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第2辑·201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论党的十八大在三个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

严书翰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继往开来、团结奋进的大会。十八大又一次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十八大报告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关系全局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尤其是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和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重要内容,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文着重从三个层面上论述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从中可见党的十八大所开辟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一 关于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是历史性的决策和贡献,是党的十八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力佐证和重大成果。

(一) 党的历史上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背景和共性

学习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紧密联系历史,这无论对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还是对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都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在全党完成整体性的新老交替后,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越来越年轻化,更需倡导要紧密联系中国近现代历史特别是党史来学习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也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全党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提出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要做到“五个深刻领会”。其中第一个“深刻领会”就是只有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才能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因为只有紧密联系历史尤其是党史才能深刻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企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

我们只要简要回顾党的历史,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党的指导思想的每一次与时俱进,虽然背景不同,但却有其共性即规律可循。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苦探索,在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并在革命胜利后适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积极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大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系统地回答了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并对革命胜利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正是在以新民主主义理论为代表的一系列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决策,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正是在这一系列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决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在实践中积累并总结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一系列紧密联系和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里尤其要提到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树立社会主义新型劳动观和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方面的理论创新。正是在这一系列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决策,对于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总结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重大战略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相互贯通、相互联系,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正是在这一系列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这同样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决策,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党的历史上指导思想的四次与时俱进,虽然背景有所不同,但却有其共性。这就是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总是在全面总结革命或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以及一系列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实现的。所谓共性也就是规律。正如毛泽东说过的:“不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下手,规律是说不清楚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页。

(二)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旗帜的思想渊源

我们党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旗帜。我们党为什么如此重视旗帜 ( 也就是主义),首先是因为它管用。中华民族100多年来的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其次是来自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于党的纲领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此所作的精辟论述。从中可以生动地看出,中国共产党人既没丢老祖宗,又讲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老祖宗没讲过的新话。

在卷帙浩繁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有三部是他们重点阐述关于党的纲领的重要著作:一是《共产党宣言》(1848年),二是《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三是《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从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自起草、或批评或修改上述党的纲领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们是高度重视党的纲领的指导作用的。这是因为马克思认为:党的纲领“就是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6页。。而恩格斯指出:党的纲领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同上书,第415页。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基础上写成的。在完成《共产党宣言》的过程中马克思花费了许多心血,此书凝聚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光辉思想,成为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第一个纲领性的文献。《共产党宣言》是一篇共产党的公开宣言书,是第一部工人阶级政党“详细的理论和实践党纲”。《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它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问世之后,就成为全世界工人阶级和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针对1875年德国工人运动中的两派工人组织为合并而拟定的纲领草案 ( 即《哥达纲领》) 所写的重要意见。其中既有对《哥达纲领》中错误观点的严厉批评即批判,又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思想和观点的提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的看法是,《哥达纲领》是一个极其糟糕的、会使党堕落的纲领。为了指导德国工人运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马克思对《哥达纲领》逐条进行了分析、批判。在这个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极其重要的思想和观点,如过渡时期思想、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等重要论断。《哥达纲领批判》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继《共产党宣言》之后又一部深刻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著作。

恩格斯对《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的态度是介于上述两部党纲之间的。恩格斯认为这个纲领要“大大优于”先前那个《哥达纲领》。恩格斯还针对这个纲领草案中的绪论部分、政治要求和经济要求部分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恩格斯在修改中提出了非常重要的观点,如无产阶级政党正确的策略思想和“民主共和国甚至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等观点,而且批评了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流行的“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错误观点。因此,无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自起草的世界工人阶级政党的第一部纲领即《共产党宣言》,还是他们严厉批评有严重错误的党纲即《哥达纲领》,以及恩格斯加以修改完善的党纲即《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都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高度重视党的纲领的指导作用的。他们为什么如此重视共产党的纲领。因为在党纲中有指导工人阶级行动的科学理论。这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和其他工人组织的根本标志。用中国共产党人的话语来说:主义就是旗帜,就是指导思想。旗帜问题至关重要。

早在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4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拨乱反正总结历史经验中首先遇到了如何评价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功过的问题。邓小平针对当时党内外出现的否定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功绩的错误思潮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我们的伟大旗帜,“不仅今天,而且今后,我们都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1997年2月,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去世,一时间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举世关注。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十五大上作出决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十七大上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通过的党章的总纲写进了党在指导思想上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这是十八大在指导思想层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成果。

二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论述有重大创新。这是十八大报告的一大特点和亮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法由来已久。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迄今已整整30年了。党的十八大在道路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开创和推进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1956年至1966年,简称“毛泽东艰辛探索的阶段”),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第二阶段 (1978年至1992年),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里用“开创”两字是非常恰当的。因为这涉及如何认识“文化大革命”这个重大问题。对此,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文化大革命”的结论。我们只能在这个《决议》的基础上前进,而决不能倒退。为此,需要重申两个重要观点:一是“文化大革命”1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严重曲折的10年;二是我们党只有果断结束并且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才能开辟并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如党的十八大指出的,要“深刻认识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总结的经验教训”。

第三阶段 (1989年至2002年),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21世纪。

第四阶段 (2002年至今),在这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据史立论,论从史出。回顾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艰辛探索”阶段与新时期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两个时期的关系作了非常有说服力的论述,充分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我们要深刻把握十八大报告中的两个重要论断和五个关键词。第一个论断是,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里的两个关键词是“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第二个论断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艰辛探索”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这里的三个关键词是“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全面把握这两个重要论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9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这两个重要论断有力回击了西方那些不怀好意的人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诋毁,也消除了党内外一些同志的顾虑。正如十八大指出的,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第三,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概括增加了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成果。十八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十八大关于这条道路的论述:一是增加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建设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在党的十七大就提出来了,但是十八大是把它作为理念、目标和制度加以论述,并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指出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一位。二是增加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这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重要内容,十六大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新发展。三是增加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容。十六大以来,我们开始在实践中重视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目的就是让中西部群众也像东部群众那样逐步富裕起来。还有十六大以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地位,等等。可以说,这句话是对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越来越重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经验总结。

三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是党的十八大在总体布局层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力佐证。表明我们党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提出、形成和发展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我们党根据发展战略对现代化建设所作的总体部署。这是一篇大文章。虽然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和形成的,但是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艰辛探索”有紧密联系。这个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破题。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其间虽然遇到了困难,遭受过挫折,但是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实践成就和理论成果是举世公认的。这一时期的成功经验和挫折教训都是宝贵的财富。其中有两点我们要永远铭记:一是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1964年12月,由毛泽东建议、经周恩来在全国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在20世纪末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二是提出要重视认识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规律。1962年1月,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多处讲到了这个重要观点:“社会主义建设,从我们全党来说,知识都非常不够。我们应当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积累经验,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间逐步加深对它的认识,弄清它的规律。”《毛泽东著作选读》( 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29页。

第二,形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开辟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并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思想。这得益于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后,邓小平一直在思考中国怎么发展的问题。他先后提出了小康社会、翻两番、人均800美元和中国式现代化等重要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就认为,不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解得过于狭窄。他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0页。党中央从1982年提出的“六五”计划建议开始,就把以往“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的提法改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虽然只多了“与社会”这三个字,但这是我们党开始重视社会建设的有力佐证,从而为总体布局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也就在这一时期,邓小平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他指出:“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邓小平的“两手抓”的战略方针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的“两点论”,即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不能忽略或忘记次要矛盾,在抓重点时不能忽略或丢掉非重点。在邓小平上述战略思想指导下,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思想,并在不断总结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和发展了这一总体布局。

第三,完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并在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和完善总体布局。江泽民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实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和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相互促进的思想,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四,拓展。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规律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标志,“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96页。。党的十八大在总结近几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论述又有了新的拓展。十八大报告在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专设一章论述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全球生态安全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

(二) 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全面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科学内涵。这是十八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从五个方面加以把握:

第一,在经济建设方面,最重要的是要牢固树立“一个战略思想”,这就是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坚决贯彻“一个主题、一条主线”,这就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坚持“四个着力”和“四化同步发展”,这就是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第二,在政治建设方面,最重要的是要高扬“一面旗帜”和坚持“一条道路”。这就是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贯彻“两个必须”,这就是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三个更加”和“一个突出”,这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第三,在文化建设方面,最重要的是把握“一个目标”和“一条道路”。这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两为”和“双百”,这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三贴近”和“三面向”,这就是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三个倡导”就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在社会建设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一个重点”。这就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明确“一个目的”,这就是要明确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目的。要在“五有”方面取得新进展,这就是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而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第五,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一个理念”。这就是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要坚持“基本国策和重要方针”,这就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要努力实现“三个发展”,这就是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做到“四个要”,这就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最终要达到“一个目标”,这就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党的十八大对总体布局科学内涵所作的全面论述,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重要内容,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

( 原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