立刻收效。
胃肠病:以急性吐泻、小儿腹泻与菌痢等最为有效。取穴以耳尖、水分、三阴交及左右天枢、命门与肾俞等穴为主。
3.操作步骤
用酒精灯或打火机将药笔点燃,将药纸平铺在穴位上,不能与皮肤存有间隙。
将药笔隔纸对穴位进行点灼,动作迅速避免将药纸烧穿,造成烫伤。
手法宜轻重适中,手法过轻达不到治疗要求,太重可出现水疱(但无碍,且可增加疗效)。
点灸后立即搽少量薄荷油或特制的冰片蟾酥油,可以预防起疱。
4.点灸手法
穴灸:对准穴位中心及周围快速点灸4~5下,不宜重叠,最好呈梅花形。
片灸:是针对某一患病的局部进行片状点灸,范围要以患处大小而定。
围灸:是在患处周围进行点灸,如同在患处周围加贴围药,使患处逐渐缩小。
条灸:根据经络分布与走向,进行条状点灸,达到疏通经络的功效。
以上各法可以交叉或同时使用。
经观察,灸笔灸的有效时间可以维持6~8小时或更长,故必须连续按时施治,不能间隔,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疗效亦趋巩固,特别对病情愈急的病症,则效果愈佳,疗程愈短。根据不同病症,每日可灸1~3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
【适应证】凡属针灸的适应证即为本法的适应证,对全身各个系统与多种病症均皆相宜,特别是对高血压、各种痛症与炎症疗效更为明显。
【注意事项】
1.灸笔点灸时手法要快速、熟练,避免烧穿药纸,造成局部烫伤。
2在施灸过程中若不慎灼伤皮肤,致皮肤起透明发亮的水疱,须注意防止感染,处理方法可参照无瘢痕灸法。
3.灸后1~2日,穴区可出现褐色痕迹,一般不需处理,会自行脱落不留痕迹,灸后外涂薄荷油,可防止或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
运动按灸
【概念】运动按灸法,又称运动灸。运动灸法按灸过程中溶入了旋转揉按手法,通过艾条在穴位上的运动,使艾火更加具有渗透力,故灸感反应迅速,易使气达到病所,而且该疗法具有无创伤,无痛苦,操作灵活,简便的特点。
【灸前准备】清艾条,红花,片姜黄,丝瓜络,葛根,丹参,灵仙,陈醋,棉布,火柴或打火机,灰盒,甲紫溶液(紫药水)等。
【施灸法】
1.灸药制备
多用以下二方。方一:红花、片姜黄、丝瓜络、葛根各9克;方二:红花、片姜黄、丹参、灵仙各12克。亦可根据病症加减配方。
将配方药物粉碎后,置于陈醋(各地产均可)250克中浸泡0.5~2小时,滤去药渣,制成红花液。另据穴区大小,取(30~70)×(5~10)平方厘米大的棉布1块,并浸润在药液里,浸透后取出晾干,把布6折,呈长方形,备用。
2.具体操作
取市售清艾条三支,均点燃。先取一支,将点燃端用棉布紧裹,在所选穴区,施旋转揉按手法,手法为施术者拇示指捏住包紧的棉布艾条,对准穴位或患处,重力1千克左右。先作上下按压搓揉,再向左或向右捻转360度,反复进行,以患者感到穴处温热胀麻为度,再换另一支燃着的艾条,如此施灸,每灸1次为1壮。根据病症进行补泻。逆时针旋动,每穴3~5壮为泻;顺时针旋动,每穴4~6壮为补。每穴一般灸3~6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
运动按灸法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痛症、颈椎病、骨质增生、肌肉劳损、风寒湿痹等病症。
【注意事项】
1.浸润棉布用的药液,可根据病症更换配方,不必拘泥于上方。
2.棉布包裹艾条时,要求松紧适宜,过紧艾火易熄灭;过松易燃着棉布。
3.若是灸后局部起水疱,小者可待其自然吸收,大者可用消毒针刺破引流,外涂甲紫溶液(紫药水),以防感染。
隔物灸
隔布灸
【概念】隔布灸是用浸过生理盐水的布贴在所要施灸的部位上,然后用艾条悬起灸的一种灸法。
【灸前准备】消毒纱布(敷料),生理盐水或药液,火柴或打火机,灰盒等。
【施灸法】取医院日常所用消毒纱布(敷料)1块,厚约0.2毫米的纱布1块,其面积可根据需要而定,如为经穴,一般在2厘米见方,如为阿是穴,按病灶大小截取。用生理盐水或药液浸湿后,略拧干,以一层纱布覆盖穴区,左手固定布面,右手持点燃的艾条。使火头接近布面,行雀啄灸或回旋灸,布干后淋湿再灸。每次灸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隔布灸法临床上多用于治疗颈椎病、带状疱疹、多发性神经炎、痹症等病症。
【注意事项】
1.隔布灸要注意不可使纱布太干,以免烧焦灼伤肌肤。
2.在施灸过程中若不慎灼伤皮肤,致皮肤起透明发亮的水疱,须注意防止感染,处理方法可参照无瘢痕灸法。
隔药纱灸
【概念】隔药纱灸是现代出现的一种隔物灸疗法,是在隔布灸的基础上,将布浸泡在药液中,然后施灸的一种方法,具有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的作用。
【灸前准备】方形双层消毒纱布,药液,消毒镊子,火柴或打火机,灰盒等。
【施灸法】
1.药液制备
根据不同病症预先制备好各种药液。制备的方法有三种;一为将配好的饮片加水煎三次,混合后放入容器内备用;二为将配好的饮片烘干后研成极细末,密封保存,临用时取适量,加水、醋等调匀备用;三为将配好的饮片放入醋中浸泡,临用时取出醋液适量备用。
2.具体操作
令患者取合适的体位。将边长为2~3厘米的方形双层消毒纱布充分浸入备用的药液中,用消毒镊子夹取略沥干至不滴药液为度,分别贴敷于所选定的穴区。施术者(亦可由患者本人)手持点燃之艾条在其上作雀啄灸、温和灸或回旋灸。悬灸距离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直到纱布灸干为止。对某些特殊病症,可另换药纱布或重新将纱布浸润后再灸。一般每日1~2次,7~10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慢性支气管炎、颈腰椎骨质增生、急慢性扭挫伤、急慢性腹泻及慢性咽炎等。
【注意事项】
1.不论何种药液,都要求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纱布亦应现浸现用。
2.用雀啄法悬灸时,注意避免因药液过度加热导致皮肤烫伤。
隔膏药灸
【概念】艾条隔膏药灸法,又称隔药膏灸法,是将含有某些中药的软膏或膏药作为隔物,以艾条进行间接灸疗。
【灸前准备】橡皮膏类剂型的膏药,研钵,中药软膏类剂型的膏药,70%乙醇溶液,橡皮膏,艾条,镊子,消毒纱布,火柴或打火机,线香,灰盒等。
【施灸法】
1.膏药选择
用于隔药膏灸的膏药,一般分为二大类。①橡皮膏类剂型的膏药。可选用市售成品,如伤湿止痛膏、紫草膏等。如病症需要,可将对症方药研成粉末,黏附于膏药或普通医用橡皮膏上,备用。②中药软膏类剂型的膏药:又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市售成药,如金黄膏,华佗膏等;另一类为据病症配方,将配方药物研制成极细粉末,或以水提法、醇提法,将提取物浓缩成膏,加入软膏基质,制成中药软膏,备用。
2.具体操作
本法多选病灶或痛点为施灸穴区。选准穴位,以70%的乙醇溶液消毒,如为隔橡皮膏类膏药灸,可根据病灶或痛点大小、数目,剪取1块或数块橡皮膏膏药,粘贴于穴区。点燃艾条施灸。一般用温和灸法或回旋灸法,急性疼痛或痈疽等,可用雀啄灸法。如橡皮膏烘焦发硬,可另易一张再灸。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1次。灸毕,取掉膏药;亦可保留膏药在穴区,至第二日灸时,更换新膏药。
如为隔中药软膏灸,可将中药软膏适量涂于穴区,成圆形,直径2~3厘米,厚度0.2~0.5厘米。以艾条行温和灸或回旋灸为主。灸毕,可依据不同情况,或覆以消毒纱布,保留一段时间;或将药膏拭去。
上述方法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
小贴士
亦可根据药膏或症情的不同,采用小或中壮艾炷黏附贴士其上施灸。患者觉烫,即以镊子夹去
【适应证】该法目前临床上已用于急性扭挫伤、慢性肌肉劳损、痈疽、冻疮、腰椎间盘突出症、肝硬化、白癜风等病症的治疗。
【注意事项】
1.对橡皮膏膏药过敏者,慎用本法。灸后即撕去膏药,不予保留。
2.隔药膏灸法,由于药膏富含油质,遇热易于融化,施灸时应特别注意避免灼伤。隔橡皮膏膏施雀啄灸时,因橡皮膏膏药较薄,要注意避免烫伤。
隔药液灸
【概念】隔药液灸是采用局部穴区涂上药液后再用艾条灸灼的方法,以达到艾灸的温热刺激与药物透皮吸收的双重治疗作用。
【灸前准备】脱脂棉,艾条,醋,橡皮膏等。
【施灸法】
1.药液制备
有三法,具体制作同“隔药纱灸法”。根据不同病症预先置备好各种药液。制备的方法有三种:一为将配好的饮片加水煎三次,混合后放入容器内备用;二为将配好的饮片烘干后研成极细末,密封保存,临用时取适量,加水、醋等调匀备用;三为将配好的饮片放入醋中浸泡,临用时取出醋液适量备用。
2.具体操作
选定穴区后,一般多选阿是穴,穴区面积较大。根据不同病症选取适宜的药液,用脱脂棉蘸取药液在穴区表面反复轻轻涂抹几遍,将艾条燃着端用回旋灸的方法施灸,药液烘干后,可再次涂抹。每次灸30分钟左右。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灸毕,用乙醇棉球擦净皮肤。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日。亦可用温盒灸法代替艾条施灸(方法可参见“温盒灸法”一节),灸疗时间及疗程均同艾条灸。
【适应证】该法主治颈腰椎病、肌肉慢性劳损等病症。
【注意事项】
1.本法施灸时,药液宜边涂边灸,并尽可能在穴区表面保留一层药液,不可等药液干了之后再灸。药液涂抹的面积可据病痛(灶)大小而定。
2.不要选用以乙醇等易燃物作为溶剂的中成药成品药液,以免灸疗时引火燃烧,造成意外。
隔药糊灸
【概念】隔药糊灸,是从古代隔药末灸发展而来,主要指把药物研末,再用某些汁液调制成糊状物,并以此糊状物作为艾条间接灸的隔物。
【灸前准备】艾炷,镊子,消毒纱布,火柴或打火机,线香,灰盒,甲紫溶液(紫药水)等。
【施灸法】先据病症辨证配方,称取中药,研成细末,放入瓶内密封保存。应用时,根据情况用下列液汁之一调制成糊状:麻油、蜂蜜、黄酒、米醋、生姜汁等。药糊的干稀程度,酌情而定,一般以稠糊状为宜。选定穴位后,用压舌板蘸取适量药糊置于穴区,厚0.3~0.5厘米,直径2~3厘米。如为神阙穴,以药糊填满脐眼为度。以艾条做温和灸或回旋灸。每次灸15~60分钟。灸毕,依据不同要求,可将药糊擦拭干净;或以橡皮胶覆盖药糊上,24小时后(亦可保持到下次施灸前)除去。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7~10日为1个疗程。
【适应证】该法主要用于支气管炎、哮喘、脘腹疼痛、肠易激综合征、小儿口疮以及保健灸等。
【注意事项】
1.作为隔物的药糊,要求现调制现使用,保持新鲜。尤其是以酒、醋、姜汁等调制的,更不宜搁置过久。
2.由于药糊易改变形状,须嘱患者尽量保持原来体位,也可预先在药糊上覆盖一层橡皮膏以固定形状。
3.小儿患者用艾条施灸时,要保持小儿安静,以免烫伤发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