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影响力,你真的了解吗?(1)
会开玩笑、会说俏皮话,把周围的人逗得哈哈大笑的人,就具有影响力吗?在会议中喋喋不休的人,就能影响其他参会者,使他的想法得以实施吗?长相俊美、回眸一笑百媚生的人,真的会让周围的人愿意为他心甘情愿地效劳吗?不善言辞、说话脸红的人,永远不会拥有影响力吗?
如果你真的明白了什么是影响力,就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影响力,从何而来
获得过梅林奖、国际魔术奖等众多殊荣,被美国专业魔术杂志称为“当代最知名的魔术师”的刘谦,是一位非常内向的人。他是这样评价自己的:“我是个十足的宅男,喜欢清静,非常喜欢清静,所以我会讨厌手机。特别是在表演前,我一定要把自己封闭在房间内,才可以接下来面对观众。”但就是这样一位内向的人,全世界都被他的影响力所折服。
只要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像刘谦这样的性格内向但充满影响力的名人数不胜数——世界著名投资家沃伦·巴菲特、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著名导演和制片人史蒂芬·斯皮尔伯格、著名化学家诺贝尔……他们都是内向却充满影响力的人。
由此可见,即使个性内向也可以拥有影响力。是我们太过重视外向的能力和技巧,所以才会认为内向是影响力的敌人。但实际上,个性内向并非缺陷,也不是无药可救,甚至对某些特定的影响力类型而言,内向的个性反而占了很大的优势。比如,专注型影响力,内向的人往往演绎得更加吸引人。
外向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影响力,因为拥有影响力的关键是受到敬重,而外向并不一定是使人受敬重的因素。比如,小区里外向、热情的大妈,逢人就喋喋不休地唠叨,常常自顾自地开大音量跳“热辣”的广场舞,她们缺乏令人敬重、信任的因素,一点影响力也没有,反而因为言行举止庸俗、毫无分寸而让人觉得讨厌。更何况由于刻板印象的存在,倘若把一个外向的人视为小丑,即便他非常活泼、善于交际,也很难说其有影响力。
影响力可以决定一个人在他人的眼中是领导者还是追随者,决定他的想法能否顺利实现,决定他的计划的执行是快还是慢。影响力能带动世界运转,它会让人们心甘情愿地去做所有的事情。值得庆幸的是,研究表明:影响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外向的人的特质,与其他社交技巧一样,只要通过刻意的练习,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拥有影响力。
那是1955年某个晴朗的夏日,玛丽莲·梦露走进了纽约中央车站的地铁站。她要证明,只要愿意,她可以顷刻间从平凡无奇的诺玛·琼·贝克(梦露的本名)变成拥有影响力的玛丽莲·梦露。
当时是上班的高峰期,地铁站里人潮汹涌。梦露随着人流走进地铁站,站在月台的角落里。很多人从她身边经过,却没有一个认出她。她兴味盎然地对身边的杂志社记者和摄影师说:“在地铁站里,我就是诺玛·琼·贝克,没有玛丽莲·梦露。”
随后,她又回到了熙熙攘攘的纽约街道上。现在,她想要做玛丽莲·梦露了。她看了看周围,俏皮地问随行的记者和摄影师:“你们想让梦露回来吗?”她拨弄了几下头发,摆了几个姿势,并不是很夸张的姿势,只是略微做了些改变。
立刻,她身上散发出了一种魔力,像涟漪一样一波一波地漾开,时间就此停止,人群就此静止,仿佛这个世界所有的光芒都聚到了梦露一个人身上。下一刻,人群沸腾起来了,每个人都惊叫着“梦露”“梦露”。随行的摄影师和记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她“解救”出来。
玛丽莲·梦露前一秒还是个“路人甲”,下一刻就拥有了非比寻常的影响力——她通过技巧掌控了影响力的开关,要开要关、要获得超级影响力还是要平凡无奇,完全由她自己决定。
影响力并不神秘,当一个人表现得非常有影响力的时候,人们往往就会认为他是有影响力的。拥有影响力,不需要改变个性,也不必勉强做违背内心的事情,所需要做的只是适当地调整心态、肢体语言与行为。
倘若对此你还有怀疑,不妨来做这样一个实验——试着在与他人说话的时候,做以下调整。
句子结束时,降低说话的声调;
别急着点头,次数也别太频繁;
开口前,先停顿两秒钟。
你会发现,你只是做了小小的调整,带给他人的感觉却完全不同——你更受欢迎了。当然,要想获得超级影响力,你需要不断地练习,然后把它们变成第二天性。
·因为全情投入,所以影响力十足
相信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兴致勃勃地和某个人说话,他却没有认真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就是没有把全副心思放在你们的谈话中。他一边听你说话,一边则想着别的事情。他可能以为只要表现出倾听的样子就不会失礼了。但你并不这样认为,你会觉得他在敷衍你,你很不开心,甚至想发火。
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妻子想跟丈夫讲一天的见闻,丈夫却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妻子恼羞成怒,责骂丈夫冷漠;上司和下属“谈心”,下属摆出一副认真聆听的样子,却心不在焉地左顾右盼,上司认为下属三心二意,非常火大,于是,谈心变成了斥责与批评……如果我们心不在焉,对方就会察觉到;我们让对方感到很恼火,我们看起来是那么不可靠,甚至让对方放弃与我们进一步交流的意愿。倘若一个人给他人留下不可靠、不诚恳的印象,那么这个人就很难能再得到他人的信任了,他会丧失与其他人进一步交往的机会或他人的忠诚。
如此一来,这样的人不可能让人们感觉到影响力。
可见,要想获得影响力,在交流中保持临在感是非常有必要的。临在感指的是“感觉到此时每分每秒发生的事情”。这意味着你要全神贯注地关注当下进行的事情,而不是任由思绪随意飘动。
临在感是施展影响力的关键。但很遗憾,绝大多数人在保持临在感方面都有所欠缺,甚至那些颇具影响力的人也不可能时刻保持临在感。
倘若你对此有所怀疑,不妨来做个试验——闭上眼睛,去感受身边的声音,就像你的耳朵是卫星天线,被动且客观地接收声音那样。怎么样?你能够保持那种状态多久呢?是不是短暂的一秒钟或几秒钟之后,思绪就跑开了?尽管你费尽力气想要维持那种临在的感觉,但思绪总是飘忽不定。
但这是很正常的,人类的大脑对新奇的刺激非常敏感,这是一种生存的本能需要。每当新的刺激出现,人们都能马上注意到,这有助于人们发现潜在的危险。在很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正是依靠这种本领才得以存活。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两位手持石矛的男子在树林里猎寻野兔,突然间身后的草丛中传来细微的声响,由此他们发现了野猪,并及时地逃开了。倘若他们没能立即注意到,便可能成为野猪的大餐。
其实,社会活动对人类的分心是非常鼓励的。社会活动要求我们尽可能多地接收信息,尽可能多地处理事务。我们不断接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各样的刺激,这样一来,临在感就很难一直保持了。
这样固然有一定的好处,但也有极大的消极影响——我们极易陷入“连续性局部注意力”的处境。我们对什么事情都无法全神贯注,我们一直处于半分心的状态。
所以,发现全心专注于当下是一件困难的事也别太过自责,毕竟这是很正常的,而能够做到全神贯注的人也少之又少。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吉伯特曾以2250人为对象做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一般人多达46.9%的时间都处于心不在焉的状态。即使那些每天练习冥想的大师也常常会思绪乱飘。
但这并不是说缺乏临在感是让人束手无策的事情。实际上,只要做一些练习,就能够有效地保持临在感。以下提供了有助于保持临在感的技巧。
保持临在感的练习
首先,你需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空间不必太大。你在那儿站着或坐着都行,将计时器设定为1分钟。
接着,请闭上双眼,然后试着把注意力放在周围的声音、自己的呼吸或者脚趾的感受这三件事的任何一件上。当然,在具体的做法上,有些细节需要注意。
周遭的声音——听听周围有什么动静,把耳朵当成卫星天线,被动且客观地接收声音;
自己的呼吸——专注地呼气与吸气,感受空气进出鼻腔的感觉,体会那一呼一吸间的所有变化;
脚趾的感受——全神贯注地去感受脚趾的感觉,这么做会让你不得不将心思贯穿于全身,这有助于你专注于当下的身体知觉。
常常做上面的练习,能有效地保持临在感,进而提升影响力指数。
·影响力的加油包:亲和力
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会凭借直觉找线索,初步对对方做出评价;随着资讯越来越多,再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假设。高档昂贵的穿着会让我们“以为”对方很有钱,自信的态度会让我们“以为”对方有两把刷子,而友善的肢体语言会让我们觉得对方充满了善意。
当朋友们与A先生在一起的时候,就玩得特别开心,可当没有A先生的时候,朋友们就玩不起来;朋友们能够和A先生认真地讨论某个问题,能平静地接受A先生的批评并听取他的建议……A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亲和力的人,他总是那么受欢迎,并轻而易举地影响周围的人。
人们总是愿意亲近那些亲切善良的人,而不愿去接近那些高傲自负的人——这就是亲和力的强大力量。所谓亲和力,就是一个人拥有使他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简单说来,就是对他人足够友善。一个人如果拥有亲和力,代表他或许愿意运用既有的影响来帮助周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