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装备制造业产值迅猛增长,尤其是2003—2011年从15186.41亿元增长到50352.71亿元,增加了2.32倍。但是国有及国有控股装备制造业在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却从2003年的30%下降到2011年的18.2%;外商投资装备制造业在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中的比重在2004年达到最高水平52.6%,虽然此后有所下降,但在2011年仍达到42%。虽然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核心零部件基本依赖进口
,例如汽车发动机、电子集成电路芯片等。另外中国部分学者也从不同角度证实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落后,例如,陈爱贞和刘志彪(2008)、陈爱贞和陈明森(2009)、陈爱贞、刘志彪和吴福象(2008)、陈爱贞和刘志彪(2011)、陈爱贞和钟国强(2012)等。此外,巫强等(2007, 2009, 2012)从“为出口而进口”视角考察了进口机器设备对中国本土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和市场挤压。因此,中国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但是由于中国装备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因此不是装备制造业强国。
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大量生产性服务的投入,而不是来源加工过程。生产性服务主要是产品生产过程中或服务提供过程中的中间投入,生产性服务内含的知识和技术决定了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刘志彪,2006;江静和刘志彪,2007;刘志彪,2010; Hoeckman and Mattoo, 2008; Fernandes and Paunov, 2012)。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逐步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后工业化社会的突出特征是服务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7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也达70%以上。而根据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生产性服务业产出占总产出的比重只有13.2%,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比重偏低。
另外,根据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结果如表1-1所示,1997—2002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投入大幅度增加,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投入增幅最大,达到了48.61%。2002—2007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投入大幅度下降,其中金属制品和电气机械及器材设备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投入下降最多,分别达到了50.4%和33.3%。
表1-1 1997—2007年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投入变化

资料来源:本表数据根据中国1997年、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而得。
从表1-2可以看出,2002—2007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的中间需求大幅下降,而对研究与发展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中间需求增加了5.365倍和3.0倍。信息化社会中,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但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信息服务投入不足并大幅下降,说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道路还很漫长。另外,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本是从制造业分离出来的中介服务业,但是装备制造业对这些中介服务的需求并不强烈,也反映我国租赁及商务服务业等中介服务滞后。
表1-2 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各细分行业的中间需求变化

资料来源:本表数据根据中国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而得。
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比重高的原因,一是生产性服务从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充分分离,二是制造业外包给发展中国家。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产性服务没有从制造业部门充分分离。另外,由于实行赶超发展战略,生产性服务一般垂直一体化于制造业企业内部(郑吉昌,2011)。中国企业价值链的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等环节基本一体化于企业内部,甚至制造业企业内部还有自己的幼儿园、职工学校、职工医院、职工食堂等。另外,由于我国制造业各部门还没有实现专业化分工带来的规模经济和效率的提升,规模庞大的制造企业也形成了官僚体制,同时带来了价值链各环节效率的低下。因此,生产性服务内置于制造业,而没有自己独立的形态,造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偏低。
从产业演化角度看,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存在着生产性服务内置于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垂直分离、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高度产业关联、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等几个阶段。在市场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时,生产性服务一般内置于制造业内部。伴随制造业企业的成长壮大,企业科层制管理弊端逐渐显现,企业的管理成本逐渐上升以及管理效率逐渐下降。另外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交易成本的下降,生产性服务将逐渐与制造企业垂直分离。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工业化国家推出一系列科技政策以推动制造业革新。科技政策的实施将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进程,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将全面融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又促进了本土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升级。由于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基础和“母机”,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因此本书将从装备制造业的视角研究制造业的升级。
最近几年,中国很多城市出台鼓励制造业分离生产性服务的政策,但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还存在很大困难。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为何难以从装备制造业中分离出去?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程度如何?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将深度融合,那么融合的机制和效应是什么?中国如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本书将把生产性服务与装备制造业的垂直分离与融合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分析生产性服务提升装备制造业竞争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