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把大学生当鹰培养,帮他们冲向学术科研的天空
2017年新年伊始,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的通知”。外语学院及大学英语教师将如何对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做出贡献是所有外语人在思考的问题。一个大学可以不要外语专业,但绝对离不开公共外语。
“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是培养一流的大学生。要在今后若干年使我国高校跻身于世界一流的行列,或有更多的学科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那么从现在开始起就要培养我们大学生在各自的专业学科领域内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即在学科领域内具有国际话语权。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大学生具有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能在国际学术研讨会或国际期刊上有效汲取专业信息和交流自己专业思想和成果。
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上海高校从2013年2月起开始了学术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旨在提高大学生用英语直接从事专业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四年过去了,上海的改革得到了国内外外语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上海各高校在改革中积累的经验和取得的成绩得到越来越多大学英语教师的认可。最近,教育部颁布的用以指导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文件《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第一次正式地把学术英语规定为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之一。全国性的学术英语教学即将展开,一轮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改高潮即将到来。
什么是学术英语?学术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和评估标准是什么?学术英语具体训练学生什么样的语言能力?一个合格的学术英语教师又将具备什么样的素养?在理念上接受了学术英语后,习惯从事通用英语教学的广大教师面临着教学范式转型的重大挑战。在过去四年里,指导上海高校学术英语教学的文件有《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通用学术英语水平考试大纲及样题》、《通用学术英语教学参考词表》、《通用学术英语能力量表》、《学术英语教师能力发展参考框架》等。这些文件虽然还不成熟,不很完善,但对于指导大学英语教师开展学术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英语是国际学术通用语。世界上95%的自然科学国际期刊和90%的社会科学国际期刊是用英语出版的。在这个背景下,了解和汲取自己专业最前沿的信息是当代大学生最基本的能力。这个能力和学校是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没有关系,和学校是否开设双语或全英语课程也没有关系。任何一个在不了解自己专业最新发展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和工作的大学生是盲目的,是没有前途的,也是不合格的。
必须认识到,任何一个学科的理论和知识都是通过特有的语言方式构建和传播的。化学通过实验,数学通过建模,信息技术通过编程,医学通过临床观察,他们在交流其科研成果时使用的语篇结构、修辞手段和元话语手段和语言表达都是因学科而异的。一个大学生如不掌握他们学科里特定的语言交流方式,是不可能进入他们学科的话语社团的,这样也就不可能在他们学科领域内具有国际话语权。这种学科领域里的交流能力就是学术英语能力,这种能力不是通用英语能力的自然延伸或是通用英语高级阶段,而是必须经过针对性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的。
同样,一个大学英语教师凭其地道的发音、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或许可以胜任通用英语教学,但要成为合格的学术英语教师必须学习很多新的东西。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的地位已发生变化:从帮助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用英语教师正向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需求的学术英语教师转移;并逐渐由语言服务的定位上升为和学科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学科建设的学术定位。要和专业教师一起开展学科国际化建设的工作,用英语传播中国科学家和学者的科研成果,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学习他们学科各种语类的语篇结构、修辞手段、元话语手段和语言表达。大学英语教师从来没有像今天享受如此高的学术地位。但我们必须学习、储备新的知识。
大量事实表明,我国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创新科研潜能。影响他们把创新思想和科研成果表达出来的障碍之一就是学术英语能力。我们承认地区学校差异和学生英语能力差异的存在,我们或许可以因为学生能力有限而满足于通用英语教学,满足于把他们当小鸡来培养。但国家所需要的、学科专业所需要的是大鹰(如教育部公布的92个学科的国标都要求自己的学生具有阅读本专业国际文献的能力,具有和本专业国际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把鸡培养成鹰,大学英语老师责无旁贷。我们相信:把学生当鸡来饲养,没有一个会飞;把鸡当鹰来培养,他们中不少一定会冲上云霄。这个时代赋予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的最崇高的使命就是帮助学生插上学术英语翅膀,让他们冲向世界,在国际学术天空上自由翱翔。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是我们大学英语教师在高等教育中,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中能真正体现自我价值的地方。我们必须珍惜,必须为之而奋斗。
蔡基刚
201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