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跳动的文字音符:你不能不知道的标点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3 第一个介绍西式标点的中国人

清末民初,书报杂志沿用文言,即使使用旧式句读符号,也并不普遍。五四前后,白话文兴起,才逐步使用新式标点符号,文言文使用新式标点还要迟一些。比较早一点的新式标点方案是清末王炳耀1896年在《拼音字谱·句义表》中制定的。

在此之前,人们只是从西文中见到西式标点,既不懂如何使用,也比较零散。第一个系统地介绍西式标点符号的是张德彝。

张德彝是清同治年间中国第一所外国语学校京师同文馆的毕业生。他先后8次出国,在国外度过了28个春秋,写下了长篇日记,总命名为《航海述奇》,共八卷约200多万字,其中《再述奇》是作者一生所写八种海外游记的第二种。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再版时易名为《欧美环游记》。书中记述了作者随浦安臣使团出国的见闻,其中《法郎西游记·同治八年四月》中,有一则游记专门介绍了西洋的标点符号:有“·”“, ”“;”“:”“!”“?”““””“()”“——”9种,开了引进西方标点的先河。

清同治八年是1869年。就在第二年(1870年),张德彝作为随行官员随五口通商大臣再度出使法国,他们的使命是为天津教案前往法国赔礼道歉。1871年3月15日他们从马赛到达法国巴黎,过了两天就爆发了巴黎公社起义。张德彝目睹了巴黎公社起义的经过,并在日记中作了真实生动的记录。后来他将此次出使法国期间的日记编为《三述奇》,巴黎公社起义的史实就记载其中。他是目睹并记载巴黎公社起义真实情况的唯一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