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时,地有气”与“生态设计”
摘要:中国古代诸多设计思想具有世界性价值,从设计美学视角看,先秦时期工艺著作《考工记》中“天有时,地有气”的设计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西方现代设计和后现代设计。本文拟从微观解读先秦“天有时,地有气”与西方“生态设计”两则设计命题,并从设计学层面阐释,以期确证中国在世界的设计地位以及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的超前性。并且,希望这两则设计学命题的研究能对现代产品设计有所增益。
关键词:“天有时地有气”; “生态设计”;设计美学;产品设计
客观来说,中国先秦的设计美学思想在世界设计史上的地位不可小觑,并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就设计形式与内容的本原而言,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先秦《考工记》中就记载了“天有时,地有气”的观点,强调内在统一、顺应大局、与自然相融合的设计思想,西方最早是由德国动物学家E. Heakcel于1866年提出生态学的概念。由此可见,《考工记》的设计观点早于西方两千多年,超越了当时世界设计思想理念。但当下的设计艺术事实是,中国的设计思想与理念在盲目的模仿中已逐渐忘却了我们的“根设计文化”,因此,我们应重新反思中国的设计本原和发展的向度。本文拟从微观解读先秦“天有时,地有气”与西方“生态设计”两则设计范式,并从设计学层面阐释,以期确证中国在世界的设计地位以及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的超前性,并以期对现代广告设计有所增益。
一、“天有时,地有气”
《考工记》中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一观点是《考工记》中最重要的设计审美观,是最具艺术与人文精神的论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注重内在统一,顺应大局,人与自然相通融合的设计审美观。“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等工艺思想的提出,成为中国古代工艺设计和制作的原则和中国最早的系统工艺理论。将天、地、材、人诸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手工业设计与生产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先秦对器物设计的规约和设计思想的核心体现。
《考工记·总叙》中记载天时:“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意思是说天地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地气:“橘逾淮而北为枳,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圣者创物,所谓“天有时,地有气”,就是要求顺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所以《考工记》中提出对材料的选取必以其时,如“轮人为轮。斩三材必以其时。三材既具,巧者和之”,“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这是造物艺术精良的重要前提。即“材美、工巧,为之时,谓之叁均”,材料精良,工艺精湛,顺应天时;“天、地、人”相互融合,才可以创造出好的器物。但若“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意思是说虽然材料精美,工艺精湛,但仍然做不出好的东西,那应该就是不合天地之理了。“天时、地气”工艺原则,其本源来自朴素唯物主义,“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1]。《考工记》讲究四级分工,各有所属,顺应天地自然。有智慧的人创造设计物品,心灵手巧的人照着做出来,就这样一直传承下去,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种职业。“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2]
古人对变幻莫测的自然世界是相当敬畏的,中国在进入封建社会之后,天就被认为是有人格、有精神的大自然的代表,中国的古代的封建统治甚至用“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宇宙观来制定社会秩序,确立统治地位。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曾围绕“天人”的关系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孔子认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3]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墨子认为:“天之志者,义之经也。”[5]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6]荀子云:“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7]虽然这样的争论并没有最终的定论,但在先秦诸子激烈的争论中极大丰富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为之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人与自然本质上是相通的、相融的,人类的社会活动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造物活动也应如此,《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的造物思想与“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讲究天人合一的设计是园林设计,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的园林艺术讲究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苏州园林设计为例,苏州园林以其古、秀、精、雅的气质,成为人与自然结合的典型,苏州园林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栽植花木,叠山理水,充满着诗情画意,可赏、可居、可游,体验自然风光带给生活的舒适清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空间不断扩大,人与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少,并且随着工业批量化生产使得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并且工业原料逐渐替代天然原料,使得众多的产品缺乏自然韵味,“天有时,地有气”也启示我们要做回归自然的东西,因为人与自然是分不开的,应该要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生态设计”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工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全球性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地区发展失衡、贫富差距过大等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接踵而来,人们不得不开始思考出现这种困境的原因并寻找解决的途径,因此,生态设计理念就在这种探索中应运而生。
生态学最早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科学,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E. Heakcel对生态学作出的定义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关系的科学”。环境与生物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环境对生物的生态作用、生物对环境的生态适应以及生物对环境的改造作用等几个方面。1936年英国生态学家A. C. Tansley对生态系统的概念作了阐释,从而推动了生态学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生态学突破动植物的界线,开始进入生态系统研究阶段,甚至研究领域超出了生物学,形成了“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在传统的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之上,生态设计已日益成为人们研究和关注的热点,成为生态研究重要的分支。
对于生态设计,Sim Van der Ryn和Sutart Cowan给予了相当生动的描述,“现在想象自然世界和人工设计世界交织在一起,在交叉层面上,经线和纬线组成我们生活的织物,但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双层织物,它是由无数性质大不相同的层面所组成的。这些层面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决定了其结果将是一种连贯的织物或是一功能不善的乱结。我们需要获取有效的交织人类和自然的技能。我们为自己的邻里、城市和生态系统所作的有缺陷的设计主要因不连贯的逻辑和愿景以及缺少对生态系统的充分理解的设计与实践。不幸的是,那些塑造人工环境的人,仍然反映一种19世纪的认识论。在本文日常活动通过设计保持生态整体性之前,它们的累积效应将继续猖獗”[8]。
人类若想更好地长期生存下去,不能够过度地利用自然,消耗自然,应该与自然建立共存的意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解决之道,因此,生态设计顺应了这一发展的需要,是值得人们去推崇的。生态设计思想被初步提出和认可是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设计理论家Victor Papanek的著作《为真实世界而设计》,书中认为设计应该以保护地球的环境为出发点,考虑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人与自然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要与生态过程相协调,使设计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这样才是真正的生态设计。
生态设计是把社会、经济、环境融合到一起的过程,生态设计不是要求改变每个行业特有的设计方法、模式与经验,而是结合行业的特点融入生硬的理念。生态设计的范围十分广泛,可以说遍及设计的各个领域,在产品生态设计领域,产业生态设计作为一种新的设计概念,以产品环境特性为目标,设计出既符合环境友好又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的产品,环境成为界定产品生态设计的重要依据。生态设计注重人人都是设计师,人人都可以参与设计过程,生态设计是人与自然合作共赢的关系,传统设计是设计师个人的创造,而生态设计则强调人人都可以成为设计的主宰,因此,从本质上说,生态设计包含存在于每个人日常生活之中,这意味着生态设计是走向大众、走向社会、融入大众的设计。与传统设计比较,生态设计更加强调使用可再生能源,循环使用物质,使一种生产的废弃物成为下一个生产环节的原料,在回收、循环、维修等方面展开设计,更加注重人类的健康,崇尚原生态的设计、无污染的设计。
三、“天有时,地有气”与“生态设计”
在微观比较中,“天有时,地有气”与“生态设计”两者的艺术观念具有多维度的区别。一方面,提出的时代背景不同。“天有时,地有气”,是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的,是中国古代对器物设计原则的把握,是先秦工匠对造物设计与自然的融合,是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的表现,并在不断的演化中成为统治阶级规约人们行为以及满足统治的需要,最具代表的就是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甚至成为“君子”个人道德修养、气质风度的一种表现,并且这其中也蕴涵了孔子对审美的看法,因此,逐渐被后人引用到艺术设计等领域。而“生态设计”提出于西方19世纪末,当时的社会现状是文艺复兴艺术、古希腊艺术以及19世纪以前的诸多艺术形式受到强烈冲击,传统的再现写实的艺术形式已然跟不上当时的潮流,艺术家开始注重艺术的形式美。并且随着工业设计以及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扩张,对于环境的破坏越发严重,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污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诸多变化,因此,人们开始注重向往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设计和物品,因此,生态设计就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并且将长期成为人类设计造物的重要原则;另一方面,两则理论影响的领域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天有时,地有气”思想不仅在人类道德规范上给予指引,而且是重要的哲学、美学、文章学、设计学等范式,在设计艺术领域,成为评判设计作品优秀与否的标准之一,并且顺应了现在设计的趋向,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影响性,“生态设计”一开始主要存在于动植物界,近年来开始成为西方现代设计、生产等领域的重要因素,并且随着世界价值的多元化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这种理念逐渐影响到整个世界大部分地区,逐渐成为一种设计的共识。“天有时,地有气”与“生态设计”虽然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不同,但是在基本内涵上差不多,都是强调遵循自然规律,回归自然,循环使用可再生资源,减少污染,注重人与自然的合作共赢。在微观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古代的设计美学思想毫不逊色于西方,甚至具有超越性、先进性和科学性。
四、初步结论与讨论
在阐释中,我发现,中国深厚悠久的传统文化中从来就不缺少经典的设计美学理念,中国传统的设计美学精神就是如“天有时,地有气”的设计与自然相平衡,与生活环境相映衬,“天人合一”的理念,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典型的代表,也是设计领域亘古不变的追求。如今,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现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设计开始盲目地模仿和崇拜西方设计,致使当代中国设计艺术产生废弃的危机现象,在这样的境遇下,我们应该反思中国设计艺术的未来发展向度,并有必要从传统文化精髓中挖掘符合现代设计的思想作为理论指导,做到古为今用,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艺术之路。
(赵长伟,女,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设计艺术学与传媒文化;谷莉,女,河南安阳人,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艺术史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易·卷四说卦传[M].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
[2] 张道一.《考工记》的科学与人文精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王云五主编.中庸今注今译(章二十)[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
[4] 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章二十五)[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 吴毓江撰.墨子校注(卷七〈天志下第二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93.
[6](汉)赵歧著,(宋)孙奭疏,廖名春、刘佑平整理,钱逊审定.孟子注疏(卷十三上〈尽心章句上〉)[C]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卷十三〈礼论篇第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8.
[8] Sim Van der Ryn, Stuart Cowan. Ecological design. Washington D.C: Islang Press,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