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大棋局:下一个目标中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精心布棋(5)

[16]M.King Hubbert,Interview with Ronald Doel in Bethesda,MD,January 27,1989,accessed in http://www.aip.org/history/ohilist/5031_6.html.

[17]Jean-Paul Rodrigue,Claude Comto and Brian Slack,World Annual Oil Production (1900—2008) and Peak Oil (2010 Scenario),in The Geography of Transport Systems,(2009),New York:Routledge,accessed in http://people.hofstra.edu/geotrans/eng/ch5en/appl5en/worldoilreservesevol.html.

[18]M.King Hubbert,Determining the Most Probable,Technocracy,Series A,No.12,June 1938,reprinted in http://www.technocracyinc.org.

[19]William E.Aikin,Technocracy and the American Dream:The Technocracy Movement 1900—1941,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7,p.101.

[20]Website of Technocracy Incorporated,Statement of the Social Objectives of Technocracy,1933,accessed in web.archive.org/web/20010730223951/www.technocracy.org/articles/social-objectives.html.

[21]Robert L.Hickerson,Hubbert's Preion for Survival:A Steady State Economy,March 1,1995,accessed in http://www.mkinghubbert—technocracy.blogspot.com.

[22]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Letter to Members:A Tribute to M.King Hubbert,Volume 19—Number 4,April 1990,Washington D.C.,reprinted in http://www.oilcrisis.com/hubbert/tribute.htm.

[23]Federal Energy Administration,Project Independence Blueprint,Interagency Taskforce on Oil,Oil:Possible Levels of Future Production,Final Task Force Report,pt.5,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Washington D.C.,1974,p.II—9.廉价中东石油的涌入是美国国内石油产量大幅下滑的原因,德克萨斯、俄亥俄、新墨西哥等州的众多中小石油企业的负责人曾与作者进行过交谈,他们对此确信无疑。但是在能源领域,这段历史却鲜有人谈及。

[24]For an annotated account of the Mossadegh coup see F.William Engdahl,A Century of War:Anglo-American Oil Politics and the New World Order,2004,Pluto Press,London,pp.91—96.

[25]Wyatt Wells,Antitrust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postwar world-Loooking the Other Way:Petroleu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2002,pp.187—189.

[26]Ibid.,p.196—197.

[27]Craufurd D.Goodwin,Op.cit.,pp.223—239.

[28]For more on the CIA role in Asian heroin traffic during the 1960's see Alfred W.McCoy,The Politics of Heroin in Southeast Asia,Lawrence Hill Books,revised 1991 edition.

第三章 始料未及 第一次石油危机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出口下降,陷入国际贸易收支失衡的漩涡,外国央行纷纷要求美联储用黄金支付贸易顺差。美国不得不宣布废除《布雷顿森林协定》,使美元和日元、马克、法郎等主要货币之间变成浮动汇率。为改变美元大幅贬值的状况,美国当权派通过1973年彼尔德伯格聚会密谋“石油危机”,目的是使欧佩克石油收益增长四倍,直接的方法是引发全球石油禁运,大幅拉升石油价格,从而大幅提升作为石油标价货币的美元需求。为达到石油禁运的目的,华盛顿精心策划了埃及和叙利亚对以色列的“赎罪日战争”。像预想的那样,随后的几个月内,石油价格上涨了四倍,并顺利实现“石油美元再循环”,成功地把美元从金本位改造为石油本位,使原本颓势的美元扶摇直上。

美国经济江河日下

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是世界当之无愧的头号工业大国,然而到了1971年8月,经济却已经黯然失色。出于二战需要,美国在40年代就实现了工业现代化,但此后江河日下。西欧和日本则在60年代以最先进的标准重建工业,效率远超美国企业,造成美国出口不断下降。越战的失利更是雪上加霜,让美国陷入国际贸易收支失衡的漩涡,外国央行纷纷要求美联储用黄金支付他们的贸易顺差。

依照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有义务用黄金储备支付其他签约国央行的美元顺差,美国法律也对此作出了郑重承诺。[1]

制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条款时,美国经济正如日中天,战后的欧亚却是废墟一片。到1945年,世界货币性黄金的70%以上都存在美联储。[2]

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美国提议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与会国家为了获得美元信用和先进设备来重建经济,不得不忍气吞声。

这样一来,世界货币体系就变成以美元为核心的金本位,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这与英镑在1815年滑铁卢大战到一战之前的角色大致相同。

到1971年夏,美国陷入二战后最严重的危机,在经济和货币领域风光不再。西德、法国以及诸多国家的央行纷纷发难,要求美国用黄金支付贸易顺差。随着对美元通胀的愈发担心,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了这一行列,美联储的黄金储备从250亿美元陡然降至1971年初的120亿美元。

20世纪整个60年代和70年代初,美元大幅外流。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美国对外军费开支增加,尤其是在越战泥潭中越陷越深;二是美国公司对欧洲和其他外国公司的股权收购。按美国官方数据统计,1960至1964年,驻外美军年均开支30亿美元,而1965至1970年升至每年40亿。1946至1970年间,美国的对外投资让人瞠目结舌,总额超过1600亿美元,[3]大部分都投到欧日等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

1971年8月,黄金挤兑危机愈演愈烈,尼克松总统焦急万分,幕僚们纷纷建议采取紧急措施,保罗·沃克尔更是一马当先。他1969年进入政府,任财政部负责国际货币事务的副部长,此前任大通曼哈顿银行副总裁。沃克尔等人信心十足地告诉总统,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向世界宣布废除《布雷顿森林协定》。尼克松在8月15日果然如法炮制。

从此,美元和日元、马克、法郎等主要货币之间变成浮动汇率。当时美国工业严重衰退,难以支撑美元,而美元与黄金之间又不能兑换,所以市场上出现了抛售美元的狂潮。美元在1971年底开始大幅贬值,到1973年初,美元对德国马克贬值已达40%。华尔街的特权乃至“美国世纪”的美梦面临战后前所未有的威胁。

然而在随后的几个月内,美元地位却惊天逆转。

密谋石油危机

二战后美国的强权建立在两个不可或缺的支柱之上。

第一是独霸世界的军事垄断,1945年8月杜鲁门总统下令在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时,这一点就已确定无疑。

第二是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美国当权派喜欢称之为“美国世纪”。[4]控制了世界储备货币就等同于控制了世界金融市场和经济,这将赋予华尔街和纽约的大银行无与伦比的优势,一个世纪前的英镑就有这样的魔力。

20世纪60年代末,美军在越南这个弹丸之地面临惨败,美元的统治地位也受到挑战,要想挽救这个腐朽的帝国,只有采取非同寻常的措施。

幕后推手聚首瑞典

1973年5月,在美元急剧贬值的一片风声鹤唳中,84位世界金融和政界的实权人物聚集在瑞典的索尔茨约巴登,这个小岛是瑞典银行业瓦伦堡家族的秘密度假地。聚会由荷兰亲王伯恩哈德的彼尔德伯格俱乐部发起,美国人沃尔特·利维在会上提出了一个让欧佩克(OPEC)石油收益增长四倍的方案。这些人举行索尔茨约巴登密谈,不是为了阻止即将到来的石油危机,而是筹划如何操纵随之产生的巨额石油美元资金。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后来称此举为“石油美元再循环”。[5]

在讨论对欧日的能源政策时,利维代表美国发言。他在二战期间是德国难民,为美国战略情报局(中央情报局的前身)做事,提供了德国所有炼油厂的具体位置,使得盟军的空袭卓有成效,后来被聘为美国参联会的石油顾问。1948至1949年间,他在马歇尔计划任职,是经济合作署石油问题的负责人,帮助标准石油霸占了需求旺盛的西欧石油市场。简而言之,利维是石油巨头不折不扣的代言人,是通晓内情的幕后黑手。

他在发言中指出,世界石油未来主要由少数中东国家供应,并大胆预言:“石油进口成本将大幅提高,对石油消费国的贸易平衡构成巨大挑战。沙特和阿联酋等国前所未闻的外汇盈余还会引发严重后果。”[6]

作为国际石油巨头的顾问,他还补充道:“无论涉及石油生产、出口还是进口,国际石油巨头与国家石油公司在政治、策略和大国博弈等领域的关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7]

他随后预测,欧佩克的中东原油收益将增长四倍以上,这个幅度和基辛格即将要求摩萨台所做的一模一样。

参加索尔茨约巴登会议的有:大通曼哈顿的大卫·洛克菲勒;大西洋里奇菲尔德石油的罗伯特·安德森,该公司附属于洛克菲勒标准石油;洛克菲勒名下埃克森石油的副董事长科拉多;英国外交部门的负责人、BP董事长格林希尔爵士;皇家荷兰壳牌董事长格里特·瓦格纳;欧洲债券创始人、瓦伦堡集团的埃里克·洛尔爵士;华尔街雷曼兄弟的乔治·波尔;次年担任洛克菲勒三边委员会主席、1977年出任卡特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的布热津斯基;洛克菲勒家族密友、意大利菲亚特公司的吉安尼·阿涅利;三边委员会的创始人之一、德国工商总会主席奥托·沃尔夫·冯·阿梅罗根等。

基辛格是彼尔德伯格俱乐部的座上宾,准备本次会议日程的罗伯特·墨菲把他列为美国政府的代表。瑞典工业和银行巨头马库斯·瓦伦堡是俱乐部召集人,被该国媒体称为“瑞典的洛克菲勒”。伯恩哈德亲王是俱乐部的名誉主席,但在1976年被迫辞职,原因是他接受美国洛克希德公司100万美元贿赂一事东窗事发。[8]

参加瑞典会议的还有法兰西石油的老板利利亚克,以及罗斯柴尔德父子(伦敦)银行的董事长埃德蒙德·罗斯柴尔德男爵。

聚会极其隐秘,以至于媒体毫不知情。会议的主题是即将到来的油价暴涨,幕后主使是洛克菲勒及其密友,出谋划策的则是他们在华盛顿的代言人基辛格。

在1973年5月的那次会议上,一切均已安排妥当,石油危机一触即发。

荷兰酒店的神秘聚会和大西洋主义

彼尔德伯格俱乐部每年聚会一次,极其保密,最早在1954年5月由洛克菲勒等人发起,包括乔治·波尔、大卫·洛克菲勒、约瑟夫·雷廷格博士、伯恩哈德亲王以及美国国务院幕僚乔治·麦基,此人后来成为美孚石油的高级执行官。

会址最初选在荷兰埃亨附近的彼尔德伯格酒店,聚会因此得名。与会者均为欧美顶尖精英,他们对美国提出的讨论蓝本秘密协商,然后分别利用媒体对相关共识大肆渲染。然而为了避免引火烧身,他们都非常小心谨慎,对彼尔德伯格聚会只字不提。

彼尔德伯格聚会是制定战后美英政策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它存在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让欧洲精英配合美国不断变化的地缘政策,即便这会损害欧洲国家的利益。受邀名单每年都有所变化,而且经过再三考虑。彼尔德伯格聚会绝非“老友会”,而是“大西洋主义”[1],也就是美国精英政治的具体体现。

1973年的会议决定制造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让权力的天平重新向美元倾斜,以便大通曼哈顿、花旗以及和它们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石油大公司从中获利。

然而,美元已经失去了黄金的支撑,为实现上述目标,彼尔德伯格的精英们决定对世界经济发动一场史无前例的攻击,并且动用他们最具威力的武器——对世界石油流通的控制。

彼尔德伯格聚会制定的策略,其实说洛克菲勒制定的策略更准确些,是引发全球石油禁运,以此大幅拉升石油价格。1945年以来,由于美国石油公司主导了战后市场,美元作为石油标价货币早已成为国际惯例。如果世界油价急剧上涨,那就意味着购买石油的美元需求也会同样大幅攀升。

除了美英利益集团之外,历史上从未有哪个团体对世界经济的走势有如此强大的控制力。它们把石油作为武器,而且对自己的最终获益了如指掌。这一做法远非常人可以想象,可谓骇人听闻。

基辛格机关算尽

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叙利亚入侵以色列,“赎罪日战争”爆发。与公众的印象相反,“赎罪日战争”不是误判或头脑发热,也不是阿拉伯国家决定进攻以色列。这场“十月战争”的前前后后都由华盛顿和伦敦精心安排,借助基辛格控制的秘密外交渠道加以实现。

基辛格与以色列驻美大使西姆查·迪尼茨交往甚密,有效地控制着以色列的政策反应。此外,他还建立了与埃及和叙利亚的沟通渠道。基辛格的策略很简单,就是在关键问题上向双方传递错误信息,确保战争爆发并由此引发阿拉伯国家的石油禁运。

美国情报机构的相关评估,包括截获的阿拉伯官员交换备战的信息,无一不被尼克松的情报“沙皇”基辛格束之高阁。其实早在半年前的索尔茨约巴登会议上,这场战争大戏就已完成了剧本,剩下的事情就是在华盛顿编排导演。所以,战争的爆发、基辛格声名狼藉的“穿梭外交”、战争所产生的后果,只不过是先后粉墨登场而已。战争引发了全世界的愤怒,阿拉伯产油国成了替罪羊,而美英利益集团这个真正的幕后黑手却在一旁冷眼旁观。[9]

欧佩克迅速在维也纳开会讨论油价问题,之后便在1973年10月16日宣布油价从每桶3.01美元升至5.11美元,涨幅高达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