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传(传记袖珍馆4)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艰辛创业,从走出困境的小微企业到IT上市公司(1)

1.QQ诞生之初的挫折遭遇

马化腾是中国最早的网民之一,早在大学期间就已经对网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年轻的心态则让他时刻保持着对互联网的激情。因此,到了马化腾自己创办网络公司的时候,他很快就站在了网络市场的最前沿。

马化腾和他的团队最开始研发的是一种网络传呼系统,这也和他本人曾经的工作经历有关。这种软件系统的功能是,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将信息发送到传呼机上。这在当时虽然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但也存在着局限性。因此,这项产品并没有让他们取得太大的成功。为了使公司能够存活下去,马化腾和他的团队积极拓展各种业务,然而通常能够赚到钱的业务都和他们的主业没有太大关系。

在当时,他们的工作环境也不是很好。马化腾将公司选址在深圳赛格科技园4楼一间几十平方米的工作室内,因为当时的陈一丹、许晨晔还没有放弃自己的本职工作,曾李青又需要经常外出跑业务,所以每天都在这间办公室工作的人只有马化腾和张志东两人。他们的办公设备极其简陋,每天也只能吃盒饭、睡沙发,但因为彼此的梦想,他们还是废寝忘食地工作着,办公室里的灯也时常亮到天明。

马化腾曾经说过,创业之初他和几位创始人最害怕到月底,因为那段时间虽然被热心人免去了房租,但水电费还是要交的。机房的服务器要24小时运行,尤其是到了夏天,深圳这样的南方城市酷热月份比较长,空调、热水器等大功率电器一起“上阵”,水电费便成了困扰马化腾的难题。而更大的挫折来自市场,由于不懂市场运作,马化腾开发出来的新产品很难形成销路,他和同伴在向企业推销产品时,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

正如马化腾后来回忆:“腾讯在创立之初,每一秒钟都面临着‘死掉’的可能。创业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当时我不是考虑继续留在公司没有前途,我真的不会出来自己创业。其实是不是自主创业根本不重要,重要是能不能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

在马化腾和他的伙伴为腾讯的生存而苦苦挣扎的时候,ICQ的使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燎原之势。使用ICQ成为全球风尚,美国在线对ICQ的收购和推广让无数互联网从业人员看到了IM(实时通信)行业的巨大商机。此时,中国电信这样的大型企业也已经开始关注IM市场,在这一年的晚些时候发布了招标IM项目的公告。马化腾看到公告,随即展开了对实时通信讯软件的开发,并积极参加投标。对于腾讯来说,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如果能拿下这个项目,公司势必将进入吃喝不愁的阶段,可以想象当时马化腾是多么希望竞标成功。

为了增加胜算,马化腾还找到了他的好朋友丁磊。丁磊当时已经在电子邮件行业形成核心竞争力,中国电信的免费邮箱系统就是丁磊亲自领队开发的。强大的技术实力使丁磊拥有了打开市场大门的钥匙,电子邮件的准确定位更是让丁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当时,由于业务联系,丁磊和电信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马化腾找到丁磊之后,丁磊也积极帮助马化腾运作此事。不过很可惜,最终因为产品未能及时成型,腾讯竞标失败,飞华公司赢得了最终胜利。

实际上,从长远角度来看,腾讯竞标失败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一旦他们竞标成功,IM软件开发出来之后就会交给中国电信运营,QQ也就不会和腾讯绑在一起。

在腾讯团队竞标失败的同时,他们对IM软件的开发也接近尾声。马化腾和他的团队一致决定完成这个软件的开发工作,然后自主投放市场进行运营。

对于腾讯这种技术型团队来讲,开发这款软件是一件简单愉快的事情,这个产品也在随后很快得以顺利开发完成。但是,要将其成功地推向市场,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自主运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当时的腾讯虽然建立起了一些赢利的项目,但如果大举投资还是会很快陷入困境;其次,互联网是全新产业,IM行业在国内更是没有成功的赢利模式可以借鉴,自主运营无异于摸着石头过河,深浅难察,而一旦出现纰漏,腾讯势必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然而虽然困难重重,IM行业中国化的大趋势还是使马化腾下定了放手一搏的决心。

对于产品的发展方向,马化腾最终还是锁定了ICQ。可以说,除了实践,没有人能预知哪条路可以通往成功。马化腾能做的,就是尽量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然而风险本身又具有不确定性,完全规避是不可能的,他只能力求将风险降到最低。对于一家新创建的公司,随时可能出现的风险是非常可怕的,这种可怕不仅表现在风险发生的时刻,即使是未发生时,也还是会让人担惊受怕。于是,选择模仿ICQ就成了马化腾唯一可以行得通的道路。

虽然是模仿,但马化腾还是将很多创新因素融入了ICQ。马化腾考虑,虽然ICQ本身具有独特的魅力,但当时在中国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是它的英文界面,难以被中国大众所接受;其次,ICQ的操作也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当时的使用者都是一些专业的网络从业人员,因此它在中国根本得不到普及,而中国的潜在用户群又是如此巨大;再者,ICQ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缺陷,就是用户信息都被储存在用户终端,也就是说,如果用户更换了一台计算机上网,那么其储存的大量信息都将无法获取。在当时的国内,主要的上网人群都集中在网吧,所以,ICQ这一缺陷简直是致命的。于是,针对这种情况,马化腾和他的合作伙伴于1999年2月正式推出了一款IM工具——OICQ。

OICQ全部采用中文界面,操作简便,并将用户信息储存于服务器,基本实现了IM工具的中国化。但在当时,这款软件推出后并没有引起太大的社会反响,一是因为中国的软件市场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大多数人对互联网的概念还很陌生;二是市场上也充斥着大量同类型的软件产品,而马化腾推出的OICQ又没有核心竞争力。但马化腾对自己的产品信心十足,他开始积极寻求开拓市场的方法,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决定打优惠牌。

1999年5月的某一天,马化腾忽然将OICQ挂在网上,供客户免费下载并免费使用。因为当时的网络公司的主要收益就是依靠出售软件,而且马化腾的最初资本积累也是靠出售软件获得的,因此他的这一行为很快引起社会反响。最先开始大范围使用OICQ的群体是在校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经济能力相对较低,马化腾打出的优惠牌很快将他们吸引了过去。而后,随着在校学生走向工作岗位,OICQ的使用群体也开始向都市白领群体快速蔓延,就这样,OICQ渐渐打开了局面。

同年出版的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更是让万千读者知道了OICQ的存在。书中对OICQ进行了华丽的描写,使OICQ在人们心中俨然成为了一种时尚和流行的代名词,众多网友都开始期待能拥有这个远隔千里却可以坐下来聊天的工具。可以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对OICQ的风靡一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本书全国畅销的同时,OICQ也被疯狂下载,马化腾的营销策略初见成效。

其实,OICQ的流行和我国人民谦逊含蓄的天性密不可分。东方人自古就对未知的人和事充满好奇,但同时又不太习惯和陌生人当面交谈。OICQ的出现完全解决了这个矛盾,它让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躲在计算机后面和陌生人无障碍交流,因为处于完全不同的世界,很多人甚至愿意和对方倾吐自己的秘密。这是一种我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沟通方式,所有热衷于新鲜事物的人无不对其充满好奇。就这样,无数陌生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挚友,而OICQ也终于在网络市场站稳了脚跟。

马化腾却并未因此而有稍许松懈,凭借扎实的行业经验和超凡的市场洞察力,他清楚地意识到,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前面要走的路还很漫长。

放眼十余年之后的今天,QQ(OICQ后改名为QQ)已经成为国人继电话之后的第二大通信工具。很多人上班之前都已经习惯于登陆QQ和朋友们打个招呼,然后再开始一天的工作。QQ也成了无数网络一族的必备软件,很多人甚至很多企业通过QQ节省了大量的通信费用。越来越多的商业人士也纷纷在名片上加印自己的QQ号码。一些信息类网站包括一些购物网站的咨询平台,都会在显眼的地方公布自己的QQ号码。现在,甚至电视台这样的传统主流媒体,也通过QQ和观众进行交流。

可以说,QQ已经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虚拟身份,几乎所有网民都会有一张腾讯公司发行的“身份证号”,即QQ号。如果哪个网民拥有一个五位数的QQ号码,那么他会被无数人所羡慕。QQ对国人的影响不可谓不大,然而为了这一切,马化腾和他的腾讯团队所付出的努力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在当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和白领群体成为了QQ的固定使用群,行业中的同类软件产品败下阵去,马化腾和他的同事赢得了高用户群和高知名度,但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实际上ICQ和MSN的出现,在最初都是一种附属产品,并不是像QQ这样的单体模式。所以,ICQ和MSN在推出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形成直接的赢利模式,这也就使腾讯QQ失去了可借鉴的经验。实力强大的AOL和微软似乎并不急于用IM工具赚钱,但赢利渠道匮乏的腾讯却已经入不敷出了。其中,仅OICQ租赁网络服务器的费用就让马化腾头痛不已。为了使QQ软件能够存活下来,马化腾和他的腾讯公司几乎承接了所有网络业务,网页设计、系统集成、软件开发、培训教学,只要能赚钱,他们来者不拒。

马化腾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让QQ活下来。然而,活下来又谈何容易,其他项目赚来的钱根本“养不活”QQ这只小企鹅,用户数量也不可能成为银行信贷的抵押物,因此,商业贷款之路不通。马化腾想找人投资,也没有人愿意和他一起“烧钱”。后来马化腾曾坦言道,为了这个简单的想法,他和他的团队遇到了不少尴尬和困惑,但就是凭着这个简单的想法,马化腾和他的伙伴们还是将钱源源不断地“喂”给了QQ,这使得他积累起来的原始资本一天天减少。这在传统行业当中,几乎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马化腾后来对腾讯这一段时间的表现做出评价,他说:“当时我的团队中太缺乏一个推销的人才了,我们基本都是技术出身,对技术方面还能多讲一点,而至于其他的,就都显得比较内向了。”

事实上,不仅是马化腾感到困惑,当时在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从业者都感到困惑。每个人都知道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行业,但谁也没有明确意识到它的价值规律和商业规律也都是全新的,互联网似乎将所有的传统商业规则全部颠覆了。偌大的一个互联网行业,几乎所有从业者都在比赛“烧钱”。用传统行业者的眼光来看,这个行业简直是疯了。

《时代》周刊主编沃尔特曾对世界第二大互联网企业“亚马逊”的总裁杰夫·贝佐斯做出如下评论:“他似乎在试图依靠增长速度而不是增长利润来构建公司。这绝对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无论结果好坏,他都彻底违反了传统的经济模式。”杰夫·贝佐斯自己也曾做过含糊的表述,他说:“我们都对互联网的未来充满激情,因此我们的自信也多来源于此。我们确信,如果将目光紧紧盯在短期的利润上,将犯下不可弥补的错误,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要谨慎对待长远利益的获得。”

在这种当时看来莫名其妙的情况下,全球所有的互联网企业,包括龙头企业雅虎也在疯狂地“烧钱”。

1999年11月,在QQ推出整整10个月后,注册人数超过10万,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成果。但与此同时,腾讯公司的账面上只剩下了1万多元钱,马化腾连公司员工的工资都已经发不下来了。在那段时间里,马化腾和他团队经历了最为艰苦的创业阶段。他们聚集在一个简陋的工作间里,没日没夜地做着一些同行业人员所不屑的工作,将赚来的钱一次次地投入“黑洞”,目的就是为了能将QQ挂在网上,供网民免费下载,然后再免费使用。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开始动摇,他们纷纷劝马化腾将QQ卖掉,因为当时的QQ已经小有名气,将其卖掉不仅可以彻底摆脱这个黑洞,还可以获得一笔不小的活动资金。

马化腾并没有上演一言九鼎和乾纲独断的大戏,很明显,他也犹豫了,毕竟这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此时腾讯的几位创始人都已经放弃了自己原本的工作,全身心地加入了腾讯团队,马化腾的肩头更扛着一份对他们的责任。尽管千般无奈万般不舍,在董事会其余四人一致通过卖掉QQ的提案后,马化腾还是沉默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马化腾和他的伙伴开始四处寻找接手QQ的买家。然而,让所有人都感到绝望的是,竟然没有人愿意接手。马化腾首先找到了“中北”,但当时中北的负责人以为马化腾是去和他们讲笑话的;随后马化腾又想到了联想,同样被莫名其妙地赶了出来。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马化腾一口气接触了多家公司,最终都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