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人90%的痛苦,都与攀比有关
世间一切乐,唯苦逼变坏,及唯分别故,彼乐非真乐。
——《中观宝鬘论》
佛祖说:“即使天上洒落金币,也无法满足人的欲望。”所以,人生的痛苦之一,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心。除了住好房,还要开好车、穿名牌、吃山珍海味,即使再多的钱也不够花,这就是人的贪欲和虚荣心。爱慕虚荣的人,尤其还喜欢跟人比较,比胜了,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比输了,就会陷入痛苦的深渊而不能自拔。
这也是我们内心动荡、恍惚不安的来源,是让大部分人活在患得患失中不能解脱的根源。
小梁是一名公司里的普通职员,每天朝九晚五,日子过得平静且安逸。一天,他参加了同学的毕业十周年聚会。
多年未见,小梁带着重逢的喜悦前往赴会。只是,在聚会现场看到昔日的老同学,有的经商有道,有的拥有权贵名望,有的是公司里的高层领导,住着豪宅,开着名车,侃侃而谈,每个人都是一副成功者的派头。这一切深深地刺伤了小梁的心。
当小梁重返单位上班时,好像变了一个人,整天唉声叹气,工作也提不起精神,逢人便诉说心中的烦恼。
“这小子,上学时考试老不及格,凭什么能赚那么多钱?”他说。
“我们的薪水虽然无法和富豪相比,但是不也够花了吗?”他的同事安慰说。
“够花?我的薪水攒一辈子也买不起一辆奔驰车。”小梁愤愤地说。
“我们是坐办公室的,有钱也犯不着买车。”他的同事看得很开。
但小梁却终日郁郁寡欢,无心工作,最后竟得了重病,卧床不起。
欲望的邪恶力量是无穷的,它所引起的阴云会彻底覆盖一个人的本心。同学的成功激起了小梁心底的欲望,可他又没有能力去满足自己的欲望,结果只能是使自己郁郁寡欢、痛苦不堪。
现在的人们已经习惯了在比较的差距上感受人生的意义,体会幸福与悲伤。曾几何时,“在哪里发财”、“一个月能赚多少钱”、“房子有多大”、“开的什么车”等已经成为人们碰面时聊天的主要话题。有些人怕被人瞧不起,怕被人说闲话,为了面子,为了炫富,总要挖空心思把自己打扮得风风光光。虚荣心得到了暂时的满足,却无法从内心感到真实的幸福和快乐。因为这些富丽堂皇的装饰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悲伤。
带着攀比心态去生活的人,永远都没有满足的时候。因为社会总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每天都有无数更多、更好的东西出现,如果你把人生有限的精力都浪费在和别人攀比,满足自己的虚荣和欲望上,到头来你得到的只能是无尽的苦恼。
如果人们觉得生活得不痛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错误地看高或者看低了自己。著名作家保罗·H.邓恩在题为《论自卑》的演讲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发现每天我们都会碰上不顺心的事情,躲也躲不掉。随手拿起一本杂志,你会看见一些人比你健康、苗条,比你穿得好。看看周围,总有人比你聪明,比你自信,比你有才气。事实上,生活每天都在对我们说,我们缺乏某些方面的才能,爱出错,不是样样都出色。因此,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想法:我们没多大本事,成不了什么大器,不知怎么就是比别人差。
如果你将自尊和自我价值建立在任何心智或心灵品质以外的东西上,那么这个基础是很不牢靠的。因此,你我不是身材最完美的,你我不是最富有的,你我不是最有头脑的,也不是最诙谐的。
那又怎么样呢?
我们何必在乎别人住多大的房子、开多好的车、穿什么牌子的衣服呢?外在的物质再好也无法带给你心灵的宁静和真正的幸福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使我们的心情永远愉悦,幸福的体验才能更加真实。
佛的最高境界是心无外物,人类的终极自由是心灵的自由,它可以决定外界的刺激对本身的影响程度。只有做到心无外物,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
◎人生智慧
林语堂先生说:“我总以为生活的目的即是生活的真享受……是一种人生的自然态度。”保持一颗平常心,宠辱不惊,超脱眼前得失,不受外在物质的纷扰,喜怒哀乐,收放自如,才能体会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