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楼那(Varuṇa,包拥神)
婆楼那(Varuṇa)意译“包拥神”。婆楼那与因陀罗原是雅利安人崇拜的古神。他们从中亚移民时把这两个古神分别带进波斯和印度。古波斯神曲集《阿维斯特》中的二神——阿修罗(Ahura Mardah)和因陀罗,就是印度神曲集《梨俱吠陀》中的婆楼那和因陀罗。“阿修罗”在早期的《梨俱吠陀》神话中是对最高之神的尊称,而这个最高之神正是婆楼那(包拥神)。“包拥、遍摄”(varuṇa)是一个抽象名词,但吠陀诗仙似乎把“包拥、遍摄”看作宇宙本然的作用,因而又可看作是一个具体实词。吠陀仙人和神学家把这个词的内涵神性化,把它的外延神格化,从而使它变成为一个具有二重神格的神名——婆楼那(包拥神、遍摄天),既具有(有相的)自然神格,又具有(有相的)超自然神格。
婆楼那的“有相自然神格”是他在天上人间的庄严形相和神圣功行的集中反映:婆楼那头戴金色斗篷,身披金色长袍,庄严地端坐在天界的最高层。围绕着他有他一队精干敏捷的“神探”在侍候。他们为主神婆楼那准备了由数匹神驹牵引的华丽彩车,随从他在宇宙间巡回视察世间生物的一切活动。婆楼那是支配自然规律的主宰。他开天辟地,让天地按他的法令一上一下各自分开。是他为太阳修筑了一条宽广的运行轨道,让太阳按照他的指令在太空中回旋转动。他规定月亮只在夜晚放光照耀,规定遍布高空中的星群要在黑夜出现,白昼消散。婆楼那还把火置于水域,把太阳吊在空中,把苏摩(树)栽在岩壑。婆楼那同时是主管道德法理的主神,因而受到在众神之上的尊敬和赞扬。他严肃地贯彻“赏善罚恶”的原则。他加庇、保护皈依他的信众,用智眼关照他们,鼓励他们举办祭典,祈祷天地神灵,赐给他们前来婆楼那神宫共享圣食的恩典。那些真正实践婆楼那神谕的苦行者有望未来在他的世界亲自瞻仰天国乐园的二大主管——婆楼那、阎摩王。婆楼那痛恨犯罪者,对破坏他的法令的人尤为恼火,要给他拷上桎梏。不过,知罪悔过者也会获得婆楼那的饶恕,免受惩罚。
婆楼那是一位超验大神,一身体现“有相自然神格”和“有相超自然神格”。这就是一体二相、二相一体的哲理。歌颂婆楼那的6支神曲中,有的神曲侧重写他的有相自然神格,有的神曲重点写他的有相超自然神格。下边所引的《婆楼那赞》便是从一个侧面描写婆楼那的有相自然神格。
《婆楼那赞》
(Varuṇa,包拥神赞)
(《梨俱吠陀》第7卷,第86曲,共8个颂。作者为最富仙人,Vasistha)
1.依彼大威德,众生获知觉,
亦缘彼主持,宇宙分乾坤;
穹苍广无际,繁星耀其间;
二者及大地,俱因彼展开。
2.且我乃如此,对自己说言:
我将于何时,融入婆楼那?
如何我祭品,始获彼欣赏?
何时我快乐,感受彼慈祥?
3.婆楼那!
请问该过失,我欲知其详。
往谒众智仙,恳赐我启示;
智仙告诉我,竟乃同一事:
“是此婆楼那,因汝而恼怒。”
4.请问婆楼那,何罪为最大?
礼赞者朋友,汝欲诛之乎?
伏祈对我说:
神明具自力,绝难被蒙骗!
我清白无过,渴望敬礼汝!
5.伏祈汝赦免:父辈之罪业,
及我等自身,所犯诸过失。
国王请释放,最富大仙人;
如劫畜盗贼,如脱绳小犊。
6.此非我本意,而是有诱惑,
酒浆与恼怒,骰子及非心;
复有老一辈,误导年轻人。
即使是睡梦,矫枉亦徒然。
7.我清白无罪,愿如一奴隶,
诚心来服侍,慈爱盛怒尊。
至上提婆天,让无知者变为有知;
更大睿知仙,让机敏者迅获财富。
8.婆楼那!
依自威力者,愿此颂神赞,
完美复动听,印在汝心上。
让我等获得财富!
让我等善用财富!
求汝赐福祉,长久护吾人。
提要:本曲共有8个颂,首先歌颂婆楼那(包拥神)创造宇宙,划分天地的广大威力。信徒们举办祭典,向婆楼那顶礼祈祷,奉献祭品,虔诚地默愿有朝一日在心灵上融入婆楼那的清净超验神境。婆楼那被尊为道德伦理的维护神,有绝对的神权,在天上人间实施赏善罚恶、护正驱邪的准则。信徒们请教他如何可以忏悔免罪,何日可以获得他赐予财富的恩典。
以下按颂序逐一解说:
颂1:知觉:即意识,意谓婆楼那既创造了物质世界,又创造了精神世界——意识,分乾坤:宇宙本来浑然一体,婆楼那妙施幻术(摩耶,māyā),使之分成两半,一半在上为天,一半在下为地。二者:指穹苍(天)与繁星(空间),意即天、空、地三界俱由婆楼那创造。
颂2:我:指信徒们,自言自语,暗示对婆楼那的祈求。融入:悟入、进入,意即达到与婆楼那同一的境界。欣赏:享受、享用祭坛上的美味供品。快乐、感受:前者是果,后者是因;意谓由感受到包拥神的慈祥和庇佑而获得快乐。
颂3:(从颂3至颂7重点写信徒向婆楼那神乞求赐福、赦罪)过失:指违反婆楼那神规的行为。智仙:精通吠陀的智者、具有吠陀知识的仙人。同一事:众智仙同说婆楼那因我有过失而生气的事。恼怒:即婆楼那因信徒违背其教导而引起的恼怒。
颂4:罪:主要是指不信或背离婆楼那法规的罪。礼赞者:敬礼、赞叹婆楼那神德的人,是朋友,是善人;他犯了罪,但愿忏悔改过。这样的朋友似应受到婆楼那的宽容与饶恕,而不应把他诛灭?自力:自身内在的超验智力。婆楼那具有这样的智力,所以明察秋毫,明辨是非,赏善罚恶,不受反对婆楼那法规者的蒙骗。无过:没有背离或反对婆楼那神谕的过失。婆楼那信徒在此表白:众智仙虽一致说婆楼那因我而生气,但我自问清白无过,因为给婆楼那叩首顶礼,献花上供,始终是我强烈的愿望。
颂5:赦免:请求婆楼那宽恕两种罪:一是吾人父辈所犯之罪,二是吾人自己所犯的过错。国王:世友王(吠陀传说中的一位圣王)。关于世友王(Viśvamitra)与最富仙人(Vasistha)的关系,据吠陀传说,(1)世友王一日往访最富仙人的静修林,见仙人的牛栏里有一群乳牛。提出愿以巨额财宝换取仙人的母牛群。最富仙人拒绝了世友王的要求,后者因此生气,欲以强力来夺取母牛群,结果引起他与最富仙人之间一场长时间的斗争。本颂作者似在劝世友王放弃与最富仙人的斗争。(2)世友王出身于婆罗门教的第二种姓刹帝利(Ksatriya,武士族)。为了要取得像最富仙人那样的智慧与神通,他舍弃王位,出家专修苦行。苦修结果,他成功将自己的刹帝利种姓改变为婆罗门种姓,取得王仙、大仙、婆罗门仙的系列神圣称号;同时悟入和最富仙人一样的神秘境界,成为名正言顺的“世友仙人”。《梨俱吠陀》的绝大部分神曲的作者正是这二大仙人——最富仙和世友仙。颂的最后两句“如劫畜盗贼,如脱绳小犊”,是本曲作者给世友王的规劝,叫他放弃与最富仙人的斗争,好让后者获得像被释放的盗贼或像脱了绑绳的小牛那样的自由。
颂6:诱惑:包括物质性和精神性的诱惑。且如酒浆、恼怒、骰子(赌博)和非心(无知),便是物质性的诱惑;老一辈人对年轻人的误导,便是精神性的诱惑。矫枉:意谓即使在梦中也难纠正上述不良嗜好和习惯。
颂7:信徒在此宣誓:衷心愿如奴隶那样忠实、殷勤来侍奉慈爱的,同时盛怒的尊神婆楼那。尊神的慈爱是赐给虔诚信众的;尊神的盛怒是对不信不敬尊神者的谴责。睿智仙:婆楼那的别称。机敏者:是指那些既有对婆楼那的信仰,又有处理纷繁俗务的精明的信众。
颂8:信徒在这最后一颂中,热烈赞叹婆楼那威力广大,同时,再次请求婆楼那惠赐财富与福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