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们去哪儿:世界最具影响力名人的100个父教法则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自立有方——近现代爸爸的教子原则(1)

近现代的“名人爸爸”的教子经验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教育哲理,在中国家庭教育的历史上和今天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意义深远,而且,他们的教育智慧在今天的实践中依然在不断地被运用。

1.做个有“能”的人——冯玉祥教子

冯玉祥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位传奇人物,不仅在政坛叱咤风云,在对子女的教育方面也流传着不少感人的故事。

(1)立身先立志。

冯玉祥很注意这个问题。他对经常子女说:“你们几个孩子,还没有走上社会,爸爸希望你们能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做有志气、有出息的人,今后成为对民众、对社会有用的人。”儿子冯洪达留学美国时,他每次给儿子去信,总要细心地附上关于国内政治大事的剪报,培养孩子从小关心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那么,如何做个有志气的人呢?

冯玉祥对子女们说:“要紧的是学本事、学能耐,要先自己站得定,然后尽力帮助别人。要是全靠别人帮你的忙,那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木匠,必得有一个好的斧锯,才能做好的家具。”

冯玉祥不能容忍自己的子女寄附在父母的泽荫下,过纨绔子弟的生活,因此,他要求子女要有过人的能力、本事。临终前,他告诫子女:“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有能,有些人有钱。这两样比较起来,钱毕竟是空虚的、软弱的,一旦拿它换不出东西来,它就一点用也没有了。所以,爸爸总希望你们自己多多努力,做个有能的人。”

冯玉祥对“钱与能”的精辟阐述,深深地铭刻在孩子们的心上。

1987年,冯玉祥的女儿,已是著名医学专家的冯理达应新华社香港分社的邀请,率领医疗小组赴港出诊7个月,圆满完成了任务。回国后,她把白利达有限公司赠送她个人的600多只电子石英钟全部捐赠给了国家。

(2)提倡平民化生活。

冯将军曾官居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可谓当时国民党内的第二把交椅。可他虽身居要职,仍力主俭朴,始终保留着北方农民朴实的生活习惯。不仅如此,他还要求子女也要勤俭过日子,不允许奢侈浪费。一次,女婿要出远门,他考虑良久,临别赠言中郑重地写下了这样一条:“平民化生活,科学化生活,是革命者应当时时注意的,不可有一点大意。”

冯玉祥将军在日常生活中不允许讲派头、摆阔气,就是对子女的婚姻大事,他也提倡“平民化”。

1947年中秋节,冯玉祥夫妇郑重地对女儿冯理达及其男友罗元铮说:“今天是中秋佳节团圆日,你们就结婚吧!”这天,他们四人正乘一辆旧式小汽车外出。途中,汽车停在公路旁,“婚礼”开始。没有洗礼,没有洁白的婚纱,没有瑰丽的花冠,更没有优美的婚礼进行曲。当远处的教堂传来深沉浑厚的钟声时,他们拉了过路的一对美国青年充当证婚人,冯将军亲自为女儿女婿拍了“结婚照”。之后,他们又继续开车上路。

为了纪念这个美好的日子,冯将军细心地在地图上选了一个叫LoveLock的地方,作为女儿女婿新婚下榻的住所。当夜,冯将军送给新人的唯一礼物是一副对联:“民主新伴侣,自由两先锋。”

这便是当时闻名中外的冯玉祥将军的千金小姐的婚礼!这种平民化的生活,不但没有损害他的脸面,反而赢得了世人的尊敬,更为重要的是,这使他的子女走上了成材之路。

(3)先到牛棚里去熏一下。

冯玉祥的二儿子冯武国在国外留学,毕业回国后,他急忙赶到山西汾阳去见父亲。

那天,冯武国身穿西装,脚蹬皮鞋,满面笑容地来到父亲冯玉祥面前。冯玉祥坐着不动,把二儿子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后,说:“你真的学好了吗?”冯武国回答说:“嗯。”

冯玉祥一下子站了起来,指着冯武国说:“早呢,你这是耗子坐秤盘——自称自大!”

冯武国听后,涨红了脸说:“爸爸,我有什么不是,请您指点。”

冯玉祥说:“你看你这身着装,再看看我们的穷苦大众。”停了停,冯玉祥又语重心长地对冯武国说:“儿啊,你要脱下西装、皮鞋,到牛棚里去熏一下,闻闻牛屎味,才能知五谷香呀!”冯武国听后,立即脱下了西装、皮鞋,换上了大青布便装,穿上了布鞋。

后来,冯武国率队抗日,英勇作战,以身殉国,不负冯将军的教诲。

2.不忮不求,勤俭孝友——曾国藩的家教理念

曾氏后裔,人才辈出,长盛不衰。曾国藩家书提到:“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

曾国藩有3个儿子、5个女儿。二儿子曾纪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外交家,小儿子曾纪鸿是清代著名的数学家。孙辈曾广钧是曾家第二个进士,23岁中进士入翰林,是翰林院最年轻的一位。孙女曾广珊是著名诗人,她儿子就是国民党国防部长俞大维。曾家直系第四、第五代一共140多位子孙都非常优秀,大部分在学术、科技、文化上都成就卓越。

如曾约农,英国伦敦大学理科工程课学士,台湾东海大学校长;曾宝荪,国际知名教育家,中国第一个在伦敦大学获得理科学士的女生,曾任湖南省第一女师校长、第二女子中学校长等职,并曾多次出席世界有关政治、教育、宗教性质的会议,如出席伦敦世界校长会议、印度世界和平会议、联合国妇女地位会议等。曾国荃的玄孙女曾宪植,是我党领袖叶剑英的夫人,早年投身革命,解放后任全国妇联副主席;曾宪楷,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昭抡,原高教部副部长,著名化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我国近代教育的改革者和化学研究的开拓者;曾昭燏,原南京博物院院长,中国博物馆学和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

曾国藩认为:“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即使在戎马倥偬甚至生死未卜之际,他也不忘写信回家,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体现了他“怜子如何不丈夫”的儒雅一面。

曾家门风以“八本”、“三致祥”为里,以“耕读”、“勤俭”、“和睦”、“敦厚”为表,构筑了百年家族长盛不衰的坚固堤防,也为今人提供了堪为典范的家教蓝本。

“八本”是“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三致祥”是“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曾国藩祖父星冈公教人,则是“八字”、“三不信”。

“八字”是:“书,读书,读书方为明理君子;蔬,种蔬菜,蔬菜茂盛之家,类步兴旺;鱼,养鱼,鱼跃于池,亦有一种生机;猪,养猪,庖有肥肉,养老待客;早,起早,早起三朝,可当一工;扫,扫屋,清洁之家,人丁健康;考,祖先祭祀;宝,睦邻,人待人,无价宝。”

“三不信”是不信僧巫、地仙、医药。

曾国藩家族可谓“耕读”传家,“耕”代表耕作,广义的“耕”指要有一种谋生的职业;“读”代表读书,也包括广义的学习。富厚堂藏书楼三十万卷是曾国藩子孙后代的无价之宝。

曾国藩提出的治家“十大箴规”堪称家道不衰的猛剂良方,足可为今人借鉴取法。

(1)子弟贤否,四分由于家教。

(2)居家之道,不可多留余财。

(3)极盛之时,预作衰时设想。

(4)治家贵严,不可拘束过甚。

(5)不可轻慢族亲与近邻。

(6)兄弟间应德业相劝,过失相规。

(7)兴家立业,不求立竿见影。

(8)官宦子弟,以不干涉公事为第一义。

(9)待儿女不可太娇贵。

(10)唯有遗泽惠后人。

曾国藩最终教育子女的是普普通通的“不忮不求,勤俭孝友”,看似简单,要做到却很难。

以“勤”而言,他历观许多大家族的兴衰,得出“一家之兴,一国之盛,舍勤俭二字而不能”的结论,教导子女“不可浪掷光阴”,并说“千古之圣贤豪杰,即奸雄,欲有立于世者,不外一勤字”;关于“俭”字,他自己堪称楷模,但主张“节俭不可流于刻薄”,“情谊宜厚,用度宜俭”。关于“孝”,他主张“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孝敬之家,必获吉祥”;在交友方面,他认为“择交是人生第一要事”,“一生成败,与朋贤否有关”。他把友朋分为“戚友”、“益友”、“挚友”、“良友”、“损友”等多种,告诫子弟“待友要宽,律己要严”,“与人为善,修好事不求报答”,“对师友应有敬畏之心”。

曾国藩认为,为人之道有“四知”,即知命、知礼、知言、知仁,做什么样的人全由自己作主,切忌“早享大名”,少年得志。他还主张做人宜“厚重”、“拙诚”。建功业、写文章、修身养家,都离不开“倔强”。历尽磨难而成功的曾国藩对子弟说:“有所贪有所利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处事上,他主张“无论大小难易,皆宜有始有终”,教导弟子既要有高远目标,胸襟博大,又要脚踏实地,不拒繁细,做事专注,方能有成。

曾国藩告诫子孙:“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唯胸怀浩大是真正受用,谦谨更是通往幸福之路。”他主张“恬淡胸怀,善待人生”,“节制欲望,知易行难”,“控制怒气,如同降龙伏虎”,“处相怨者,最见度量”。

俗话说“富不过三”,但曾氏后裔历经百余年而不衰,与其严谨的家教密切相关。儒家把“齐家”放在“平天下”前,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曾国藩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根据,经过自己的理解、消化,独创出了一套家教理论和方法,对子孙温言细语,不厌其烦,言传身教,终获成功。

3.理解、指导、解放——鲁迅给周海婴的三种爱

与鲁迅有深交的柳亚子先生曾说:“近世对于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我第一个推崇鲁迅先生。”

生于士大夫之家、自幼受私塾教育、对东西方文化均有深刻体察的鲁迅,早在1918年发表的小说《狂人日记》中就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在1919年发表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更是对“父为子纲”、“父道尊严”等“祖宗成法”进行了透彻的分析,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怎样做父亲”这个论题。他认为,父母生儿育女,是性交的自然产物,不应视作对子女的恩典;父母教育子女,不是要让他们固守“父之道”,也不是为了光宗耀祖,而是出于人性之爱,为了国家的未来和人类的进步,“各自解放自己的孩子”。

具体到如何教育子女,鲁迅开出的方子是——

“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

“第二,便是指导。时势既有改变,生活也必须进化,所以,后起的人物一定优异于前,决不能用同一模型,无理嵌定。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不但不该责幼者供奉自己,还须用全副精神专为他们自己,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

“第三,便是解放。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

周海婴1929年9月出生时,鲁迅已年近50,对他的爱自然可以想见。周海婴的小名是“小红象”,鲁迅夜晚看护他时,常哼这样的催眠曲:“小红,小象,小红象,小象,红红,小象红;小象,小红,小红象,小红,小象,小红红……”

有朋友人曾笑话鲁迅太爱孩子,鲁迅却不以为然,于1931年冬做了一首诗《答客诮》回应:“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於菟即指老虎)。”由此可见鲁迅对周海婴疼爱之深。

鲁迅对于儿子的教育实践了他早年的理念:理解、指导、解放。他特别强调: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为此,对于周海婴喜欢玩木工玩具等小玩意儿,鲁迅向来持鼓励嘉许的态度。

更为可贵的是,鲁迅没有像现在的父母那般逼迫孩子从小就练钢琴、学奥数、背唐诗之类,而是尽量让小海婴自由地成长。周海婴后来回忆说:“父母对我的启蒙教育是顺其自然,从不强迫,不硬逼。”

1936年10月,鲁迅与世长辞,这时的周海婴还不到7岁。对于儿子将来做什么,鲁迅在遗嘱中明确表示:“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周海婴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后来成为了一名无线电专家;他酷爱摄影,出版过多本影集,记录了许多名人的历史瞬间和普通人的生活百态;他的后半生致力于还原真实的鲁迅,曾出版过《我与鲁迅七十年》等书;而他的为人尤其令人称道,他从不恃爹傲人,行事低调,言语谨慎。

回顾这位名人之后的一生,周海婴确实做到了:靠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成绩,赢得了社会的承认。这一方面归功于他本人的努力,同时也要感谢鲁迅先生开明的教育理念和顺其自然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