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把自己当成用户
互联网电商行业与传统线下行业显著的差别之一,就是企业更加关注用户需求。在以往的卖方市场,生产往往由厂家主导,厂家生产什么样的产品,消费者就买什么样的产品,尽管产品不尽如人意,消费者也得忍受。很多聪明的企业想到做市场调查,增加产品反馈,以生产出更令人满意的产品,但是收效甚微。
直到互联网的出现,用户真正脱离了这种逆境。互联网使得用户轻而易举地寻找更好、更优质的商品。随着购物习惯的改变,用户更多地以自己的个性需求去寻找商家。对于企业来说,消费者需要的不再是传统的“标准品”,而是可以更好地满足自身不同需求的商品。“用户的需求,就是一切”“一切以用户为中心”不再是一句口号。
与此同时,如何了解用户、走近用户,成了一个新的命题。
史玉柱在做“征途”游戏时,玩了几十款游戏,每天泡在游戏世界里,与其他玩家组队、聊天、升级,了解玩家,获取用户意见;手机品牌“魅族”“小米”,通过社区,互动交流,创造了以用户建设产品的“参与感”新开发方式;电商品牌“三只松鼠”“阿芙”,他们注重与顾客交流,用心记录顾客遇到的每一个问题……这些网络行业的佼佼者都使用了相同的策略——把自己当成用户。
1.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把自己当成用户”,听起来似乎十分简单,但并非如此。现在很多创业公司,创始人都会把自己定义为“产品经理”的角色。产品经理这个职位听起来是关于产品设计的,实际上其工作的核心就是了解用户,可见这个工作任务有多重要!
出于人性的缘故,“把自己当成用户”这句话常常会成为自我暗示、放弃深入调查的借口。“我既然已经是用户了,那么我的想法就是用户的想法”,经营者“巧妙”地将自己的想法直截了当地替代了用户。
比如在“社交工具‘微信’和‘QQ’究竟哪个使用者多”这个问题上,80%的人会认为“微信”占压倒性优势,“QQ就要被淘汰了”。原因很简单,因为作为80后、90后的经营者,他们的QQ只在工作时使用,联系朋友多用微信,朋友圈早已经替代了QQ空间。而事实上,在App下载榜,可以看到QQ与微信的下载次数是非常接近的,诚然80后、90后以及年龄更大的人群更喜欢微信,但是95后、00后,以及游戏深度用户,喜欢使用QQ的远胜过微信。
企业要了解用户必须走近用户,而这种意识和心态不是培训出来的;就像每个空姐都学会了“展示笑容”,但是否笑得真实好看,还要看空姐本身的心情。对于企业来说,需要打造一种与用户平等交流的机制和文化。企业全员随时随地都要重视用户反馈,而不是在做市场调查时,送点礼品,写份问卷,走走形式。
企业了解用户需求的方法和策略如下。
· 企业是否总是和用户联系在一起?
· 企业是否有深度的种子用户?
· 用户的需求是否可以明确概述出来?
· 用户的需求是否是伪需求?
“把自己当作用户”,核心是企业要把调查与实践相结合。
(1)深入了解用户
① 与用户深入沟通
“时间花在哪里,成果就会出现在哪里”,那些与用户交流频繁、深入沟通的店铺,他们的客服对客户群体的了解要更加深入,顾客与品牌的关系也更加黏性。许多其他竞争对手想模仿,却总模仿得不像。原因无他,正是由于这种沟通需要花费时间,在成交以外下工夫。
商家与用户沟通时不要端架子,不能太官方正经,进行沟通的客服或运营者,要塑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方便进行一些深入的话题和互动,从而真正地走进用户。
② 了解用户的喜好特征和个性
喜好特征:他们喜欢产品的哪些方面?喜欢产品以怎样的方式呈现?他们喜欢什么样的话题?喜欢在什么样的场合使用产品?
个性:他们喜欢什么样的社交工具?生活里有哪些与产品相关的元素?平时是怎样一种生活状态?
对用户的喜好特征和个性的研究,是营销的基础,利用用户的喜好特征去营销,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了解用户的喜好特征和个性,要结合用户群体的个性特征,如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层级等,数据越详尽,得到的结果越可靠。
③ 了解用户对产品的反馈
通过用户评价或者电话访问,了解用户对我们产品的反馈;对用户反馈的问题要进行罗列,并使用数据统计进行深入分析,以获得客观全面的回馈效果。
(2)了解用户的方法论
① 对用户需求深究到底
当用户声音具有价值性或者针对性时,我们要对用户的反馈进行深入地探究,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特别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或意见,我们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去追问客户深层次的原因。
② 详细记录并统计
在了解用户时,要对用户问题进行记录并统计,这样的习惯可以让运营者随时了解用户的反馈,从而在经营决策时有据可依。
③ 客观分析
最后,最重要的一步是对用户的问题或意见进行客观的分析,从而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
(3)妙用用户画像
在了解用户后,制作用户画像能让我们看到更具体、更清晰的用户形象。所谓的用户画像,即给用户打标签。
举个例子,当我们想认识某个人的时候,我们会通过他的朋友了解他的情况,如年龄、家庭、兴趣爱好、一些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通过了解这一系列的问题之后,我们发现这个人的形象变具体了,看起来不再那么陌生。
所谓用户画像也是这样一个逻辑,即通过寻找群体的标签,并结合行为分析,将我们的用户群体具体、清晰地描绘出来。其实,最终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顺着这种思路出发,可以让我们在分析用户时更加有迹可循,更加富有想象力。
制作用户画像需要进行4个步骤:
(1)了解用户的基础特征,即用户群体的显性特征,如年龄段、性别、地域、消费能力等。
(2)了解用户的行为特征,即用户群体内在的隐性特征,如社交偏好、喜好特征、使用产品的目的等。
用户的行为特征蕴含着许多更深层的原因,比如80后、90后为什么那么迫切买房?表面上看可能是社会风气或者结婚需求等原因,实际可能是投资的原因,或者是父母攒钱出力的原因。而如果只看表面,不联系到更多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对用户的把握就会出现偏差。
然而,这些深层次的用户行为特征我们又该如何掌握呢?所幸,这个时代有人为我们做了这些事情:百度文献、行业洞察分析、大数据分析……专业的分析机构为我们采集整理了这些数据,如“90后社交行为”“95后消费心理学”,你是什么行业什么类目,就去寻找相关的分析文献,活学活用,非常便捷。
(3)进行访问调研。
这一步非常必要,没有调研访问,我们就算把用户特征分析得特别明显,仍然会觉得陌生。就像前面所说的,即使我们去全面地了解了一个人,但是没有交流,那么与他还是会有距离感。
访问调研时,运营者要注意的是,无论是问卷内容还是调研方向,一定要有目的性,即我通过访问调研要了解用户的哪些信息?哪些信息会关乎我们营销策略、产品提升?带着目的去访问才能得到有效的答案。同时,要注意问卷对象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即我们询问的问题,用户回答是否真实。比如,街头访问时,目标对象是否匆忙敷衍,身边是否有朋友不方便回答隐私。这种细节直接关系到问卷结果的可靠性。
(4)绘制用户画像。
经过了前面3个步骤,我们就可以通过用户数据及行为特征,将用户的画像呈现出来。用户画像应该以具有代表性的个体呈现,否则我们就算制作成千上万个用户画像也不足以概括整个用户群体。例如:
熊小姐
基础特征:女、27岁,未婚,本科毕业,在广州一家外贸公司上班,平时比较忙碌,喜欢网购。
行为特征:喜欢看美剧、刷微博,对时尚流行的东西感兴趣,关注着多个时尚达人。
林小姐
基础特征:女、23岁,在校大学生,开始实习工作,接到多家公司的录取通知书。穿着基本都是网购的。有丰富的网购经验。
行为特征:非常喜欢时尚、新鲜的事物,逐步开始接触偏正式简练的女装,以应对职场。
……
通过一系列的用户画像,企业可以获得清晰、准确的用户形象和用户定位,从而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
总结:“把自己当成用户”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其中最难的就是第一步,即用户运营者需要转变思维,不要把自己主观的想法变为用户的想法,没有这个觉悟,了解用户、把自己当成用户就无从说起。
细想一下,有多少生意人、创业者是发现了市场的某个“需求”或“机会”,从而走上了创业的道路。但是又有多少人,发现市场真如自己判断的那样,从而在其中大有作为?
所谓创业,原本就是从假想市场和用户开始的,然后再一步步验证市场。这难道还不足够深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