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习惯养成(5)
父母身教远胜于言传
这两天宝宝感冒了没去幼儿园,我和老公轮流请假在家陪她。昨天是老公在家照顾她,到晚上老公向我诉苦:“你知道你闺女怎么对待我吗?我不让她喝果汁了,她二话不说端起果汁就倒到马桶里去了。下午我让她离电视远点儿,她上来就给我一巴掌。”
这还了得,反了她了。给她洗澡时,我问她:“今天宝宝把果汁倒到马桶里去了?”她说:“老爸不让我喝呀。”我说:“那也不能倒掉呀,多浪费,可以留着明天再喝呀。”她说:“我生气了呀,妈妈不是生气的时候就把汤倒进马桶里去了吗?”
平常都上班,没空儿交流,我和老公在饭桌上交流得多些,有时言语不和我就不想吃了,再加上有胃疼的毛病,我自己认为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吃下去食物身体也不会舒服,所以每遇到以上情况,我就会起身将自己碗里的剩饭倒掉。
原来这在宝宝眼里成了表示自己生气或心情不好的意思。
“那也不能打爸爸呀。爸爸上班很辛苦,今天还特意请了假在家陪宝宝玩。”她边低头玩水里的小鸭子,边满不在乎地说:“妈妈不是还踢爸爸吗?”
哎呀,只是周日的时候两口子打闹,我象征性地轻轻地踢了老公的腿一下呀,而且当时她好像没注意我们。可……可……可她竟然也学了去?我有很多优点和好习惯的,只是偶尔的小毛病,她竟然一点儿不落地学到了。
父母对孩子除了有意识地教导外,最主要的能影响到孩子的就是日常行为举止的熏陶了,也就是所谓的耳濡目染。学龄前的孩子日常生活中主要跟父母在一起,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主要是通过模仿来武装自己的,她(他)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
洗完澡,我抱着她到客厅很郑重地跟老公讲:“对不起,老公,以后我再也不踢你了。”老公笑着说:“你这样我还有点儿不适应。”看我向他使眼色,他忙郑重地改口说:“没关系,我原谅你了。”怀里的宝宝看看我们,说:“爸爸,以后我再也不打你了。”
看,父母身教的效果就是这么立竿见影。
文·铃儿响叮当
鞋子宝宝“吵架”了
朋友带儿子到家里玩。小家伙跟儿子是同年生,且生日只相差一周,算是标准的“同龄人”了。
一进门,就发现小家伙的脚特别“别扭”。细看,原来是鞋子穿反了。嗯,看来自理能力也差强人意啊。细问孩子妈妈,妈妈颇为“无奈”:纠正过好多次了,可就是不长记性,甚至是“置若罔闻”。
呵呵,如此看来我儿子倒是个很长“记性”的小孩子。除了在小小孩儿的时候有过几次左鞋右穿的状况之外,现在的他已经很能辨明“左右”了。其实这里面还是有小故事的。
我也曾经像朋友那样一遍遍对儿子讲:“宝贝儿记好了,这是左脚的鞋子,这是右脚的鞋子。这是左,这是右……”枯燥的念叨,让人心烦。在讨得“育儿专家”的“高招儿”之后,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不妨这样说:“哎呀,妈妈发现宝宝的鞋子吵架了。你看,它们正歪着头生气呢——鞋子穿反了。来,我们让它们和好吧。”像个故事一样,一下子就吸引了儿子的“耳朵”。他很开心,很配合地做起了帮“吵架”的鞋子宝宝“和好”的游戏。几次下来,小家伙已经很能辨明左右脚的鞋子了,我也就再也没有为此事伤过脑筋。
看,硬性的说教跟趣味智慧的说教比起来,一下子就“较量”出了孰优孰劣。究其原因,这还是跟孩子的年龄特性有关。
因为细观察,你就不难发现,小小孩儿其实都很喜欢“念念自语”:他们可以对小花小草说话,跟小狗小猫唠嗑,给布娃娃“上课”,所有的一切物品在他们眼里都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就顺着他们的这一特点,少用“大道理”来说教,多用“拟人化”的“剧情”来引导他们。玩乐之间,你就收获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此给朋友传授了“高招儿”,几天后,她家那个“不长记性”的孩子,也变得“长记性”了。
文·菟丝花
装一面墙来任你画
女儿出生,从蹒跚走步到咿呀学语,带给了我们数不尽的快乐。上了幼儿园后,小家伙的表现欲越来越强,水彩颜料随处乱画,沙发、书柜,甚至墙壁上,处处留有她的“杰作”,怎么说都不行。气得我终于按捺不住发了脾气。看着含着泪一脸可怜巴巴的小家伙,我是又头疼又心疼。
家里“一片狼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清洗不净,让我和妻有了逃离的念头,赶快买个新房子搬走吧。当交款买房顺利完成后,望着“狼藉”制造源的女儿不免又担忧起来,要是新房新家具再被她这样折磨,还不把人心疼坏了,我和妻忧心忡忡。
那日,妻喜滋滋地回家来说,堵不如疏嘛,喜欢画就让她画个够,干脆装一面墙来让她画吧。我满心狐疑却也拿不出更好的意见,只好开工了。经过咨询,我们选择了一种可以反复涂擦的新型漆料,淡蓝色的涂满了女儿小屋的一整面墙壁。在这面墙壁的一侧,我们还“种”上了一棵苹果树,绿油油的树叶间结了红彤彤的苹果。另外,我们还把从建材市场买来的一段半圆树干,打磨上漆后,做了木凳的凳面,固定在这面墙的前面空地上。
搬进新家,小家伙果然对妻亲手打造的这面“自然景观”墙喜欢得不得了。苹果树下,女儿在长凳上爬呀、躺呀,腻了还登上长凳画红红的太阳、白白的云朵和一叶叶远行的小船,那认真劲儿俨如画家在绘制宏伟蓝图。
几个月过去了,我们的新房都还明净如初,丝毫找不到女儿的彩色“手迹”呢。
文·侯成成
请给孩子摔跤的机会
周末带女儿去小区的儿童游乐场玩滑梯,一岁多的女儿两只小手抓着台阶的栏杆,一级一级地爬上去,走到滑梯口小心地坐下,挪动屁股慢慢滑下小滑梯,有时一屁股坐在地上又自己站起来。虽然她的动作很笨拙、很慢,但却做得很认真、很陶醉。我则紧张地站在栏杆边上,想象若是女儿从台阶上摔下来该是多么可怕。刚要伸手拉她的时候,孩儿她爸说:“你就让她自己来吧!”我的手又悻悻地缩回来。
这时跑来一位小哥哥,蹬蹬蹬地从另一边上了台阶。他妈妈紧紧跟着,始终用一只手抓着他的衣服,猫着腰跟他跑到另一个滑梯口,他爸爸则在滑梯下接着。这样算交给爸爸,妈妈赶紧再回到楼梯口保护儿子上台阶。几趟下来,妈妈已经气喘吁吁。
女儿跑了几趟,大约感觉自己很强壮,就只用一只手抓着栏杆爬,结果这回真的从第二级台阶上一屁股摔下来。我才发现那台阶其实很矮。我把女儿扶起来,她没顾上哭,急急忙忙又投入爬台阶的游戏中。这回她不仅爬得更稳了,也更加小心了。我也更放心了,索性和孩儿她爸一起坐在旁边的长椅上,轻松地欣赏女儿的游戏,也看着那位疲惫的妈妈尽职尽责地保护儿子。
现在的孩子实在太宝贝了,在成人全方位的保护之下,他们连摔跤的机会都没有啊!女儿摔了一跤,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可怕。相反,女儿从这一跤中学会了更加安全地行动,而我也更有信心地放手、放心。
那位紧紧抓住儿子的妈妈,恐怕在儿子的成长中,也会尽自己的全力来保护儿子远离挫折。可是,人不就是在一次次的摔跤和挫折中成熟起来的吗?从小没有机会摔跤的孩子,当他长大要独自面对母亲无法保护的人生时,该多么茫然无措呀?请给孩子摔跤的机会,那是孩子成长的机会!
文·包林运
在他还想学更多的时候
今天在公交车上看到多曼博士的话:在孩子想学更多的时候结束,让孩子对学习充满渴望。对此,我深有感触,昨天晚上和德昀的游戏就在眼前浮现:
睡觉之前,他要求继续玩前一天玩的钱币游戏。
以前在玩的时候,我发现钱币的数量不能超过十张,加减他还比较容易接受,但是兴趣没有他玩救护车更浓。今天既然他主动提出了,我决定换一个玩法。
把救护车游戏和钱币游戏结合起来。五张1元的钱币,每个当作一座房子,先排成一排。我说:“从左数,第三座房子里有病人需要急救。”儿子就立刻开着救护车前去救助。玩过几个回合,他开始要求增加房子数。于是我换成了5元的在下面又排了一排,每行五座房子,然后再发布命令。几遍之后,他继续要求增加房子数。于是就变成了三排五列,变成了15座房子。我开始说从上往下数第几行,再从左往右数第几座房子里有病人,立刻前去救助。很快,儿子就掌握了要领,救助的速度也在提高。
我看他基本掌握了就说:“今天的游戏到此为止,我们要看书了。”他第一次说:“今天晚上的看书取消。”
我没有接他的话,心里在思考是不是要有这样的一次破例。从他八个月开始到现在为止,睡前阅读从来都没有一天取消过,包括在他生病甚至外出旅游的时候。难道今天就因这个游戏而取消?很难抉择,我想了想还是觉得把决定权给儿子自己吧。儿子想了想说:“妈妈,我明天还可以玩这个游戏吗?”我说:“可以啊!”“那我们现在就开始看书吧,三本书!”他帮我把钱币收起来,然后去找书。那一刻,看到找书的儿子,我忽然很感动!
学习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阅读也是如此,但是懂得取舍与适可而止,更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三本书:《我能打败怪兽》《警察局的一天》《罗斯提笑哈哈》。在讲的时候,儿子还是忍不住拿着他的小救护车。我问他:“需要妈妈先帮你收起来吗?”他摇摇头说:“不需要。”于是把救护车放在自己的身边,开始专心看书。
等三本书都读完了,我要去关灯的时候儿子问我:“妈妈,明天你一定还要和我玩钱币的游戏哦!”我郑重地承诺:“没问题!一定玩!”看着孩子因为快乐而泛红的小脸,我觉得陪伴孩子成长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在孩子想学得更多的时候结束,既是睡觉时间的限制,也是让孩子对学习充满渴望的一种教育方法啊!
文·蝶舞轻灵
睡前阅读,留10分钟给孩子自己
睡前阅读是我和德昀每晚的必备功课,无论多晚,无论多累,我们从没有间断过。一直以来都是儿子坐在我的怀里,我读他听,偶尔我们有一问一答的互动。持续两年多的亲子阅读使两岁半的德昀养成了很好的阅读习惯,睡前不看书就不睡觉。
最近我发现德昀开始自己大声读书,一般都是在洗澡上床之后。当我还在洗手间里处理地面与清洗衣物的时候,德昀自己坐在床上就开始朗读他喜欢的内容。原本我很着急要把湿地面和脏衣服处理完,但是当听到他的读书声的时候,我改变了主意。
我开始边干活儿边做一个隔壁的偷听者。
通常儿子会先从《婴儿画报》开读,到《小蝌蚪找妈妈》,再到《老虎外婆》,等等,每一个故事都读得声情并茂:读到老虎的语气的时候,就凶巴巴的;读到小朵朵的时候,就非常轻快;还模仿老虎牙疼的叫声,听得我直想乐。
等他读得差不多了,我再进屋给他讲故事。很多故事都是听了很多遍,但是他一看再看,百看常新。比如《大卫,不可以》,他现在读的时候,读完内容,就开始仔细地看图画,里面有什么,妈妈的话外音,以及妈妈为什么要说不可以,等等,让我深深体会到经典之所以可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会让孩子在每一次阅读之后都有新的发现。
当了几周的隔壁偷听妈妈,我开始觉得越来越轻松。短短的10分钟,我洗完了衣服,打扫干净地面,还能静心感受儿子的成长,真是意想不到的收获啊!而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短短的10分钟,更促进了德昀的成长!
睡前留10分钟给孩子自己,让他自己在书架上寻找选择喜欢的图书,慢慢脱离妈妈的臂弯,学会选择,也学会独立自主。
睡前留10分钟给孩子自己,给孩子留出自己发现的空间,让他自己与书相伴,大声朗读并体会书中的喜怒哀乐,不但是在证明自己,也是在肯定自我。
睡前留10分钟给孩子自己,成长的快乐有时候需要孩子自己偷偷地品尝!
当孩子逐渐长大的时候,当孩子具有一定的能力的时候,妈妈有时候需要做一个隐身人,一个隔壁的偷听者,甚至是一个旁观者。
我亲爱的宝贝儿,当你大声读书的时候,我就在你的隔壁。我想要你知道,无论任何时候,当你需要的时候,只需要叫一声“妈妈”,我就在这里等你!
文·蝶舞轻灵
快乐阅读收获多
周日在小区的院子里,见有个小朋友的小推车里放着新买的《婴儿画报》,儿子征询了主人的同意就拿起书开始朗读。周围很快就围了一堆的大人听他读。一本读完,几乎一字不差。
有人问:“这孩子几岁了?读得真好。”
我说:“还没上学,满三岁了。”
周围的家长就问我:“你是怎么教他认字的呢?”说实话,我们几乎没正式教过德昀认字,主要是每日坚持兴致勃勃的亲子阅读。
从最初七八个月的他坐在我怀里听我读儿歌和唐诗,到看绘本听故事,再到两岁多他开始尝试自己阅读,我和儿子变换角色读书,他上半句、我下半句地大声朗读;我和他每天晚上睡前的固定阅读时间也从来没有间断过,甚至有的时候他听我读书听着听着就睡着了,醒来还要把没听到的内容补上。
读书带给他无法比拟的快乐,有时读着读着就会自己哈哈大笑;读书也是安抚他情绪的良剂,哭的时候只要把他领到书架前或者递给他一本书就可以止哭;读书更使他走在路上就能“出口成章”,比如:“我走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太阳在小河里快乐地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