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学理论(2018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

对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始于1956年党的八大。党的八大决议明确判定:“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14页。之后,该如何正确处理这一矛盾,毛泽东同志也做了深入思考。在1967年6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同志准确地判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同阶级对抗社会的矛盾根本不同,它是一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不具有对抗性,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并提出把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毛泽东全面地分析了各种类型的人民内部矛盾,系统地论述了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的方针政策。指出,要用民主的方法,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作为从政治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解决经济领域中的矛盾,应依据发展生产,统筹安排,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等。但非常遗憾的是,由于当时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这一正确认识没有得到坚持。人民内部矛盾逐步被当作阶级矛盾来看待和处理,并导致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重大失误,使党和国家的事业遭受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挫折和损失,人民的真正需求也没有得到有效满足。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拨乱反正,果断地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地总结了我们党在社会主要矛盾判断上的深刻教训,特别是毛泽东在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上的得失,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重新进行审视。在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一历史文献中,对当时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再次进行了准确而科学的表述,即:“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而我们过去所犯的错误,归根到底,就是没有坚定不移地实现这个战略转移,而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竟然提出了反对所谓‘唯生产力论’这样一种根本违反历史唯物主义的荒谬观点。今后,除了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那时仍然必须进行为战争所需要和容许的经济建设),决不能再离开这个重点。党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全党干部特别是经济部门的干部要努力学习经济理论、经济工作和科学技术。”中共中央文献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3—64页。

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从五十年代中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到现在,经过四十多年特别是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然而总的说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2012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可以看出,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至党的十八大,除了特定的历史时期以外,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上是准确、科学的,是一致的。这也确保了我们党始终围绕这一主要矛盾来确定主要任务,从而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坚实的基础并展现出了光明的前景。

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历史发展而做出的科学判断。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的“落后”已经不适合描述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生产力来看,中国生产力水平已经大大提高。生产力的巨大变化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关系的改革和发展,进而推动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另一方面为满足人民群众各种需要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生产关系的变化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有制结构、收入分配制度、经济体制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变化必然对生产力产生巨大的反作用,进而推动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可见,生产关系的变化对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总之,中国目前的社会生产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这就对如何重新认识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了新要求。康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不变’——兼与‘主要矛盾改变论’商榷》,《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的“物质文化需要”也日益变化,主要呈现出了从量到质的需求升级特点。“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需要不断变化,新的需要不断产生,物质需要满足了,非物质需要没有很好满足;低层次需要满足了,高层次需要没有很好满足;单一需要满足了,综合性需要没有很好满足;私人需要满足了,社会性需要没有很好满足;群体需要满足了,个性化需要没有很好满足,等等。”康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不变’——兼与‘主要矛盾改变论’商榷》,《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总之,社会需要的变化同样对如何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了新要求。

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判断,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时代性变化为科学基础的。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必须通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来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