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河边,唐僧差点丧命,下手之人竟是悟空原型
真实的玄奘西游历程中,葫芦河边的遭遇,无疑是他所经历的最大险难之一。
起初的经历,倒还算平安顺利。玄奘和石磐陀抵达葫芦河边之际,已然是半夜三更时分。立马河边,远望玉门关,苍凉之感油然而生。数十年后,盛唐的诗人们,便由此吟出诸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之类的诗句。
玄奘不是诗人,他所关心的,是出关西行的顺遂与否。好在此时的葫芦河一带,虽然荒僻,却并不是真正的不毛之地,长有些树木。有石磐陀在,斩木为桥、布草为路,这便不是什么难事。更何况熟悉地理的他,知晓上游十里处河床最窄,河面仅宽一丈多,拔刀砍几棵梧桐树,过河便容易得很。
玄奘高兴得很,有这么个好徒弟带路,果然妙得很!
这一高兴,他的心情便放松了许多,之前累积的疲惫便一起涌将上来。师徒二人,这就解了缰绳,卸下马鞍,暂作休整。
虽然如此,玄奘也不敢大意,担心会有狼兽来袭,所以尽管疲惫,也只是半寐半醒。也就在这夜深人静的戈壁滩上,眼光所及,忽然浮现一个人影,向他慢慢靠近,更可怖的是,那人影手持之物,乃是一把刀。
这手持短刀、在半夜之际向玄奘逼近之人,正是石磐陀。
玄奘登时一激灵,这便坐起身来,口中念诵的正是《西游记》中最常听到的观音菩萨名号。《西游记》中说到此处,孙悟空始终不能奈何水中的沙悟净,这便纵筋斗云去南海搬救兵,最终收了沙僧,这才有了过河之法。
眼下的玄奘,却无救兵可搬。事实上,石磐陀若真要杀玄奘,玄奘完全无力抵抗;可若是屈膝求生,也未必就能真的免死。所以玄奘唯一的办法,那就是念经。
有人这便说了:你唐僧念经,还真的请来观音菩萨的救兵不成?那自然是没有的,可念经也不是完全没有作用。要知道石磐陀毕竟还是一个相信佛教、敬畏佛法的人,要不然他也不会跟唐僧走这一遭。
所以玄奘一念经,石磐陀便犹豫了,这一犹豫,刀自然也就砍不下去了。两个人在寂冷的夜幕下僵持了许久,石磐陀想想还是罢了,收起刀,他又躺下睡了。
石磐陀虽然睡了,玄奘却不敢睡。据说他整整念了一个晚上的观音菩萨,天未亮便已起身。此时石磐陀也起来了,玄奘也不啰唆昨夜情形,而是照旧如常,吩咐他去取水盥洗。也有记载说他此时比往时更加严厉,就如同看穿歹徒心中恶念一般。
石磐陀这就开腔了,他说:“法师啊!我不是不想帮您,只是前面的路实在是不好走,大漠之中无水草,你要想过去,那就必须去五个烽火台下打水,自然,白天你去不了,非得晚上去,可那烽火台可是驻兵的地方,一旦发觉偷渡之客,立马下死手!”
你别说,石磐陀这些话,可全是事实,无半句虚构夸张。见玄奘沉吟,他便提出自己的建议:“不如归还,最为安稳!”
好嘛,你看一部《西游记》,孙猴子几乎是最坚定的力量,可瞧瞧这石磐陀,刚一上路就动摇了。他哪里是孙悟空,整个猪八戒啊!
玄奘不动声色,简单四个字,那就是“继续西行”。
师父说继续西行,那徒弟就得跟着不是。你看《西游记》上,孙悟空总是头前带路,唐僧骑着白龙马在后。可这石磐陀,却非要玄奘走在前头,而他呢,提着刀,拎着弓箭,在后相随!
玄奘继续不动声色,简单两字:不行!理由更不言而喻:我在前头走,你在后提刀给我来一下,那我找谁喊冤去?
谁也不肯让步,僵持之下,这石磐陀终于忍不住,他向唐僧道出了实情:“师父啊,你一定过不了这五烽,要是被拦截捕捉的话,我可是要受牵连的呀!”
这话算是说出了他这一夜忽起歹意的缘由。玄奘要去西天,那就必须经过五烽。而以唐僧之力,偷越五烽的成功率又实在太低,到时候唐僧倒霉也算是咎由自取,可他石磐陀该怎么办?
所以这一夜,他左思右想,就起了歹意,半夜拔刀,正是想就此结果了玄奘,了结西去的烦恼。
玄奘双手合十,他算是明白了石磐陀的理由,他毕竟不是难缠之人,当下就表示绝无勉强石磐陀随他西行的意思。你可以回去,但我——玄奘,一定要西行去天竺,必无中途放弃之理!
“纵使切割此身如微尘者,终不相引!”
这个誓发得够狠,不说千刀万剐,不说来世猪狗,他说就算把我切成粉尘,也不会连累到你石磐陀。
话已至此,师徒情分已尽,从此各走各路,石磐陀回瓜州,玄奘则向西而去,此生再不相逢!
倘若孙悟空原型真是这石磐陀,如此实在令人汗颜。我倒以为他与《西游记》中动辄分行李、你回流沙河我归高老庄的猪八戒有几分相似。
问题在于:这位石磐陀,如何会从最初的恳切求佛者与唐僧西行协助者,在一夜之间迅速地胆怯退缩?或许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他本身就是一个寻求宗教庇护的凡人,而非专心一致愿意为信仰而牺牲自我者,如此想来,他会在入大漠之前便心生怯意,也就可以理解了!
且不说他,只看这玄奘继续往西行,这便入了苍茫大漠。
正如石磐陀所言,翻越大漠不易,玄奘随即便尝到此等滋味。茫茫沙海,既无水草两三根,更无道路半条,除了沙便是风,别说人烟,就是妖怪也没半个!
风沙又如何呢?玄奘此前在关陇、西川、河北河南都曾经历过,可那都是人烟密集的农耕地区,做和尚的,即便找不到寺庙收留,也能向路边的人家讨口饭吃,在屋檐下借住一宿云云。所以你看说唱话本家演绎出来的《西游记》,唐僧一路西行,过了一国又一国,探了这山访那洞,不论是人是妖,总是热闹得很。
可眼下呢,玄奘真实所见,是单调的黄。自然,这黄也不寂静,刹那间风起,沙层就弥漫天际,而玄奘,身边再无一人指引陪伴,唯有低头默念:“南无阿弥陀佛!”
偶尔,沙漠中也能见到一些风沙之外的事物,譬如驼马的粪便,又譬如兽骨乃至前人的尸骸,那应是沙漠中行走前辈的痕迹,没有了水或是迷失了方向的结局往往便是如此。身为后来者的玄奘目睹前人的残迹,虽然心中哀伤,却依旧一心向前。
“南无阿弥陀佛!”
也就是这时,在玄奘的眼前,依稀浮现军旗与长矛画戟的影像,他觉得这不应该,似乎是幻觉,于是便闭上双眼,可是随即耳边便又传来号角与军乐之声,以及战马嘶鸣、士卒行阵……
“难道这是真的吗?”
玄奘猛睁双眼,一时间军旗矛戟俱如烟散,战马号角皆不见踪迹。前方只是黄沙而已,可这冷静也只是一时而已,即便睁大双眼,玄奘前方的黄沙世界也如水般慢慢流动起来。
沙漠中孤独无助、近乎绝望的这般情形,实在令玄奘难以忘怀。许多年后,距离玄奘年代并不遥远的僧人慧立撰写《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便有如此描述:“顷间忽有军众数百队满沙碛间,乍行乍止,皆裘褐驼马之像及旌旗槊纛之形,易貌移质,倏忽千变,遥瞻极着,渐近而微……”
然而虽然如此,玄奘毕竟还有理智,大漠之中岂会出现这等景象?以今人眼光看来,自然是玄奘的精神过于紧张导致出现幻觉,而在玄奘看来,又何尝不是远方的神佛对自己西行意志的一种考验?
艰难愈盛,予志愈坚!
据说就在这一刻,玄奘的耳边,居然响起了一个似乎很熟悉却又不知为谁的声音:“勿怖!勿怖!”(别怕!别怕!)
你可以说这也是一种幻觉,但正是这声音,令玄奘的精神备受鼓舞,一时振作起来。这莫不就是佛祖在传递给他一种支持的心声?身为僧人,有佛祖的支持,纵然妖魔鬼怪、沙石风土,有何惧焉?
玄奘定下心来,脚步缓慢,却坚定无疑地向前行去。
这,便穿过了八十余里的沙漠,玄奘的眼前,出现了出关道上第一个烽火台的景象。
终于见到了实实在在的人,自然也有清澈可饮的水,可这时玄奘的偷渡客身份,却令他无法贸然上前。他唯有按捺住心头的急切,俯首在沙沟地带,默默静候夜幕的降临。
因为,唯有夜幕时分,他才有几许机会偷越这烽火台;也唯有夜幕时分,他才有机会在第一烽附近补充他的饮水,以备日后的长途跋涉之需。
等待是折磨人的,而忍耐着漫长的饥渴等待更是一种煎熬。好在玄奘对待这种煎熬也有他自己的办法,那就是使劲熬,实在熬不住之际便默念佛经。或许正是这种信念的力量,居然使玄奘顺利地耐住了漫长的炎热时日。当月色浮现天际,他便起身,自烽火台的东头,缓缓潜行至西头,无人发觉。
玄奘缓缓站直身躯,他已然弯腰屈背整整一日。眼前是银色的水面,是久违的生命之泉,他这便解下马背上的皮囊——
但,也在这时分,一支箭,呼啸而至,掠过他的膝盖,箭头深深扎入他前方的沙土之中。玄奘纵然是得道高僧,也不免心慌胆战。而第二支箭,随即射落在他的脚步之前。
他,被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