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运营:数据时代的精细化运营指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超越产品,用户为王

运营力2.0给产品运营的一个最大启示,就是要跳出产品看产品,从用户的角度看产品,产品必须要由用户需求驱动。所以,产品经理要做任何规划都有一个前提,就是要洞察用户需求,并制定满足用户需求的方案。

为什么现在用户总是显得三心二意?表面上看起来是同质化的产品太多,但事实上是随着用户消费力的提高产生了新的需求,使得产品的功能和用户需求之间的缺口加大。不可否认的是,产品运营者很容易陶醉在自家产品强大功能的描述中,忘记了这并非是打动用户使其产生消费意愿的核心。

所以,对于如何转变思维成为用户需求驱动。提出“营销近视症”的哈佛大学营销教授西奥多·莱维特(Thedore Levitt)曾这样教导他的学生:人们其实不想买一个四分之一英寸的钻头,他们只想要一个四分之一英寸的洞!

产品运营如何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在研究产品时,不要停留在产品本身,因为用户更重要。麦当劳有一个奶昔案例,充分证明了产品运营的思维转变后,所产生的巨大威力,如下图所示。

奶昔算是饮料界的奢侈品,制作成本高,工艺难度大,价格也比较高。当麦当劳推出奶昔产品后,广受用户好评,给公司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更为关键的是,其他竞争者很难推出可以与麦当劳奶昔相竞争的产品。尽管如此,当麦当劳试图提高奶昔销量时,却仍然遇到了难题。由于奶昔销量停滞不前,麦当劳着手进行产品研究,向顾客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内容重点在于顾客对奶昔产品的评价。

这份关于奶昔的产品调查问卷无所不包,几乎涵盖了麦当劳所能想到的所有产品维度。例如,在口味上,顾客是希望更甜还是更淡?更喜欢香草味还是巧克力味?口感上应该比现在做得更稠还是更稀?温度应该更低还是更高?价格是否合理?以及其他可能影响顾客购买奶昔的因素。

根据调查的反馈信息,麦当劳着手对奶昔进行了很多改进工作。奇怪的是,尽管很多顾客表示奶昔的口味确实得到了改进,但是销量和利润仍没有获得增长。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作杰拉德·博斯特尔的人出现了。他改变研究方向,从研究产品转向研究顾客,然后发现了如下几个规律:

· 奶昔饮料大多数是在早上卖出去的;

· 买奶昔的顾客大多都只身一人;

· 打包带走,而不是在店里喝;

· 基本上不购买其他东西。

经过更加深入的观察之后,杰拉德发现,买走奶昔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把奶昔作为早餐享用。他们又进行进了一步的访谈研究,发现所有顾客每天一大早都有同样的事情要做:

· 要开很久的车去上班,而吃东西可以打发时间;

· 大部分人刚吃过早饭;

· 奶昔方便食用,特别是开车的时候不会像吃面包圈或汉堡那样把手上弄得黏糊糊的;

· 奶昔算作饮料,可以消除吃太多的愧疚感;

· 喝奶昔能消磨时间,用细细的吸管吸厚厚的奶昔要花很长时间。

由此可见,奶昔的消费者画像非常鲜明,那就是上班族用奶昔替代早餐,且这一类顾客认为火腿、面包圈一类的早餐配置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于是选择购买奶昔。

在对奶昔的用户进行纵深分析之后,如何改进奶昔就变得很清晰了具体如下图所示。

这些都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于是这些运营举措大大提高了麦当劳奶昔的销量。

用户需求驱动的“冗余”创新

那么,如何进一步地做好产品运营,从满足用户需求、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到在需求驱动下进行产品运营的创新呢?麦当劳还有一个例子,这儿可以称为“冗余”创新,它可以提升产品运营格调,给用户留下十分难忘的印象。

当麦当劳推出一款名为Shamrock Shake的三叶草奶昔时,居然为这款奶昔专门研发了一种吸管,具体如下图所示。原来,这款奶昔中包含巧克力和薄荷,而原来的普通吸管不能保证一口喝到巧克力和薄荷的体验感。

麦当劳找来了曾经为Google效力的设计师和工程师,经过他们的反复实验,一支名为反向轴拔吸力管(STRAW, Suction Tube for Reverse Axial Withdrawal)的吸管就诞生了。这支外形独特的吸管,在弯曲的位置打了3个孔,使消费者能够第一口就品尝到巧克力和薄荷的完美融合滋味。它几乎创造了一个流体力学的奇迹。

据说,在研发这支吸管时,科学家们用3D打印方式制造了上百个模型进行测试。麦当劳用这款吸管向苹果精神致敬,吸引了众多“果粉”的青睐,同时也为饮料快餐注入了高科技元素的活力。

事实证明,这只小小的吸管,从商业利益角度出发,有点得不偿失,但从用户角度而言,则是满足用户潜在需求、制造全新体验的精彩之举。从产品运营的角度看,这只奇迹吸管成功地将诸多美好的含义融入麦当劳的品牌形象中,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并做了一次绝佳的广告,成为一个精彩的用户需求驱动产品创新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