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可汗曾劝唐僧莫去西天:太热!人都晒得黑炭似的
在《西游记》中,玄奘面临最多的考验,无非就是妖怪要吃他的肉,据说可以借此长生不老,这实在是个弥天大谎,居然勾引得无数妖魔大王竞折腰。而在真实的西游历程中,玄奘面临最多的阻拦,除了险恶的自然环境之外,便是诸如统叶护可汗之类挽留他在此长住的情景。
这就好像是女儿国国君要留他下来做新郎官一般,要的是他的人,却不是为了吃他的肉——只不过可汗等人不要他做新郎,只要他留下来讲经做长住和尚而已。
虽然如此,结果都是一样的。妖怪要吃人,可汗何尝不能杀人。玄奘若是怕死,毕竟过不了这些考验,摆脱不了诸多阻挠,他还是和面对高昌王时一样,说话斩钉截铁:“贫僧去印度,不是为了游山玩水,更不是爱慕虚荣、追求富贵,而是为了访求佛法真经,可汗不必为贫僧担心!”
玄奘说话也圆滑了许多,他不说可汗你莫留我,我死也要去印度,那说不定可汗真让你去死了算了!他说的是可汗你莫为我担心,我能安全抵达印度,也必能安全回来。
虽然如此,无论是在座的权贵,还是玄奘本人,心里都捏了一把汗。因为眼前之人,不是区区小国高昌王鞠文泰可以比拟的寻常君王,而是叱咤整个中亚世界的突厥可汗。当年张骞在匈奴,拒绝了单于的诱降,可是整整被扣押了十年,娶了匈奴娘子生了娃这才回来。
好在统叶护并不强求:你一定要去印度出汗受苦,那也没办法,且由你去!不过你是汉人,所懂的印度语毕竟有限,我找个翻译陪你同去。还有,你那袈裟法服也都破损不堪了,穿得破破烂烂去印度,那边的人会狗眼看人低,也罢!我送你绫罗法服一套、绢五十匹,你这就去印度吧!
于是这就告别了西突厥,向西跋涉四百里,抵达一个叫作千泉的所在。这里实际上是统叶护可汗的避暑胜地,如今是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玄奘取经之后二十多年,大唐的势力便延伸到了此处,以碎叶城为治所的蒙池都护府,便管辖着包括千泉此处在内的草原西土。
在玄奘的记载里,曾说到这千泉:“素叶(就是我们所说的李白出生地碎叶)城往西走四百里路,这就到了千泉。千泉这个地方哪,南面是绵绵雪山,其余三面都是平地,水土肥沃,所以林木茂盛。每年的暮春时节啊,开遍杂花,就好像是美丽的绮罗锦缎。可汗啊,他每年都来这边避暑,还在这边养了许多鹿,鹿头颈上还都挂着铃铛。这些鹿跟人混熟了,也驯服得很,你随便靠近它们都不会受惊逃走。这都是因为可汗的法令缘故,谁要是敢杀这些鹿啊,诛无赦!”
从千泉继续往西,走一百五十里路,便是史上著名的怛罗斯城。约百余年后,中国依旧是唐朝,领兵将领是高句丽族将领高仙芝,他带领三万多唐军长途奔袭,深入七百余里,最后在此与从未遭遇的对手阿拉伯人遭遇。此时的阿拉伯帝国曾有一条传言,说是谁能首先踏上中国的国土,谁就将被委任为中国的长官。而大唐对此,几乎是一无所知。
战斗持续了五天,据说最初唐军还是占据着上风,但关键时刻发生了原本跟随唐军作战的葛逻禄部战场上叛变、反戈一击的严重事件,由此导致唐军前后部队的失联。阿拉伯人乘机以骑兵主力发起猛攻,唐军受到两面夹击,终于全线崩溃,逃回安西都护府的,仅仅只有高仙芝等数千人而已。
怛罗斯之战是阿拉伯帝国与唐王朝的唯一一战。阿拉伯人虽然战胜,却也就此打消了进一步东进扩张的念头;而失败者大唐,则因为随即发生的“安史之乱”而无力报复。而较为长远的影响则是,伊斯兰文化从此在中亚奠定了基石,而汉文化的影响则相对东撤。而今,此地已然在哈萨克斯坦治下。
由怛罗斯城往南,玄奘一连经历数个小国,翻越一块沙漠,这便抵达了中亚名城撒马尔罕,这里是中华、印度、波斯三大文明的交汇之地。在玄奘来此之前千余年,来自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就曾对此城发出如此嗟叹:“我来到此处,原来之前的一切听闻完全都是真实,撒马尔罕,比我的想象更为壮观!”
玄奘此时,撒马尔罕处于飒秣建国(唐人一般称之为康国)的治理之下。和以往的突厥人一样,他们也有自己的信仰,那便是拜火教。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宗教,早在基督教诞生之前便已经在西亚颇具影响力,其创始人琐罗亚斯德,就曾来到邻近中国的大夏,将该教在此传播开来。
与多神的佛教不同,拜火教是一种独特的二元论宗教,在其信徒眼中,世上种种纷争,俱是阿胡拉·马兹达(善神)与安哥拉·曼纽(恶神)的争斗。在这善恶之争中,或善,或恶,人各择其路,死后则各有报应。而最终,彗星将降落在大地之上,大火将万物乃至金属都熔为浆液。而人,不论是生者还是死者,都要经历这洪流的考验。即便是诸神和妖魔,也将进行最后之战。而之所以叫作拜火教,便是因为火就是光明之神的化身。
这拜火教,曾盛行于中亚。可此时,已然陷入东西夹击的困境,伊斯兰教正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席卷向东,佛教的影响则稳固地自东而西渗入。倒是在中国,在五胡乱华的年代,拜火教也曾一度繁荣。北朝的魏、齐、周与南朝的梁据说都曾支持其传播,尤其是北齐的那位荒唐后主,据说也曾亲自跳舞击鼓,“以事胡天”。直到唐代,长安、洛阳两京还曾设立祆祠,以供胡人祈福之用。宋元之后,才渐渐绝迹。
而在这飒秣建国,玄奘便面临着与拜火教的冲突。相传在以往,但凡僧人进入飒秣建国,国中的拜火教教徒就会举起熊熊火把,将僧人赶走。而今进入飒秣建国的玄奘会不会也遭遇如此命运呢?
答案是不会,因为玄奘是西突厥可汗的客人,他的身边,有那位来自突厥的翻译官,换而言之,这位“摩咄达官”便是统叶护可汗的代言人。因此,虽然飒秣建国国王内心深处并不欢迎玄奘的到来,可还是装出恭敬虔诚的模样,耐着性子听玄奘讲了一大通因果报应的道理,还得欢欣鼓舞地表示:“法师您讲得太好了,我今后将虔心事佛。”
原本如此一来,玄奘在飒秣建国住一晚或是几晚,就该踏上行程了。可偏偏就在此时,他那两位随行的小沙弥,居然惹出事来——他们冒冒失失地跑出门,说是要去寺庙礼佛,这不胡扯吗?这飒秣建国哪来的佛寺?于是沙弥便引发了拜火教教徒的愤怒,举着火把一通赶,吓得小和尚逃窜回宫,这就向国王去告状。
国王很生气,他好不容易营造起来的和谐气氛,居然被不晓事的无知百姓给破坏了,他立即下令逮捕肇事的祸首,非要割断他们的手不可。玄奘是佛教徒,自然要以善为先,急忙出来劝阻,好说歹说终于说服国王,免除了祸首的割手之刑,鞭打一顿之后赶出都城了事。
据说,也正是因为这一桩意外的发生,佛教在飒秣建国的地位也陡然间树立起来,许多人都有皈依三宝之心了。这事到底有没有呢?在司马看来,这个故事可靠性未必很高,就当时的周边环境而言,拜火教确实有渐渐退却的势头,但这退却不是为佛教,而是为如火焰般熊熊升腾的伊斯兰教。玄奘在飒秣建国,即便能一时打响佛教的名声,也只是一时而已。所谓人走茶凉,在这里,佛教依旧难以伸展开来。
但这拜火教教徒举着火把驱赶沙弥的情景,显然给了《西游记》作者极大的启发,书中第四十一回便写道:“那妖魔捶了两拳,念个咒语,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迸出,闸闸眼火焰齐生。那五辆车子上,火光涌出。连喷了几口,只见那红焰焰、大火烧空,把一座火云洞,被那烟火迷漫,真个是谶天炽地。”
这妖魔便是红孩儿,说是牛魔王的孩儿,却完全不是小牛模样,倒是典型的一个拜火教教徒,喷火烧逐唐僧徒弟孙悟空的本事,更是与当年飒秣建国人举着火把驱赶玄奘随行之小沙弥的情景相差无几。
其实说起来,这红孩儿既不长着牛头,又没有牛儿啃草犁地的能耐,他与牛魔王能有何联系呢?实际上,就故事的本身来源而言,红孩儿应该与飒秣建国的拜火教教徒大有干系。只不过《西游记》的说书人或者说是早期作者,从未见过乃至听说过此教,所以会将之幻想成一个会喷火的问题儿童。
经历了这一场与拜火教的冲突,玄奘便继续向西,先后历经何国(屈霜尼迦)、东安国(喝捍)、戊地国(又名伐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货利习弥伽(又名火寻国,据说便是后来被成吉思汗消灭的中亚强国花剌子模)、史国(又名羯霜那,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等若干个小国。这些小国,大体上都可以归入唐代史册上的“昭武九姓”,据说他们很早便与中国通商,更有汉文典籍说他们其实就是祁连山的原住民,西汉初年才被匈奴驱逐到中亚河中地区,而后来祸害中国的“安史之乱”头目安禄山、史思明,据说也是“昭武九姓”之后裔。
当玄奘到来之际,这些小国尚处于西突厥的势力范围之内,后来又归属于大唐,隶属于安西都护府的治下。而最终,他们都在阿拉伯人的东侵浪潮之下化为乌有。不过,那已然是玄奘之后许多年之事了。
从这里往西南方向走去,便到达了号称西突厥最险要关卡所在地的铁门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