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处心积虑,终成皇后(4)

国宴进行到献食阶段,所有州刺史必须向皇上献食,武元庆和武元爽的儿子武惟良和武怀运派人将食品取来,跪献皇上。武则天看到武惟良和武怀运突然灵机一动。

早在泰山封禅之前,武则天就提拔武惟良和武怀运为刺史和卫尉少卿。她想借助乡亲的嘴歌颂自己的宽容大度,也希望这次提升,能缓解之前的家族矛盾。但是一次母亲杨氏和武惟良武怀运的对话让武则天心里非常记恨。杨氏曾问武惟良和武怀运,如今自己的女儿大权在握,给予他们这样的恩泽,他们对当日家庭纷争是不是感到非常愧疚。据史书记载,武惟良说:“我等因是功臣子弟,有幸很早地进入官吏行列,揣度名分衡量才能,不求富贵显达,没有想到因皇后的关系,得到朝廷的非分恩宠,日夜忧虑畏惧,不觉得荣耀。”——《武则天》吴江著。这番话,杨氏跟武则天说后,武则天牢牢记在心里,此时,她觉得时机已到。于是,武则天挑了几条白鱼,令手下送去厨房,不多久,一盘鱼就上桌了。武则天将其中一条鱼赏赐给贺兰氏,算是对贺兰氏刚刚助兴的嘉奖。贺兰氏谢过武则天后,就将鱼吃下了。

鱼刚下肚,贺兰氏就觉得肚子绞痛。贺兰氏倒地,七窍流血,一命呜呼。众人惊呼,慌忙上去扶持,高宗皇帝眼见贺兰氏七窍流血,已无生还可能,他悲痛欲绝,伏在贺兰氏身上痛哭。

武则天突然厉声质问武惟良和武怀运,为何要下毒谋害贺兰氏。武惟良和武怀运百口莫辩,武则天让手下将他们拉出去治罪。武惟良和武怀运就这样成为了替死鬼。据《资治通鉴》记载:“会惟良、怀运兴诸州刺史诣泰山朝觐,从至京师,惟良等献食。后密置毒醢中,使魏国食之,暴卒,因归罪于惟良、怀运,丁未,诛之,改其姓为蝮氏。”武则天“一石三鸟”的计策天衣无缝。她早就想除掉贺兰氏,她在等一个最佳时机,利用这次国宴,不但除掉了对自己有威胁的年轻佳丽,还报复了曾经欺辱她的武氏家族。

斩草除根

武则天对儿时的事情仍旧无法忘怀,她采取了一系列打击武氏宗室的政策,而这些做法也来自于母亲杨氏的提议。可是关键时候,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却突然去世了,这对武则天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武则天的成就大多来自于母亲杨氏的培养。从小的物质环境是武士彟给予的,而精神世界的富足则是杨氏给予的。杨氏带给武则天的影响不仅仅是书本上的,还有人格上的独立和智慧的头脑。

武则天为母亲杨氏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哀思。杨氏的葬礼举行完毕后,武则天觉得时机已到,于是她决定斩草除根。武则天要除的正是杨氏宠爱的外孙,自己的外甥,贺兰敏之。贺兰敏之是武则天姐姐武顺的儿子,贺兰氏的亲哥哥。武则天毒死贺兰氏的时候,贺兰敏之是在一旁的。高宗皇帝曾伏在贺兰氏身上哭泣,他问一旁的贺兰敏之,“刚才人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死了呢”。“向吾出视朝犹无恙,退朝已不救,何仓卒如此!”——《资治通鉴》。贺兰敏之此时却不说话,不表态,只是默默哭泣。据《资治通鉴》记载:“敏之号哭不对。后闻之,曰:‘此儿疑我!’”

武则天非常明白,贺兰敏之已经对她起了疑心,他的不表态就是一种表态。所有人都认为是武家兄弟害死了贺兰氏,只有贺兰敏之不这么认为。他的“不认为”让武则天非常不满和警惕。因为母亲杨氏宠爱贺兰敏之,与贺兰敏之有着难以启齿的乱伦关系,武则天不便对贺兰敏之怎么样,然而贺兰敏之却公开与武则天作对。

贺兰敏之仗着杨氏对自己的宠爱,决定报复武则天。武则天曾将司卫上卿杨思俭之女许配给太子李弘。杨思俭之女端庄清丽,很讨武则天的喜欢,本想留着当太子妃,没想到在大婚之前遭到了贺兰敏之的奸污。这件事情震惊了朝廷,让武则天怒发冲冠。可是武则天只能哑巴吃黄连,贺兰敏之有自己的母亲宠爱,她无法将贺兰敏之处死。此时的杨氏已经无法离开贺兰敏之的陪伴,武则天只好给李弘重新选定太子妃。面对武则天的妥协,贺兰敏之并没有就此罢休,反而变本加厉。

贺兰敏之将毒手伸向了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太平公主非常得武则天的宠爱,也是武则天唯一的女儿。也许是怀着对大女儿的愧疚,武则天非常溺爱太平公主,给太平公主很多自由出入皇宫的特权和时间。贺兰敏之不敢对太平公主轻举妄动,但是贺兰敏之经常骚扰太平公主身边的侍女,奸淫猥亵数次,武则天虽然知道,但也只有忍气吞声。

杨氏的过世对武则天来说是极为复杂的,从感情上讲,武则天失去了一个精神支柱,从政治上讲,她失去了一个好帮手。但是另一方面,杨氏过世后,贺兰敏之便可被轻易扳倒,这对武则天来说是个极好的机会。嗅到时机的武则天怎能轻易放过,为母亲杨氏举行葬礼后,她开始对付贺兰敏之。

武则天列举出贺兰敏之五大罪状,挪用瑞锦,丧礼作乐,诱奸太子妃,强奸太平公主侍女,与外祖母私通。这五大罪状让贺兰敏之陷入牢狱之灾,不久便被流放。可是武则天怎么能轻易地让贺兰敏之死去,她派人暗中跟随流放的贺兰敏之,把贺兰敏之勒死在流放的途中。武则天得知贺兰敏之死去仍然不解心头之恨,连带与贺兰敏之有来往的人都一同流放。

武则天的斩草除根非常利落,贺兰敏之的死对武则天的外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越来越多的外戚都开始明白武则天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行事作风,他们对武则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未雨绸缪

母亲的去世让武则天在政治上感觉到了一丝苍白无力,虽然她已经力挽狂澜,并且掌握了比之前更大的权力。但是她明白,失去一个精神支柱和臂膀之后,武则天需要靠自己的智慧去化解一个个危急。母亲的去世让她更深刻地明白,作为女人的她已经掌握了女人最高的权力,可是皇后永远是皇帝的附属品,她仍然要受皇帝的牵制,就连她的生死也不是自己可以把控的。她的荣耀和灾难,全在皇帝的一念之间。懂得了这个道理的武则天,更加现实而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局面,只有掌握了帝王的权力,才能保全骑虎难下的自己。于是,武则天有了架空高宗皇帝的念头,并且为这个念头付诸实际行动。

唐高宗身体日益不佳,据《资治通鉴》记载:“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唐高宗得了一种病,病发起来头非常疼,眼睛无法看东西。这种病只能长期调养,高宗只好长期卧床,政事只能交由武则天去处理。武则天借高宗生病,太极殿低洼潮湿的理由,要求搬离太极殿。

武则天想要将自己的权力扩大,就要缩小百官的权力,尽量摆脱百官对皇权的监管。于是她希望通过搬离太极殿,拉远皇上办公与群臣办公的距离,阻碍百官对皇权的控制。唐朝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即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所以最关键的是中书和门下两省。太极殿是高宗起居、上朝和百官办公的场所,而各类奏章的起草和审核都由中书省和门下省进行监管和封驳审议,宰相对事件有很大的发言权。而中书省和门下省两省的办公之处离皇帝非常近,这样就对皇权形成了强有力的监管和控制。武则天为了摆脱这种管制,她选中了太宗曾修建的避暑宫殿——大明宫,她决定利用大明宫的地理优势,对百官的权力形成制裁。

武则天大兴修建大明宫,为的是将权力和政治中心移到大明宫,并且将中书省和门下省由皇宫禁内,搬到禁外。两省远离皇上的办公中心,就不再方便对皇权进行强有力的监督。而此时的宰相议政也被放到了禁外进行,这是唐代中枢结构的一个巨大改变。

武则天在大兴土木修建大明宫的同时,还不忘之前韩国夫人与魏国夫人的教训,为了使高宗皇帝无法再恩宠任何女人,自己可以肆意专宠,武则天打着为高宗龙体着想,宫中不宜留太多女人,后宫嫔妃数量也应该有所减少的借口对后宫嫔妃“大肆洗涤”。但皇上并不是和尚,如果后宫之中没有女人,那就会成为天下人的笑柄,高宗自然也脸上无光。武则天为了让高宗体面一些,她创立了一个新制度,将皇妃、昭仪、婕妤、才人、美人全部取消。将原有的皇妃改为两人,分别命名为“襄德”,官居一品,“劝义”四人,官居二品。这些女官自然如名字一样,要劝诫皇上勤劳奋进,关心政事。高宗光听着这些名字,看着这些嫔妃天天说教一样的劝告,哪里还有宠幸的心思呢。

修整后宫完毕,武则天又开始针对朝廷做了一些小小的修整。随着李义府的倒台,大量新政策的实行,需要武则天决策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大量的奏折堆积如山,武则天只能开始筹划任用更多新人来为自己效力。武则天迫切需要一批可以起草诏书辅助决策的智囊人物,同时,也为自己的党羽扩充增加人选。武则天以“修撰为名”将这批人招入宫中。但武则天最担心的是权力的下移,所以她任用的这些人,官阶并不高,这些人也经常被调换。随着时间推移,武则天渐渐允许这帮智囊人物从北门玄武门出入禁中,由此,这批智囊人物被称为“北门学士”。

这批“北门学士”编写了一批署武则天之名的著作,如《列女传》《臣轨》《官僚新诫》《乐书》《少阳正范》等著作。

《臣轨》共分两卷,此书以儒家传统观念道德为基础,论述了臣子应该有爱国忠君之心,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臣轨》已经作为学子考试的一个必考书目,证明它有一定政治传播目的。“北门学士”通过一些修撰手段,间接传播和弘扬了武则天想表达的精神内涵。而这批智囊,也充分为武则天创造了舆论导向和政治环境。

天后天皇

在咸亨元年,武则天母亲杨氏去世不久,大唐迎来了大旱。常年不下雨,土地干涸龟裂,粮食无收,老百姓怨声载道。这时,朝廷里面传出对武则天极其不利的言论。谣言指称是因武则天大权独揽,干涉朝政,导致上天对大唐不满,才造成此次大旱。

武则天心中非常明白,这种谣言纯属无稽之谈,与当年的“武代李王”是一个道理。但是她更深知这种谣言的力量,当年的谣言害死了李君羡,如今的谣言却是矛头直指自己。武则天思前想后,想出一招。一天,她来到高宗面前,有些幽怨地跟高宗说,自己任劳任怨多年,没想到大旱的事情却怪罪于自己。但此事是国家大事,天下人说我干涉朝政才导致大旱,我必须给天下人一个交代。武则天首次向高宗提出避位。

武则天的避位要求是利用政治和感情在向高宗做试探,此时高宗惩罚自己,那就代表向天下人宣告,高宗的地位不如自己,关键时候需要自己出手。责任和义务是一体的,如果高宗承认大旱是自己的责任,那么也代表自己天享有很高的权力。从情感上讲,高宗与自己是几十年的夫妻,风雨同舟,政治同谋。发生这样不利的事情时,高宗不能替自己分担,从情意和道义上来讲也说不过去。

武则天深知高宗的秉性,也知道政治利弊,她把这个问题的答案以谦卑的方式抛给了高宗。高宗自然非常明白,于是高宗驳回了武则天避位的要求。这场大旱导致的流言和指责就这样让武则天化解了。可是武则天并不甘心,越是这样她越要天下人看到自己的权势和能力。于是武则天借机跟高宗提出进号的事情。“天下旱,后伪表求避位,不许。俄又赠士彟太尉兼太子太师、太原郡王,鲁国忠烈夫人为妃。上元元年,进号天后。”——《新唐书》

武则天跟高宗提议,大唐现在是以孝治天下。应该给祖先都追加尊号,以表示对祖宗的尊敬。高宗对此事表示赞同,他让大臣们商议一下,商议的结果很快就出来了。唐高祖李渊是开国皇帝,他被尊为神尧皇帝。皇帝有了尊号,皇后也应该有尊号,于是唐高祖的皇后窦皇后被尊为太穆神皇后。接下来是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太宗皇帝,太宗皇帝文武双全,于是被尊为文武圣皇帝。长孙皇后被尊为文德圣皇后。武则天此时又发话了,她说无论祖宗加多少称号都是皇帝皇后,既然这样,我们应该避讳。于是武则天提出,将李治和自己的皇帝皇后称号改为天皇和天后。

高宗皇帝知道武则天是想借此机会提高一下自己的地位,于是也就默认许可了。就这样,武则天的“天后”称号正式启用,而这个称号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天后”有着天命,天之后的含义。此时的武则天已经不再满足于皇后的地位,她开始想当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