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艺术与禅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部分 从远古到春秋

第一章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天地人是什么?源于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人们。

中国人有自己的解释,叫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大意是先于宇宙生成时,已有了个叫盘古的汉子,另有一把巨大无比的钢斧。盘古闲得没事,抡起钢斧乱劈乱砍,于是混混沌沌的宇宙变得清晰起来,上升者为天,下降者为地。大概盘古砍得太累,不是“侃”得累,那时还没第二个人能和他侃侃家长里短。也许是闲得太累,于是死去而化为众生。而另外的说法让女士们大大地欢迎,叫女娲造人。是说有个女神人,她人首蛇身,样子有些怪怪的,但本事大得很。纣王因言语调戏她,被她派的九尾狐变的美女毁了江山社稷。话说女娲完成了补天的伟大业绩和形象工程后,闲来无事,用黄土捏了个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人,此人居然活了。于是女娲高兴起来,不停地捏下去……人类诞生了(那蓝眼白皮肤的和黑皮肤白牙的,这儿可没捏。大概那一片归上帝管)。后,女娲因工作过于紧张、操劳过度而英勇牺牲,死后其身化为山川河流、百草众生。

以上讲的是神话,太艺术,不能认真。但绝对是国货,一丁点合资的痕迹也无。

讲得最正经的是老子,这不是神话。老子正儿八经地认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也就是说有那么一个混合物叫“皇太极”,它像鸡蛋黄和鸡蛋清搅匀了一样说黄不黄、说白不白。“皇太极”嘛,就这个样子,谁要是不信,那你拿个样子来看看?所以,它就是这么个不叫东西的东西。一日,在某个缘由下,“皇太极”由“道生一,一生二”生成阴阳二气,变成黑白各一半的阴阳鱼或八卦图了。再“二生三,三生万物”,然后有了人,有了万物。不管你信不信,老子是这么认为的,道家也是这么看世界和宇宙的。

佛家讲得不算正经也不算神话,佛家讲得极玄而又有学问,叫“缘起性空”。诸位文科生起码上到大三才能明白什么是“缘起性空”,挺深的学问和道行,但说白了就是“无中生有”。你爱信不信,释迦牟尼如是说。

禅宗讲反观自性,真的观一下什么都没有,这叫观到最原本最真实的“性”了。性空,才生万物,才有人。这个说法离真实的理论相去不远,于是西洋人对东方文化行注目礼,羡慕得很。咱中国人也竟有人伸引出去,说是祖宗们有特异功能,可以于天地大定之法中一路地观上去……只要“止”得够火候,那“观”得就可看见200亿年前宇宙的大爆炸。真让人脸红,这也算是修行人讲的话?“不绮语”乃佛门之根本戒啊!千万别拿没文化当什么个性去媚雅、去现眼!

总之,佛教认为天地人源自空;老子认为天地人源自道;神话认为天地人源自神。

到了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支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其他科学家的“量子论”,它们使我们终于有了一个科学的看法。爱因斯坦认为一切应归于一,这和老子的思路完全相同,也就是一定有个“万物的理论”。他在玻尔的“波粒二象性”的基础上试图把物质的存在与能量、时间与空间、相对论和量子论归为一,但并未成功。

直到1969年,霍金和彭罗斯用数学方法解释了看不见的黑洞,解释了大爆炸的原理,同时描述了于空无中喷出的粒子,这东西被称为“霍金辐射”。这一回真的是无中生有了。霍金部分地把相对论和量子论结合了起来,向“万物论”迈出了一步。

霍金在他的著作《时间简史》中讲述了宇宙产生之初由爆炸而形成宇宙的“奇点”。至宇宙膨胀到一定程度,引力使之内塌,形成了一个“大危险点”——“奇点”,于是造成了时间的开端和结尾。在爱因斯坦和霍金的理论中,“空间与时间、物质与能量是融为一体的”。

好了,这理论实在高深,咱智慧太少,只能理解到这里。

小结一下,宇宙是由空无中生出的,包括时间与空间、物质与能量,所以一切物质与能量必然占有时间与空间。在我们把时空看成不变的常态的情况下,物质不灭,能量守恒。而物质的形态从低级到高级有层次之分,即无机物、有机物、植物、动物、人;能量的形态从低级到高级也有层次之分,即体力劳动、情感活动、思维活动。而这一切的天地人、物质与精神(能量)全归于“万物论”的一,又归于“奇点”的黑洞似的空无之中。

说点题外话。

我真的十分敬佩爱因斯坦和霍金这两个人。虽然他们不是佛门中人,但我敬佩他们的才学与见识,更佩服他们在人格上的坦诚。爱因斯坦《在哥白尼逝世41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说:


要令人信服地详细说明太阳中心概念的优越性,必须具有罕见的思考的独立性和直觉,也要通晓天文事实……


而霍金说:


关于宇宙来源的研究介乎科学与宗教之间,而我要站在科学一边。


我们这些习禅悟道的当代人要明白,宗教信仰是一回事儿,真正的习禅悟人生而去好好做人是另一回事儿,我们站在何处?

一 远古与上古史略

约在150亿~200亿年前,有了宇宙、时空、物质、能量。

约在50亿年前,有了太阳系,有了日月及九大行星,也就算是有了天与地。

但何时有的人呢?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170万年前有了元谋猿人,70万年前有了蓝田猿人和北京猿人。这些都是考古所证实了的,算是已弄明白的事实。至于由类人之猿何时何地因何缘由就变成了类猿之人,却一直没弄明白,怕是太遥远之故吧。有人说是外星人把地球上的猿变成了人,这又算是20世纪的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的翻版。只是这一回女娲造了几种肤色的人,不只是黄种人。说这是神话,理由在于是谁又把造人的外星人由外星之猴造成外星之人的?难到另有外外星人与外外星猴?再上溯怕是回到上帝那儿去了。此类神话别说科学,连宗教的边都沾不上,只是当代神话。

后来有科学家给非洲大猩猩验了一下DNA,惊异地发现其遗传密码有98%与人类相似。惨了,人类再也别侃了,再也别和什么外星人去攀亲戚了。人就是由猩猩变成猿进而变成人的,人的娘家亲是动物,是猿。

科学家们进一步推测,这变人之猿可能全部来自非洲中部,约在300万~400万年前由猩猩之一族慢慢变成了猿人。看来时间与地点已经确凿无误,只是猩猩为什么非要变成猿尚查无实据,只有猜测而已。猜测,难免门派众多,说法各异,咱们就略去,不再费那个精神。

至于非洲的猿人如何遍布了世界?世上如何有黑、棕、黄、白四种肤色的人?在这一点上,科学界的猜测较一致,所以简单地介绍一下。科学家们说随着非洲中部原始的猿人人口增加,猿人们不得不分出部分猿到较远的地方去生活,这就形成了迁徙。留在当地的猿人自然成了黑种人;沿非洲中部北上,经埃及、伊拉克、伊朗到印度一带,在这些地方定居的人,因气候不似原住地那般热,所以慢慢成了棕种人;凡仍在迁徙的猿人,经缅甸、泰国到中国的黄河中上游,天气进一步寒冷,所以在此地定居下来的人慢慢变成了黄种人;仍有继续冒险者,经河西走廊或西伯利亚往西,一直到达欧洲大陆,因冰天雪地的洗礼,加之穿得多、在室内的时间多而见太阳少,所以成了白种人。在这里,亚洲的黄种人中有一支过白令海峡到美洲,算是黄种人的分支。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从非洲迤迤逦逦地到欧洲,因气候逐渐变冷,猿人们就一路掉毛掉色,完成了人类散居非洲、亚洲、欧洲、美洲的任务,创造了适应环境的四色人种,同时促使猿进一步向人进化和靠拢。

以上的结论,乃专家所言,我在此只是抄袭。凡有不服气的人,去找古人类学家,与我无干。

我在本书中,把远古和上古时代定在公元前2100年,夏朝成立之前。

在远古和上古这段历史中,依中国人的习惯分为三皇时代与五帝时代。

(一)三皇时代

这个时代依中国的神话是从开天辟地至黄帝,是从已有考古证实的约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700年。三皇指的是天皇、地皇和人皇,这里具体的纪年和国土、劳作方式等统统不可考,太神话了。

依较科学的方法,这段历史分为两个时期。

1.约170万年前至公元前5000年,为母系氏族时期

据考古发现,10万年前的丁村人、山顶洞人还处在旧石器时代,而1万年前后,中国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

约公元前6000年有裴李岗文化;

约公元前5800年有磁山文化;

约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4300年有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都属于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处在黄河中游,而上游有马家窑文化。

母系氏族的建立,约在公元前7000年,这时居住在黄土高原的人已纯粹是人了,绝无猿气。母系氏族是中国人的第一个社会形态,人们开始原始的农业,兼营第二产业——饲养和狩猎。此时生活定居,有了房舍村落,有了纺织、制陶等业,每个人都知其母,也算其乐融融。没娘的孩子也不会像棵草,因为氏族公社包吃包住,生有居室,开会有场所,死有公共墓地,真是挺不错的事儿。

2.约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700年,为父系氏族时期

这个时期的代表是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

父系氏族,产生一夫一妻制,男耕女织为主要的劳动模式。家庭的出现,代表了私有制的出现。私有制的根源在于有了家庭。于是其乐融融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贫富分化、占有奴隶、劳动为大家一变而成为劳动为私人。这一切已预示着原始氏族社会的瓦解,奴隶社会的诞生。

(二)五帝时代

这个时代约为公元前2700年至公元前2100年。这600年是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五帝,指公元前2600年的黄帝、公元前2500年的玄帝、公元前2400年的喾帝、公元前2300年的尧帝及公元前2200年的舜帝。

黄帝,是姬姓部落的首领,号轩辕氏,又号有熊氏。黄帝部落生活在陕北和甘肃东部一带,和黄帝同期的还有炎帝。

炎帝,是姜姓部落的首领,号烈山氏,也就是神农氏。炎帝部落生活在陕西的岐水,原为姜水。黄帝与炎帝两个部落在发展中产生冲突,于阪泉(河北涿鹿东南)大战一场,后以黄帝得胜,黄炎结成同盟而结束冲突,所以姬姜两姓一直有密切联系。

史称黄炎联军曾在涿鹿大败蚩尤,这就是有名的涿鹿之战。此战以黄炎联军大胜告终。从此,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慢慢形成了以黄帝为主体的华夏族,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而华人自称“炎黄子孙”。

这一段历史对中国人很重要,它使中国人至今都有着“民族认同感”和“地域认同感”。不管你在世界上什么地方,凡遇到中国人都亲,都有“我们本来是一家”的心理。凡是中国人,不管你生活在哪个国家,都要回黄土地看一看,因为这是大家共同的根。这个世界上还没有哪个民族具有这么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地域认同感”,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当然,杀熟也必须是老乡才成,也必须是有某种认同感才成,这另当别论。总之,上述两种认同感至今越来越浓烈、越来越强,这是祖先留给华人的传家宝。

《史记》以黄帝、颛顼、喾、尧、舜为五帝,禹为夏朝的开国之君。尧、舜、禹都是禅位而不是传位,禅位就是禅让。到禹死后,儿子启即位,禅让的事儿就再也没有了,都变成传位了。只留下“禅”,变为几千年后佛教中的法门。

二 夏、商、西周史略

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为夏,传14世,历17王,凡471年。

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为商,传17世,历31王,凡555年。

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为西周,传11世,历13王,凡276年。

(一)夏王朝,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夏王朝的活动中心在今天的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的地区。

夏,原来的部落叫夏后氏,姒姓。

夏,已初步有了官僚机构,即牧正管理畜牧业、车正管理造车、扈正管理膳食,同时已经有了专业的军人、军队、刑法和监狱。

夏朝最后一个王叫桀,他是中国有名的暴君。我们成语中有一个是“桀骜不驯”,这个“桀”字就是这位暴君给咱中国人留下的遗产。夏桀好色,宠妺喜。为得妺喜的欢心,大兴土木、扩建宫室而不顾人民死活,造酒池肉山寻欢作乐、荒淫无度。有一个大臣叫关龙逢,对桀的暴行实在看不下去,多次进宫劝谏。夏桀大怒,把关龙逢处死,从此再也没人敢进谏了。关龙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因言得祸的正直的大臣。没人进谏,夏桀耳根子清净了不少,腐败得以继续下去。

公元前1600年,名为“商”的部落兴起。于这个世纪中叶,商灭夏,桀被流放,死在安徽巢县西南,当时叫南巢的地方。夏亡。

夏朝为中国贡献的主要是夏历。夏历指的是古历法,约等于月亮历,也就是阴历。

因为中国是农业国,所以我国一直沿用两种历法——夏历(阴历)及农历。如今人们都认为阴历即农历,二者是一回事。其实不然,阴历以月亮的升落为依据,叫月亮历。它与潮水涨落和人体生理周期有直接关系,适用于渔业及人的生理调节,但不适用于农业。农历才是为农业而特定的历法。农历其实大家也不陌生,它就是以二十四节气为基础组成的历法,如立春、谷雨、惊蛰、清明……这就是农历。如果诸位细心算一下,会发现阴历与农历相去甚远,农历和阳历却差不了一两天。例如,每年的清明节都在阳历的4月4日或5日,而每年的阴历年也就是春节则差得远了,有时在1月十几日,有时在2月二十几日,前后相错近40天。而农历与阳历只差一天,最多差两天。

近代,中国人引进了阳历,就是太阳历,于是中国有三种历法并存——阳历、阴历、农历,只是农历已经化成节气一并归入阴历这种叫法之中了。

如果说黄帝让中国人有了“民族认同感”,黄土地让中国人有了“地域认同感”,那夏历(阴历)则让中国人有了“时间认同感”。每当农历的清明,阴历的中秋、春节……全世界的中国人都会办同样的事儿:祭祖、赏月、包饺子……放爆竹、串门拜年……舞狮子、划龙舟……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地方例外。

历法、农业、黄土与黄种人,就是这么混杂在一起,难解难分。外国人不懂,他们很难理解中国人这五千年的文明与感情。

(二)商王朝,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

商的第一个君主叫汤,也叫商汤、成汤、天乙、大乙、成唐、唐。如今汤姓与唐姓不知有无瓜葛,应让《百家姓》摄制组去考证一下。

商汤建都于亳,几经搬迁,约于公元前1320年君王盘庚迁都到殷。殷,即河南安阳小屯村,所以商朝在迁都后也称殷商。后,帝乙时商迁都到朝歌。

商朝的最后一位君王就是纣王,纣王这个人聪明能干、气力过人,但他穷兵黩武、独断专横。他宠爱妲己,整日和妲己在离宫“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寻欢作乐。对于反抗和不满的人,他发明了“炮烙”的刑罚,对于劝谏的人更是残酷地杀害他们以让耳根清净。他的叔叔比干拼死上谏,纣王不但不听,反而火道:“你讲了这么多道理,很像圣人。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挖出来我看看。”于是他下令挖出了比干的心。这么一个暴君,自然是众叛亲离了。后,周武王伐纣,纣王兵败朝歌,自焚于鹿台,商亡。

商王朝在历史上的两大贡献是青铜器和甲骨文。

青铜,是红铜与锡、铝的合金。因色泽为青绿色,所以铸造出的器物称青铜器。冶炼和铸造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它终于使人类摆脱了对石器的依赖而进入“青铜时代”。冶炼和铸造技术在人类文明史上,怎么夸耀也不过分。说它比今天的计算机、电脑都伟大,也不是言过其实。因为它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世纪,并为铁器、人工合成技术、化学、铸造等开了先河,为人类改造自然打开了一条新技术、新思路、新观念及新理想之门。

单就铸造司母戊大方鼎来讲,其制造的难度和技术的精湛以及组织的困难,令今人也感兴奋。1939年,司母戊大方鼎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呈长方形,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32.84公斤。要制造它,需70个熔化铜的坩埚同时熔化铜汁并一起灌铸,这70个坩埚的熔铜、运输、浇灌等,需300多人共同协调工作方能完成。这样难度的技术工作,在今天也是要颇费心思的。

甲骨文,是刻在乌龟壳或牛的肩胛骨及一些兽骨上的一种象形文字,它的用处在于记载占卜的结果和卜兆。

甲骨文,是中国的第一种成熟文字。

《易·系辞》中说:“上古结绳而治。”就是说,在甲骨文出现之前的远古上古时期,人们是用不同长短、不同颜色的绳子,在上面依一定的间距打出不同的绳结来表示不同的意思。例如,要出门打猎,用红绳子,三天必须回来,那就打三个结。然后每天解开一个结,到第三天结解完就必须回家了。这显然不如甲骨文方便准确。

甲骨文虽然与如今的汉字相去甚远,但大多数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来的。甲骨文以象形字为主,可是用指事、形声、会意、假借、转注等方法去构字已开始运用。如果说黄帝是中国人的“人文始祖”,那甲骨文则是中国人的“文字始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小篆统一文字,使所有的中国人有了“文字认同感”。这种文字的认同,其基础正是源自殷商的甲骨文。如今,在我们赞叹中国人总是有那么一种爱国的凝聚力、有那么一种民族认同感时,总是不知为什么,不知是什么原因产生的这种认同,其实正是同源的“民族认同”、同地的“地域认同”、同历(历法)的“时间认同”、同文的“文字认同”而久久沉淀产生的一种综合体。尤其文字认同,语音可以不同,但书写出的文字相同、意思相同,这不但增强了文字认同感,而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周王朝,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奴隶制王朝

周王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奴隶制王朝。

周的始祖叫后稷,姬姓。在周文王和其子周武王的努力下,周灭了商,建立了周朝。《封神演义》讲述的是这父子二人灭商的故事。中国人常说的“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文治武功”,都是由文王武王这父子俩打天下和治天下演变而来的,而最受儒家尊崇的周公,则是指周文王的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姬旦,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爵为上公,故称周公。武王于灭商两年后去世,周公立武王幼子诵为周成王,自己摄政,建立了各项根本性的典章制度,七年后归政成王。

周公治理国家业绩卓著。《史记·周本纪》在记载成王、康王时说,当时国家繁荣,社会稳定,四十多年没使用过刑罚,被后人誉为“成康之治”。说了半天,周公到底施行了什么政策法规,从而开启“成康之治”并让孔子崇拜得五体投地呢?简单地讲,那就是“三制一礼”。

“三制”,指等级制、宗法制、井田制;“一礼”,指刑与礼。

1.等级制

这是周公的魂,也是孔儒的魂。一切人、一切事都要分出等级和次序来,“排排队,吃果果”“大小有序、内外有别”“皇天后土、爹亲娘亲”“姑姨舅妈、婶子舅子”“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书生儒士”……总之,“人分三六九等、货分甲乙丙丁”,概莫能外。

等级制体现在人这方面,是人分四等:王为第一等;贵族包括诸侯、卿、大夫、士为第二等;平民老百姓也叫庶人、布衣为第三等;奴隶为第四等。

2.宗法制

宗法制是一夫多妻制的产物。妻所生的子女为大宗、嫡出。如贾政的老婆王夫人所生的宝玉,是正宗嫡出,名正言顺地承袭祖业,在荣宁两府呼风唤雨。贾政的妾赵姨娘,不能叫夫人,只能叫姨娘。她所生的子女叫小宗、庶出。所以贾环在荣宁两府含垢受辱,处处忍让。

宗法制是等级制在家庭中的体现。地方换了,魂并不散。

3.井田制

井田制是把一块土地横两刀、竖两刀切成井字形的九块。中间的那一块最肥、最好、最不易受到祸害的为公田,是为君王朝廷或奴隶主种的,其余八块分给平民和奴隶去种,而公田是由这八块地的耕种者轮流或平摊来耕作。

很明显,井田制是等级制在生产资料中的体现。对象变了,魂并不散。

4.刑与礼

刑,即刑法;礼,即礼数。具体的什么刑什么礼我们不介绍,只知“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就够了。也就是说,刑罚不用于大夫及其以上的君王,不适用于第一、二等人;礼数不用于庶人及以下的奴隶,不适用于第三、四等人。

可见,刑与礼是等级制度在法律和道德伦理范畴内的体现。应用的范围变了,魂并没有散。

公元前841年,因周厉王逃走,周实行“共和行政”。是年,中国有了逐年可查的历史;中国人开始自觉而系统地记载史实与年代。

西周最后一位君王是周幽王,他迷恋的女人是褒姒。褒姒很美,但整天板着脸没有笑模样。夏桀宠妺喜,为她撕绸缎、建酒池肉山,杀关龙逢以讨妺喜欢颜,最终亡国;商纣宠妲己,为她造离宫、造酒池肉林、发明炮烙、取比干之心,最后自焚鹿台。历史惊人地重演,幽王紧随夏桀与商纣,宠褒姒而“烽火戏诸侯”。这一回玩得太离谱,只为红颜一笑,拿军国大事开玩笑,于是在公元前771年被诸侯乱刀砍死于骊山脚下,再也玩不动了。

周幽王死,众诸侯立太子宜臼,为周平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国都于洛邑,西周亡。东周开始,也称春秋战国。

三 春秋史略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史称东周。它历经春秋与战国时期,亡于秦。

东周传25王,历515年。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史称春秋。

春秋的历史,可以说是五霸争雄的历史,我们以五霸迭起为线,来看这段岁月。

(一)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楚国原本是“南蛮”小国,并没有什么人把它当回事儿。公元前704年,楚国君自称楚武王;公元前690年,楚武王的儿子继位,自称楚文王。敢自称是文王和武王,这显然是向东周王室叫板,并不把中原诸侯放在眼里。后,楚国逐渐强大,建郢都,灭申国、息国、邓国,直接威胁郑、宋、陈、蔡等国。公元前678年,楚军攻占郑国的栎(河南禹州)。这就使中原诸国紧张起来,它们试图找一个国家当盟主,联合各诸侯国一齐抗楚。可谁当这个盟主呢?齐桓公就是第一任霸主。

齐桓公叫姜小白,公元前686年为逃避杀害他哥哥齐襄公的叛将的迫害,和兄弟公子纠分别逃往莒国和鲁国。公元前685年,内乱平息,兄弟二人都争着回国当国君。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从莒国往齐国赶,而管仲辅佐公子纠从鲁国往齐国赶。两队人马不期而遇,管仲一箭射倒公子小白,可是这一箭射到了衣带的铜钩上,公子小白佯装中箭身亡。公子纠一伙见没了竞争对手,放慢了归国的速度。公子小白趁机星夜兼程先到齐国,做了国君,即齐桓公。管仲无奈,只有和公子纠再回鲁国去避难。为报这一箭之仇,齐桓公逼鲁国杀公子纠,并引渡管仲。“管鲍之谊”是说管仲与鲍叔牙原本在一起下海行商时就是好朋友,后来从政各事其主。如今管仲有难,鲍叔牙真够义气,对齐桓公说:“大王要想治理齐国,有我足矣。要想称霸天下,则非管仲莫属。”于是齐桓公不念一箭之仇,任管仲为卿,位鲍叔牙之上。

在管鲍辅佐下,齐国先改革国政,再亲近周王朝,以“尊王攘夷”来树自己的威信,扩张自己的势力。这就好比现在有的国家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办自己的私事一样。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三十年,齐桓公亲自带领齐、宋、鲁、陈、卫、郑、曹、许的八国军队向楚杀去,到召陵(河南郾城)扎下大营。楚国派大臣屈完议和,齐桓公请屈完检阅八国的仪仗队,说:“这样的军队,所向无敌。”屈完是个外交官的料,听完此话不卑不亢,答:“楚国有方城、汉水为屏,岂能轻易言败。”其实双方谁也不想真打,都是做做样子而已。于是定下召陵之盟,声明互不侵犯,缓解了楚国的威胁,齐国声名大振。

齐桓公对自己一生中这最辉煌的业绩也自豪得很,自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二)晋文公“城濮之战”,践土会盟

召陵之盟第二年,公元前655年,楚国灭弦国、黄国,楚国的威胁复现。

晋文公重耳,曾在国外流亡19年,出亡时43岁,于公元前636年即位,此时他已62岁。长期艰苦的磨炼,使他成为一代明君。

重耳在逃亡时曾去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并戏言:“公子一旦为晋国国君,将如何报答我?”重耳说:“愿与楚国结好。如晋楚争战,我定‘退避三舍’。”“退避三舍”,就是打仗时列上阵后,主动先退九十里,以表示还了对方的人情债。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派大将子玉率楚、郑、陈、蔡、许诸国联军去攻宋都。宋向晋求援,晋文公联合齐、秦去打曹、卫,攻之必救。曹、卫是楚之属国,以此可解宋都之围。楚成王听说晋国出兵,下令子玉退兵。然子玉一介武夫,只知杀敌立功、封侯荫子,哪里知道政治的机窍。于是公元前632年晋楚相争,演出历史名剧“城濮之战”。

这是春秋时期规模空前的一场大战,双方动用兵员近五万、战车一千四百乘、战马六千匹。晋文公在交战前想起从前“退避三舍”的戏言,于是兵退九十里,于卫国的城濮扎营。众将士不解,狐偃是文公的辅臣,他向众将士解释:“理直气壮,理曲气衰。国君曾许诺与楚交战定退避三舍。不退则曲,则衰;退则直,则壮。”这个道理实在是古今中外之通理。如今有的国家穷也罢富也罢,穷的穷横、富的不讲理,一副无赖流氓光棍样,居然还处处想动动武、玩玩粗的,真不知怎么评价他们。子玉正是这种急功近利的人,于是后果不言自明,子玉兵败,怕楚成王责怪,负罪自杀。

晋国大捷,声威大振。周天子特派大臣去慰劳晋军,各国纷纷与晋结好。同年五月,晋文公在践土(河南原阳西南)举行盟会,周襄王也到会,封文公为诸侯之长。

总之,城濮之战和践土会盟使晋成为春秋第二位霸主。

(三)秦穆公称霸西戎

有的史书把宋襄公列为五霸之一,实为勉强。而秦穆公虽说不是称霸中原,但其实力和霸气足以威慑全国,让人不敢小觑。

永结秦晋之好,是咱们常用的口头语。这指的是秦穆公嬴任好曾在晋文公出国避难时收留过他,并待他不薄,同时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晋文公。而晋文公知恩图报,在他有生之年对秦国多次的挑衅总是报以宽容的、息事宁人的态度。秦国要向中原发展,就直接和晋国有利益冲突,在晋文公死后,这个冲突更加表面化、更趋激烈,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对狼子野心的秦国更是早已忍无可忍。公元前627年,秦国悍将百里孟明视率战车三百乘穿崤山出函谷奔袭郑国,被郑国贩牛的商人弦高发现。弦高向郑国报告敌情,秦国见奔袭的意图败露,只得放弃袭郑而把小小的滑国劫掠一番。在秦军得胜回国途经崤山时,发生了有名的秦晋“崤之战”。晋襄公的伏兵把秦军的三百乘战车和三千余人一网打尽,并俘虏了孟明视。后,在襄公之母(晋文公之妻,嬴任好之女)的干涉下,只好放走了孟明视等三名秦将。放虎归山岂是上策?这“秦晋之好”早晚会成“秦晋世仇”,这是后话。历史就是这么生动地教育着后人,与狼共舞、与蛇蝎为盟、与奸人谈友谊讲诚恳,那就是活该自找倒霉。“秦晋之好”流传至今成为佳话,“秦晋世仇”却鲜为人知,中国人实在太善良。

三年后(前624),百里孟明视再度兵进崤山,埋葬那三千将士,将势力扩展到崤山的东山口函谷。然后向西杀去,灭小封国十二个,辟疆土四百里,使秦国独霸西戎,成了春秋时期不讲信誉、好战斗狠而成霸业的一个例子。它算是五霸之三。

(四)楚庄王问鼎中原

统观春秋,主要是中原诸国抗楚;战国则是抗秦。

春秋的秦称霸,位在西戎,并没参与中原逐鹿。楚国随着经济繁荣、国力日增渐为中原诸国所惧。公元前614年,楚庄王芈旅即位,时年不足20岁,而国内矛盾重重,在复杂的形势下,庄王以静观动,表面沉湎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甚至下令“敢谏者死”。大臣伍举隐言进谏,给楚庄王献上谜语一则:“有一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庄王一笑:“我知其意,你回去吧!”此后数月,却依然如故。大臣苏从急了,进言:“臣愿一死换大王醒悟。”楚庄王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当即纳谏,解散乐队、打发舞女,上朝听政、罢贪官、反腐败、重伍举、任苏从……深得民心,国人无不称快。公元前606年,庄王北上攻打陆浑,这仗一直打到东周都城洛邑城外。庄王为炫耀武力,不但陈兵城下,还扬言要进城看看周天子姬愉身体是否无恙。周天子急派大臣王孙满迎出城去打探虚实。于“闲聊”中楚庄王问王孙满周朝的镇国九鼎规制如何,工艺精否,能不能拿来瞧瞧。王孙满壮着胆子回答:“此事不宜过问。”只此问鼎中原一举,足以证明楚国的实力可以称霸中原,遂为春秋第四位霸主。

(五)吴越争霸与徐州会盟

春秋五霸有几种说法,有人认为去掉秦穆公,换上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但春秋之争岂止中原一地之争?秦、楚、吴、越虽非中原诸国,但仍是中国的事儿。所以从更广的地域来看,这第五霸实在应为越。

吴王阖闾,重用孙武。孙武就是写《孙子兵法》的那位大战略家。公元前506年,吴任孙子为帅攻楚,一直打到郢都,威风八面。在春秋时代能这么大败楚国,这是第一次。后因国内动乱,阖闾不得不撤出郢都。平乱后,吴王攻越,越王勾践大败吴军,阖闾受伤死于撤军途中。其子夫差继位,不忘杀父之仇,每日令随从大声斥责自己:“夫差!你忘了越勾践杀父之仇否?”每次夫差必正色答曰:“不敢忘!”公元前494年,夫差大败越军,但他不听谋臣伍子胥的话,既没杀勾践也没灭掉越国。勾践在谋臣范蠡和文种的策划下,到吴国当了三年臣仆。所谓“卧薪尝胆”“含垢忍辱”指的就是这段历史。勾践被放回国后,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每日大声自问:“勾践!你忘记会稽败后之辱否?”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举兵伐吴,灭吴国,将夫差流放海岛,夫差羞愧自杀。灭吴后,勾践领兵北渡长江、淮河,在徐州(今山东滕州)召集诸侯国会盟,自己做了霸主。

对这段历史,中国人都非常熟悉了,下边讲点儿传说。据说西施本是范蠡的情人,但为了国家的兴亡,范蠡把这浣纱女通过越王而献给吴王夫差,施的是兵法三十六计中的美人计。夫差果然中计而亡国。当越王勾践徐州称霸时,范蠡早就看出勾践是“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之徒,于是劝文种隐退。文种不听,范蠡无奈,只有和旧情人西施私奔去了齐国,文种后来果为勾践所害。而听说范蠡和西施在山东下海做起了买卖,生意挺红火,老两口儿日子过得挺甜蜜。中国的成语“陶朱事业,端木生涯”,是说行商取利也是君子之道。端木指孔子的学生子贡,陶朱公指的就是范蠡了。

以上,是远古至春秋的大略历史,挂一漏万,只求诸位原谅。浮光掠影,不求甚解,有时也算是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