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变式转型:互联网+转型纲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推荐序一 如何迈出“裂变”的第一步

作为一名商学院的教授,在与那些参加EMBA学习的诸多企业家们沟通的过程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焦虑。就在短短的2014年到2015年这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随着微信圈的裂变,太多的新名词、新信息扑面而来。“让猪飞起来”的“风口”,尽管催生了一小批光鲜的企业,但却让更多的中小企业家感到“呼吸困难”!

新常态的中国,其实依然遵循着全球经济发展的旧规律,那就是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逐步演进。延展时间纵轴,我们可以看到,所谓中国的新常态,就是西方发达国家经历过的一个经济阶段,犹如从青春期过渡到成熟期,仅此而已。当然,在此过程中,中国企业家们要充分意识到背后的结构性的调整,不顺势而为,面临的就是被淘汰。

我同时旅居欧洲,通过与当地企业家的交流、对经济现象的观察发现,西方企业家的互联网焦虑症似乎并没有那么明显,反而显得更为从容不迫。这是为什么?是他们依旧迷恋于过去的好时光,不思进取吗?通过比照中国企业家,我更为清晰地得到了答案。因为早在互联网存在之前,西方几代的企业家们已经建立了商业价值观,他们在工业化大生产模式的背后,也在深入洞察消费者的需求,他们始终基于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持续研发与改进,进行迭代式的创新,而互联网仅是诸多影响技术之一,因此没有太多的割裂感。

以工业4.0这一概念为例,就在2015年6月召开的国际汽车学术论坛上,国际学者们并非犹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似的,好奇地揣摩德国人提出的工业4.0的概念。因为包括德国和日本专家在内,他们认为,所谓工业4.0的精神内核,即“智慧工厂”,已经是几十年持续实践和改进的事情了,并非一夜之间创造出的新世界。请注意,即使德国工业在最近几年才提出上述概念,但整个德国工业实际上已经有了相当多的技术系统储备,正如今年推出的新品汽车,早在四年前就已经确定技术路径并通过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制造出来一样。

本书,用宽阔的视野,系统地阐述了互联网思维,并通过中国和外国不同规模企业的创新案例,高度提炼了现阶段中国企业成功转型的要素模型。当碎片化地阅读了很多信息的读者们捧起本书,静下心来一气呵成地通读完后,相信会有很多全新的收获。我简单归纳三点,抛砖引玉,帮助启发读者们的思考。

(1)谁阻碍了转型

最大的转型阻碍者是企业家本人。中国企业家们尚未建立可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商业价值观和企业家精神。单纯以创造个人财富为目标的人,往往小富即安,不思进取。这还算好的,因为利己不损人。更为可怕的是,商场上尔虞我诈,以牺牲环境和消费者身心健康为代价,玩弄中小股民,赚昧心钱的行为在商界比比皆是。这样的人拥抱了互联网,其结果是恶行被放大,假货泛滥。

一个真正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也始终具有创业激情,通过不断整合与配置资源,为自己和社会创造价值。互联网的时代和工业大生产时代相比,仅仅是资源性质和配置方法有所改变。例如进入分享经济的今天,企业家们让消费者跨越空间与时间,分享自己的智慧、房子、车子、音乐,让原先的高价变低,并同时享受着分享的快乐,这不仅为他们自己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更让消费者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因此,本书提到,企业家要善本。读过MBA、EMBA的企业家们,可以将善本相似地认同为企业家和企业的价值主张(Value Proposition)。一个伟大的企业,都具有普世的价值主张,并因此得以在从小到大、从本国到跨国的发展过程中,得到诸多利益相关者的支持,确保基业长青。

(2)转型的本源是什么

很多企业家会认为,转型就是放弃原先的业务,或者原先的事业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我想说的是,转型的背后,恰恰是执着主业!书中小米、褚橙、三只松鼠等不同规模、不同产业的案例,都在反复说着一件事:执着于你的主业。用互联网的时髦语言来说,那就叫单品突破。

再来比较西方企业。当中国游客在欧洲等国家旅游时,会由衷地赞叹当地产品的质量,并有发自内心的信任。西方人秉着骨子里的那份工匠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主业,然后积极嫁接新技术。同样,日本企业也有那份执着,秉着精益精神,持续改进,并因此创造了突破性的技术和产品。

因此,本书提到,企业家要归元。同样,与西方管理学语言对应,那就是加强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y)。核心竞争力的表象理解,是把自己现有的产品或服务做到极致。而更为深层次的理解,是企业的组织能力(Organisational Capability)。以日本汽车企业为例,其生产层面的组织管理能力,才是产业竞争力的真正秘密。丰田公司一款汽车—卡罗拉(Corolla),2014年全球的销量为119万辆,这个级别的爆款力量是巨大的!

(3)如何实现转型

如果认同“归元”,即始终坚持核心竞争力,那么转型之路如何走的答案自然就非常明显了:以足够的定力坚持渐进式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不要指望一步迈入颠覆式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企业家们应该充分意识到,现有的产品或者服务还有巨大的改进与提升空间,成本也有进一步压缩的空间,当然不是以降低员工工资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的方式。西方诸多先进的管理方式在中国依然处于导入期,尤其是对于民营中小企业来说。企业家们要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并逐步传递到整个公司,构建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sation)。这看似是个过时的词语,但是恰恰是让你的企业胜出的法宝。只有具备了学习能力,才能让企业与时俱进,顺利拥抱互联网。

互联网不是企业发展的绊脚石,而是前所未有的机会。企业的研发结合互联网,使海尔正在实践的开放式研发成为可能。在突破本公司的生产环节智能化以后,可以通过物联网,使采购、供应链和售后等环节的效率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营销创意,也可以通过类似于猪八戒网等众包网站实现外包。因此,持续提升企业自身组织能力,积极拥抱互联网,是企业驶入蓝海的重要思路。

杨龙是我的MBA学生,非常高兴看到他能够将中西方的管理理念融会贯通,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内不断思辨、践行、总结,并分享自己的商业智慧。看到每隔几届,都有一两位学生出版新书,实属欣慰。系统化地进行思考,恰恰是中国商业领导者们所需要加强的。企业家们在互联网时代,时间更为碎片化,这是一个真实的互联网陷阱。请花点时间,参加系统性的学习,强化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当你打开自己的思维入口的时候,转型的出口也就离你不远了!

王华

法国马赛KEDGE商学院教授、

上海交大-马赛AEMBA项目中国区主管、

法国格勒诺布尔第二大学[1].University Pierre Mendes France.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