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治形象:资本主义超级大国
(一)美国政治制度形象
1.美利坚合众国:地球上的年轻国家
和拥有超过5000多年悠久历史文明的中国相比,美国的确是一个年轻国家。1620年夏天,一群清教徒移民乘坐“五月花”号漂洋过海来到了弗吉尼亚北部建立了北美的第一个殖民地。历史上也把这群人称作为“美国建国者”。由于对当时英国政府殖民地政策的不满,美国人开始寻求独立,爆发了独立战争。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告了一个新国家的成立,至今(2017年)已有240年。
在美国诞生的这240年里,世界格局与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轻的美国已经不再是当年在北美西部开荒的“屌丝”,而是地球上所有国家中当之无愧的“高富帅”。有网友也曾把美国这样的年轻国家拿来和中国相比,中国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文明,过去近2000多年岁月里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近代却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让人感叹。
美国政治名人众多,为中国网友所熟知。比如开国领袖华盛顿、南北战争和废奴运动期间的总统林肯、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等,都在中国家喻户晓。从历史来看,美国吸收了欧洲民主革命的成果和思想,设计出了一整套国家制度,为美国长期快速发展,逐步提升国际地位,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在多数中国网友看来,美国的开国元首华盛顿,不仅仅是建国英雄,也给后人留下了大公无私、不求名利的印象。另一件影响美国历史、被中国网友所熟知的便是林肯领导下的美国南北战争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也是在中国脍炙人口、经常被借用的名言。
2.驴象之争:美国共和党与民主党
网民也常常关注“驴象之争”,这是喻指美国政治竞选,也是美国两党制的比喻。“驴子”是民主党的党徽,“大象”是共和党的党徽。四年一次的美国总统选举又称为“驴象之争”。民主党与共和党分别以驴和象作为自己的象征,源于德裔美国政治漫画家汤姆斯·纳斯特的讽刺漫画。
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的《哈泼斯周刊》上,曾先后出现了政治漫画家纳斯特的两幅画,分别以长耳朵的驴和长鼻子的象比拟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纳斯特又在一幅画中同时画进了象和驴,比喻当时的两党竞选。画中,两只动物分别坐在以白宫为支点的跷跷板的两端,忽上忽下,极富讽刺意味。不料漫画问世后,两党出人意料地都欣然接受了这两种动物:民主党人认为驴子其实是既聪明又有勇气的动物;而在共和党人的心目中,大象却代表了尊严、力量和智能。自此,驴和象就逐渐成为美国两大党的象征,两党也分别以驴、象作为党徽的标记。每到选举季节,海报和报纸铺天盖地是驴和象的“光辉形象”,竞选的会场上也时常出现充气塑料做的驴和象。后来人们干脆就用“驴象之争”来形容美国两党政治。
美国民主党建于1791年,由部分种植园主和与南方奴隶主有联系的企业家组成,当时叫共和党。1794年改为民主共和党,1840年正式称民主党。1861年南北战争结束后民主党一蹶不振。1933年罗斯福利用经济危机引起的人民不满情绪竞选总统获胜并连任四届,民主党因而连续执政20年。民主党群众基础主要是劳工、公务员、少数民族和黑人。
美国共和党成立于1854年,由反对奴隶制的东北部工商业主及中西部开发各州的农业企业家代表组成。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共和党开始执政,并在南北战争中击败南方奴隶主势力平息了内战。该党群众基础主要是郊区和南方的白领工人及年轻人。二战后中产阶级为其新的支持力量。
一些网上的百科词条介绍称,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政治主张其实无实质区别。在每四年一次的全国总统选举中,由两党最高组织机构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本党总统候选人和总统竞选纲领。两党以在国会大选中获席位多少区分多数党和少数党,视投票情况而定。
3.三权分立:白宫、国会和最高法院
提及美国政治时,不得不提到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即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联邦政府、最高法院独立行使并相互制衡的制度。这种制度的背后反映西方人的两种思想:为防止“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美国早期政治家想通过分散权力、建立“小政府”的方法确保权力的顺利运转。第二种思想,便是妥协的思想,即当利益不同时,三权分立的制度有利于不同观点的各方坐下来谈,通过协商妥协的方式推动代表不同利益的政治集团相互合作。
然而,最近几年引发中国网友热议的由英剧改编的美剧《纸牌屋》则呈现出另一番姿态。《纸牌屋》引发中国剧迷们的关注。据报道,该剧中男主角“党鞭”这一角色话题更是成为剧迷们的看点。也有网友在剧评里表示,美剧《纸牌屋》里展现出利益的纠葛和金钱使人堕落的现实写照,正如剧中人物所言,一定程度上生动地体现了美国政治在实际运转之中,并非像美国先贤设计的一样完美。妥协的背后则是各个派系利益间的交换,而人民的权益在这个过程中则被“置若罔闻”。有网友对此的评价则是说《纸牌屋》类似美国版的“甄嬛传”,言下之意,在不少网友眼里,该设计已演变成各政治派别交换利益的工具。
(二)美国政治与互联网政策
1.克林顿:“信息高速公路”
互联网诞生于美国。有中国网友博客提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执政时期,提出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使得里根总统“星球大战”计划中实现的军用互联网技术得以迅速转为民用,才真正形成了今天的网络。为推进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和互联网应用,克林顿在全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到处宣传这个高科技计划,才使人们今天能够享有应用网络。
克林顿(William Jefferson Bill Clinton),生于1946年8月19日,美国律师、政治家,美国民主党成员,曾任阿肯色州州长(1979—1981年、1983—1992年)和第42任美国总统(1993—2001年),在克林顿的执政下,美国经历了历史上和平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发展。美国在线于2005年举办的票选活动《最伟大的美国人》中,克林顿被选为美国最伟大的人物第七位。2013年11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向前总统克林顿等一批美国人颁发了总统自由勋章。2014年6月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成为25年来最受赞赏的美国总统。
1993年9月,比尔·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后不久,便正式推出跨世纪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工程计划。该计划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同时,也造就了美国信息经济日后的辉煌。其全称是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人们将其通俗地称为“信息高速公路”战略,借助这条高速路,美国信息经济走在了世界各国的前面。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美国,人们对信息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认识也最为清楚。1992年,克林顿在其竞选文件《复兴美国的设想》中强调指出:“50年代在全美建立的高速公路网,使美国在以后的20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了使美国再度繁荣,就要建设21世纪的‘道路’,它将使美国人得到就业机会,将使美国经济高速增长。”
这里所说的21世纪“道路”,就是“信息高速公路”。克林顿上台不久,便正式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之后,克林顿政府一直支持发展信息产业,特别致力于因特网的改进和普及。克林顿政府提出的一系列措施,使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各项经济指标表现良好:失业率降至24年来最低点,通货膨胀降到30年来最低点,把原先咄咄逼人的日本、欧洲抛到后头。
19世纪跨越北美的铁路建设、20世纪50年代美国高速公路网的建设,美国都是将其作为抑制萧条、刺激经济增长的战略举措。“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同样也被克林顿政府提到战略高度,并没有将其单纯看成是计算机行业或电信行业等一两个行业的事,而是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作为美国未来新型社会资本的核心,把研究和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作为美国科技战略的关键部分和国家最优先的任务。冷战结束以后,在诸如“星球大战”等冷战背景下的大型科研项目停顿之时,克林顿政府选择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作为刺激国内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保持和夺回美国在重大关键技术领域一度削弱的国际领先地位,从而增强美国经济竞争实力的重大战略部署。
克林顿政府颁布的“信息高速公路”战略,计划投资4000亿美元,用20年时间,逐步将电信光缆铺设到所有家庭用户;1994年,美国政府提出建设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倡议,旨在通过卫星通信和电信光缆连通全球信息网络,形成信息共享的竞争机制,全面推动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电子通信网络,四通八达,将每个人都连在一起,并可提供你能想象得出的任何电子通信,其目的是:提供远距离的银行业务、教学、购物、纳税、聊天、游戏、电视会议、点播电影、医疗诊断……
众所周知,美国是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最大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苹果、Google、IBM、英特尔、惠普、微软、亚马逊等著名的美国生产企业,主导着当今计算机、通信和网络领域的发展潮流,其强大的半导体、微处理器、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的制造能力,构成了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基础架构。美国信息产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带动了相应的美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和因特网的扩展,电子商务和电子交易等一些崭新的概念已开始在各商业活动中得到广泛运用。中国紧随其后,出现了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商城等著名网络科技公司。
在这种环境下,美国信息服务业通过为客户提供各种增值服务和技术手段改善了企业的运作,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目前,美国的金融、商业、能源、交通、制造业的日常业务都是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网络来完成的,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竞争的加剧,这种对信息技术的依赖将会越来越强烈。可以说,美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全面发展。据统计,20年来,信息服务业在美国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美国汽车工业经过100年发展所创造的价值。
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战略的经验是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趋势,结合本国经济特点,紧紧抓住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技术变革机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政府大力引导与支持、技术型创业家与风险投资家为主体的多赢合作模式,大规模产业化地发展以软件开发、个人家用电脑与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引领信息时代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浪潮,最终促成了美国“新经济”时代的景气。现在,美国“信息高速公路”已经建成,正如有了公路还需要有满载货物的车辆在上面奔跑才能充分发挥公路的作用一样,还需要有便于利用的更多信息,美国提出建立“智慧地球”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研究认为,美国发展信息经济的成功经验,给我国也带来诸多启示。我们需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政府引导,具备过硬的创新能力,大力培养国际化人才队伍,加强产业安全。
另外,今天网友提起克林顿时,仍然不忘其在位期间曾爆出与莱温斯基的绯闻,给声誉形象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但从后来美国媒体和民众的总体反应来看,美国民众好像最在意的并非是克林顿“出轨”,一些美国选民也似乎更关注于总统在执政和政治方面的实际表现,总统是否给国家治理带来满意答卷,则是更重要的评价标准。有网上观点认为,选民做出的这一权衡和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西方社会重契约、轻私德的法律思维。这也反映出美国政党竞争的激烈、政治集团对媒体的影响以及社会舆论的多元开放。
2.奥巴马:互联网总统与智慧地球
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Barack Hussein Obama),1961年8月4日出生于美国夏威夷州檀香山,美国民主党籍政治家,第44任美国总统,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总统。曾因竞选团队和执政团队善于运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并两次取得总统选举胜利而被称为“互联网总统”。
奥巴马多次提及他最敬佩的人是林肯总统。这一消息引起了国内网友的轰动,纷纷议论奥巴马总统和林肯总统的相似性。然而最为网友所赞叹的当然是奥巴马总统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平民总统候选人,在2008年的总统大选中以巨大优势打败美国共和党候选人。网民也对奥巴马如何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来为自己攒人气和筹集竞选资金颇为关注。网友称他为“互联网总统”,因为他的竞选极大地利用了互联网Web2.0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长尾”和草根力量。
奥巴马筹集了超过5.2亿美元竞选经费,是历史上筹集竞选资金最多的总统的数倍之多!最令网友惊讶的是相比过去总统通过财团提供支持,这位黑人总统竞选资金超过85%来自互联网,其中绝大部分是不足100美元的小额捐款。而这些捐几十美元的人和捐几千美元的人的投票权是一样的。他在筹款集会上一般不接受现金,选民只需留下E-mail地址。这种新的互动模式不仅仅为奥巴马入主白宫奠定了基础,也传递了一个讯息,即新时代下互联网越来越成为美国政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本质便是美国的政治精英通过社交媒体可以和选民直接互动以了解选民需求并取得选民的信任。
这种现象也体现在我国新时期的政民互动上。我国各政府机关也积极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时刻了解人民的需求和聆听网友对于政策的意见。可以预见在未来,社交媒体不仅仅将成为政府和民众新的互动模式,也是人民了解最新国际动态的方式。新的互联网时代下,人民对于外国形象的了解更加多元和开放,人民希望通过双向互动(Two-way communications)的方式了解世界。
2009年,IBM提出的“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发展战略,受到奥巴马政府的重视。“智慧地球”的核心是无处不在的智能对象,被无处不达的网络与人连接在一起,再被无所不能的超级计算机调度和控制。与这一战略相关的前所未有的“智慧”的基础设施,为创新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空间。作为新一波IT技术革命,其对于人类文明的影响之深远,将远远超过互联网。
奥巴马曾经对美国工商业领袖表示,“智慧地球”与克林顿的“信息高速公路”战略同等重要。他把“智慧地球”上升为美国国家战略,作为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智慧地球”是刺激美国经济全面复苏、振兴美国经济、确立未来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将带动美国工业向智能化飞跃,为美国高附加值产品向全球输出提供必要条件,强化美国的技术优势及对全球政治经济的掌控。
IBM前首席执行官郭士纳曾认为,计算模式每隔15年发生一次变革。这一判断像摩尔定律一样准确,人们把它称为“十五年周期定律”。1965年前后发生的变革以大型机为标志,1980年前后以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为标志,而1995年前后则发生了互联网革命。每一次这样的技术变革都引起企业间、产业间甚至国家间竞争格局的重大动荡和变化,互联网革命一定程度上是由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战略所催熟。而今天,“智慧地球”战略同样被他们认为是振兴经济、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
该战略认为,IT产业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传感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所谓的“物联网”,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据预测,“智慧地球”战略能够带来长短兼顾的良好效益,尤其是在当前的局势下,对于美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具有重大意义。该战略也很快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不少国家开始重新评估“智慧地球”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潜在的国家安全风险。可以说,谁控制了物联网、掌控了云计算,谁就掌握了“智慧地球”的控制权。美国把“智慧地球”作为监控整个世界的最佳机器。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美国可以随时随地感知、测量和捕获各个智慧系统运行的所有信息,实时监控一切事物。通过操控“智慧地球”,美国可以将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及公民个人电子设备系统中储存的分散信息与数据集中起来进行分析,实时获知各国经济社会活动状况。
2010年出版的《中国输不起的网络战争》一书称,美国在“智慧地球”运行的关键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操作系统、骨干路由、数据库系统、大型存储设备等方面,都占据全球垄断地位。而在当时的中国,半导体专利外国企业占85%,电子元器件、专用设备、仪器和器材专利外国企业占70%,无线电传输外国企业占93%,移动通信和传输设备外国企业占90%。如果某些外国设备留有“后门”,被外国企业或政府操纵,后果将不堪设想,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将受到严重威胁。不难预见,日益广泛运用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智慧系统,将使各种风险互相交织延伸,带来难以预料的安全问题。现有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很难有效应对各类风险叠加后的综合风险。
“智慧地球”是面向整个世界的全球战略,正如奥巴马所说:“毫无疑问,这就是美国在21世纪保持和夺回竞争优势的方式。”美国已在全球50多个国家布局“智慧地球”战略,其中IBM就参与了1200多个项目。无论是食品安全、制造业和医疗卫生,还是交通、能源和公共事业等领域,都能看到“智慧地球”的应用。从布里斯班、伦敦、新加坡、斯德哥尔摩的智能化交通系统,到香港智慧铁路、无锡iPark软件园,“智慧地球”已然全球落地。
美国把中国作为实施全球“智慧地球”战略的主要中心,全面部署“智慧地球”中国战略,制定中长远发展计划。2009年2月24日,IBM正式提出“智慧地球赢在中国”计划,明确了“智慧地球”中国战略的十年规划,确定了六大推广领域,即智慧电力、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银行。这六大领域,都是资源丰富、资金充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
现在,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已涉及物流、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环境监测、个人健康、水系监测、食品溯源等多个领域,已广泛深入到我国的民生基建和国家战略,甚至是军事领域,具备了建设“智慧中国”的基础。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迅速培养起具备实施能力的“国家队”,用我们的“国家队”来建设“智慧中国”,确保国家的信息安全。在这个问题上,宁可牺牲一点速度,也要始终将安全置于最重要的位置。
3.“新自由主义”和美国意识形态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经济、军事和政治影响力自然是无可匹敌,然而其政治经济理念在互联网的传播力度更是不容小觑。新自由主义俨然成为美国的代名词,“华盛顿共识”作为新自由主义的实践方案在20世纪90年代盛极一时。美国也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将其价值观传播到各国。
新自由主义可以被归纳为经济政策上强调自由市场的机制,反对国家对国内经济的干预、对商业行为和财产权的管制。在外交政策上,新自由主义支持利用经济、外交压力或是军事介入等手段来扩展国际市场,达成自由贸易和国际性分工的目的。这种思想被美国政府所大力推崇,一个由美国主导没有贸易障碍的国际市场符合其国家利益。同时新自由主义的贸易自由理念和美国崇尚的个人主义、利益最大化、自由民主思想不谋而合,使其成为国际秩序的制定者。
相对于某些国家全盘接受新自由主义的理念,我国网民对这种思想持较保守的态度。通过对微信和微博的分析发现,网民对于美国在全世界推行新自由主义保持警惕。例如何秉孟的《美国新自由主义模式:通往灾难之路》就引起了网友的强烈反响,并被广泛转载。除此之外,台湾政治大学朱云汉教授的专著《高思在云:中国兴起与全球秩序重组》中的部分观点在网上引起了热议。朱云汉指出,一些全盘接受新自由主义的国家并没有预见到全球资本主义的风险和破坏性,这可能导致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这一观点受到网友的推崇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和网民意识到新自由主义并非是美国人所说的经济的“灵丹妙药”。相反,若是不结合国情照单全收,有可能产生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
4.特朗普:美国大选与“孤立主义”
时下互联网上中国网民最为热议的便是共和党参选人特朗普。特朗普是一个标准的富商,按常理来说,在美国的普通群众之中,他并不会受到选民的追捧,因为担心“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特朗普不能够体察百姓疾苦。但是他却在美国总统参选中胜出,成为网民茶余饭后的最热话题。
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网民对特朗普十分感兴趣,每天均保持在几千条微博的转发量,可以被视为一种新的现象。中国网民和美国选民关注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特朗普几乎每天都语出惊人,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一反美国传统官员高高在上的显赫位置,质疑所谓“政治正确”,其言语亲民,但有时也显得粗俗,而这种风格不仅为自己创造了话题,把自己置于镁光灯下,也增加了全球网民对于他的关注度。
图1:“特朗普”搜索热度走势(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特朗普的外交政策几乎是突破了美国传统安全思维的。和奥巴马政府强调“美国的外交政策要和其他盟国相协调”不同的是,特朗普鼓吹“孤立主义”。“孤立主义”在外交策略上就是采取不干涉的立场,在经济文化上限制与国外的贸易往来。特朗普的“不承诺为盟友全部承担军事保护”和“大幅度提高中国产品的关税”等外交和经贸等主张,恰恰证明了特朗普的外交政策是趋向于美国建国初期至二战爆发前的“孤立主义”政策。这些言论自然引起了中国网友的激辩。
有学者称,“特朗普外交政策倡议是北京乐见其成的大好事。”认为其倡议若成现实,中国在区域性影响力上将得以提升。网上也不乏关于所谓“美国霸权”和“中国崛起”的争论,使特朗普的外交政策成为中国网友的关注焦点。近年来,网民对国家国际权力转移的讨论逐渐增多,我国网民自然对于特朗普的当选与美国在外交政策上的走向,以及如何让中国更加自信地站在国际舞台,更加从容地发出自己的声音都表现出非常高的关注度。
5.美国互联网政策的不确定性
在互联网政策方面,奥巴马时期对美国电信和互联网的监管做出了一些改革,比如推动低收入家庭宽带普及,另外坚决支持网络中立,以及反对大型电信巨头的合并,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美联社有报道显示,特朗普入主白宫之后,已经推翻了奥巴马过去制定的许多经济、贸易政策,也准备推翻奥巴马有关电信和互联网的一些政策。如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新法令,废除了此前奥巴马政府制定的禁止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追踪用户的网络浏览和APP使用记录数据的互联网监管规定。
科技行业与特朗普之间也曾试图修复关系,期待展开公开、有建设性的对话。2016年11月15日,据路透社报道,包括谷歌、雅虎、亚马逊、Facebook、LinkedIn、Netflix、Twitter、Uber等40多家美国互联网公司在内的“互联网协会”(The Internet Association)向特朗普发出公开信,就科技领域政策提出了建议。
这封邮件表明,互联网协会列出了希望特朗普政府日后执行的一些有利于行业的政策。比如,坚持《正当通信法》的230条,即不能因为网民在网络上的所作所为而随便起诉一家互联网公司;坚持《千年数字版权法》的512条,如果网民上传的内容侵犯了版权,在网络公司快速删除的条件下不能随意起诉公司;修改有30多年历史的《电子通信隐私法》,未来网民应该能够像保护自己家门口的邮箱那样保护自己的电子邮箱和其他隐私;修改《对外情报监控法》的702条,这一条文目前允许美国情报机构在没有法院传票的条件下要求互联网公司提供用户数据;对于在美国境外运营的互联网公司,提供和美国国内类似的版权保护措施;调整美国专利商标局的工作,更好地打击“专利流氓”等等。
不过,另一些目标可能与特朗普的政策相冲突。包括对产品进行更强的加密,应对司法部门在刑事调查中对数据的获取;继续对美国政府监控项目的改革,停止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大规模数据收集活动;以及维持网络中立性原则,要求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以平等方式对待网络流量。由于此前苹果拒绝协助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解锁圣贝纳迪诺枪击案中枪手的iPhone,特朗普曾威胁抵制苹果的产品。此外,他还威胁对亚马逊进行反垄断调查,要求类似苹果的科技公司将生产迁移回美国。
当然,这仅仅是互联网行业的期待。特朗普曾表示将会限制H-1B签证,这将会让硅谷公司招募外国人才更困难,该协会也希望对移民政策进行改革,让更多高技能劳动力留在美国。特朗普希望苹果等美国科技公司能够更多地在本土制造商品,而不是外包给中国的代工厂,将巨额利润转回国内,他也认为亚马逊等大型科技公司造成了市场垄断,必须接受调查。特朗普反对美国把一些互联网的控制权转移给国际组织,这将影响国际互联网治理格局。由此可见,特朗普政府的互联网政策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值得关注。
(三)美国公共外交与新媒体使用
1.希拉里:软实力、巧实力与公共外交
从图2的图谱看出,中国网民提到“软实力”时就会想到这个词的发明者、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学者约瑟夫·奈。当然美国也被公认为是世界上软实力最强的国家。自奥巴马上任以来,他一改过去小布什政府的“新保守主义”思想和依靠军事手段的做法,大力发展国家的软实力。
图2:“软实力”相关搜索(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曾大力倡导发展美国的软实力,增强美国教育、文化、科技、理念在全球的传播以增强美国的影响力。同为本届美国总统大选的民主党候选人的希拉里,还提过“巧实力”的概念。“巧实力”是由美国学者苏珊尼·诺瑟2004年在《外交》杂志上提出的,强调综合运用硬实力和软实力来实现美国外交目标。
2007年美国前副国务卿阿米蒂奇和著名学者约瑟夫·奈发表题为《巧实力战略》的研究报告,提出运用“巧实力”进行对外战略转型,帮助美国摆脱当前困境,重振全球领导地位。也有分析称,“巧实力”针对的是布什的新保守主义的外交政策,即片面强调硬实力的单边主义战略,不仅让美国实力受损严重,也使美国形象急剧下滑,美国外交政策已经到了应该调整的地步。
奥巴马入主白宫,美国外交的变革大戏拉开序幕。2009年1月13日,在美国国会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当时的新任国务卿希拉里用一个“巧实力”的新概念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一个“巧”字,集中体现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未来之变。希拉里的“巧实力”,就是要通过灵巧运用可由美国支配的所有政策工具,包括外交、经济、军事、政治、法律和文化等各种手段,恢复美国的全球领导力。未来的美国,既要团结朋友,也要接触对手;既要巩固原有联盟,也要展开新的合作。
简言之,“巧”就是要变过分依赖硬实力为“软硬兼施”。这不仅要停止海外军事力量的过度运用,甚至在外交中也需要尽量少地用“军事遏制”、“武力威胁”作为手段。希拉里也在讲话中暗示美国的外交政策将脱离军事化。她说:“我们一定要用‘巧实力’,用尽一切工具。有了‘巧实力’,外交将是对外政策的先锋。”
除此之外,公共外交则是美国为增强其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其目的便是通过非政府的组织或者是民间的交流以增强民众对于美国文化和外交理念的认同,进而能够使其外交战略顺利在全球推行。
美国大使馆和下属的美国中心微博粉丝数量庞大,但凡是涉及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微博信息也受到了中国网民的关注。网民可以通过线上互动的方式来增强对美国的了解。美国文化中心也会开展关于美国教育、留学、选举、政治等方面的讲座,这一系列的讲座特别是涉及中美关系和美国历史文化的讲座一般都会受到热烈的追捧。也因为这些微博传播的是美国正面的印象,使得网民对美国的认识上有很大加分。
2.美国驻华机构社交媒体
美国作为社交媒体大国,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各级政府部门开设社交媒体账号,用于政府信息公开与公众对话。目前,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美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履行公共职能和开展业务的重要平台。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本人就是一个十分热衷网络的人,在奥巴马上台后,白宫网站华丽转身,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互动性功能。实际上,特别是现任总统特朗普喜欢通过Twitter发表观点的交流方式,不少美国议员和白宫高级官员也在网站或社交媒体上对公众留言进行回复。
美国的电子政务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早在1994年,美国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小组(Govern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s)就提出了《政府信息技术服务的前景》报告,要求用技术力量重塑政府为民服务的途径。1996年,美国政府实施“重塑政府计划”,提出要让联邦机构最迟在2003年全部实现上网,使美国民众能够有效获得联邦政府掌握的各种信息,使美国电子政务建设进入高峰期。小布什在2001年入主白宫后,受“9·11事件”影响,美国政府加强安全考量,设立电子政务办公室。当时建设的美国各级政府网站,兼有政务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咨询互动等功能,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与公共服务质量。
奥巴马在当选后积极推行“开放式政府行动”(Open Government Initiative)。2009年1月,奥巴马签署《透明和开放政府备忘录》,呼吁建设一个更加透明、易于参与的政府,要求“政府机构和行政管理部门应充分运用新技术手段在网上公开其决策和运行情况以供公众随时获取”。同年,美国联邦行政管理和预算局(OMB)向白宫提交的《开放政府令》获批准。
2009年开始,奥巴马“开放政府”计划逐步推动各级政府在社交媒体领域的开发应用,信息自由法案的开放政策是美国社交媒体战略化、系统化发展的基础,而社交媒体的高效性、便捷性是其运营保障。以Twitter为例,2011年年初,以联邦政府机构名义开设的各类Twitter账号已超过500个;至2012年,拥有社交媒体账号的美国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已经高达80%。2012年,联邦政府提出“数字政府”战略,美国政府从制度、机制上进一步推动政府社交媒体向“数字化”服务发展。
美国国务院Facebook主页在社交媒体平台行使政治职能日趋成熟,传播效果较好,受网民关注度与日俱增,传播本国外交事务的同时兼顾国民道德教育,但偶尔也存在战略性外交受民众质疑的情况。美国政府社交媒体平台的构建,不仅保留了以往通过广播和电视发布政务信息“一对多”的传统方式,而且开创了政府信息传播“一对一”和“多对多”的新模式,这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政府信息公开与官民互动。
美国政府部门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处理突发危机事件时将社交媒体作为信息快速反馈的主力窗口。2011年,“艾琳”飓风重创北卡罗来纳州和纽约州,随后纽约市政府设立社交媒体咨询小组(Social Media Advisory and Research Taskforce),制定并完善《社交媒体应急草案》等,并部署用于具体实践。
在2012年“桑迪”飓风侵袭过程中,纽约市市长办公室、市政厅、警察局等政府机构大量使用推特账号滚动发布灾情信息与救援进展情况,有力地满足了当地公众的信息需求,抢占了信息的主动权。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也通过其官方Twitter账号发布灾难性信息。
2013年,美国波士顿国际马拉松赛现场发生连环炸弹袭击事件,造成上百人伤亡。爆炸案发生仅过10余分钟,波士顿警察局就通过Twitter、Facebook确认了这起爆炸事件,并于数小时内公布了伤亡人数和调查进展。至数天后爆炸嫌疑犯被捕,波士顿警察局官方账号累计发布Twitter信息达到140余条。
(四)中美政治交往与政治传播
1.“乒乓外交”与尼克松访华
今天,谈起中美关系,不得不让人想起“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指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两国乒乓球队互访而推动中美关系的一系列事件。网上有大量网民的帖文,肯定这个历史性民间外交的重大意义。美国也有不少专家和民众十分了解这个历史典故,已经传为中美间的一段佳话,永远为后人所铭记。
“这是这项运动最光荣的时刻,这是构建为人熟知的‘乒乓外交’的最初步骤。”美国外交关系协会会员、记者、作家尼古拉斯·格里芬(Nicholas Griffin)在专著《乒乓外交:那个改变世界的游戏背后秘史》中这样评价。在他看来,40多年前“乒乓外交”不可否认地在打破中美关系坚冰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很少有人了解中国人在1971年为“乒乓外交”做了多么精心的准备。这本书刚一出版,就引起了西方媒体的关注。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深刻演变,当时苏联和美国争霸。原本美国长期对新中国采取封锁、孤立政策,两国民间交往也完全隔绝。1969年尼克松担任总统后,为了摆脱越南战争泥淖的困境,改变当时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开展“均势外交”,谋求发展对华关系,1969年8月尼克松先后托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和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向中国领导人传话,主动建立通道,表示要与中国和解。1970年1月中美恢复大使级会谈。1971年4月“乒乓外交”打开了友好的大门。
1971年春,正当两国领导人通过巴基斯坦秘密渠道酝酿美国领导人访华的时候,3月底、4月初在日本名古屋举行了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时值“文革”后期,中共开始考虑缓和与西方的关系,毛泽东抓住这个时机,做出决策,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先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还通过请美国作家斯诺传话、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等方式,发出愿与美方接触、争取打开中美关系僵持局面的信息。
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和一小批美国新闻记者抵达北京,成为自1949年以来第一批获准进入中国境内的美国人。此举对中美关系的突破产生了影响,被誉为“小球推动大球”。中美两国乒乓球队的友好往来,“乒乓外交”实际上推动了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的外交恢复。
原来,在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举行期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曾向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表示,在比赛结束之后,希望到中国访问。消息传回北京,外交部和国家体委联合起草“关于不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报告上交总理,认为邀请美国队的机会尚不成熟。4月4日,总理在报告上面批注“拟同意”后呈报向外公布。
1971年4月6日,比赛已接近尾声,毛泽东主席断然改变原意,做出决定,圈阅“关于不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报告,退外交部办理。嘱告外交部以电话通知在日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负责人,正式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我国。10日,美国乒乓球协会主席、团长和运动员科恩、雷塞克等人抵达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和具体安排,进行了长时间谈话。中美两国乒乓球队举行了友谊比赛。美国朋友还游览了长城,参观了清华大学等地。12日,周恩来总理通过巴基斯坦向美方首脑发出访华邀请;7月9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
在一系列细致准备下,1972年2月18日,尼克松启程来华,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中国领导人的欢迎。1972年2月21日上午11点30分,美国总统尼克松乘坐的“空军一号”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尼克松及夫人急忙走下舷梯,向前去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了手。此举意味深长,原来是为了纠正1954年在日内瓦和谈会议上,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错误。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手握在一起,结束了20多年的隔绝状态,标志着中美关系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这次握手被尼克松本人称为“跨越太平洋的握手”,之后尼克松在中南海会见毛泽东。当晚周恩来总理设宴款待尼克松一行。
尼克松一行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为期七天的历史性访问。2月28日,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宣布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从此,中国和美国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尼克松访华期间走访了北京、上海、杭州。访问期间,尼克松总统会见了毛泽东主席,同周恩来总理进行了会谈。双方就国际形势和中美关系交换了意见,着重讨论了印支问题和台湾问题。23日与周恩来总理在钓鱼台会谈。握手之后,尼克松帮助周恩来脱掉呢子大衣,这个镜头轰动一时。
尼克访华的一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中美两艘大船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中,各自转个180度大弯来之不易。此后中美逐渐打破坚冰,建立彼此尊重的关系,启发了国际政治中意识形态体系的更新,推动了世界和平与经济流通,堪称20世纪政治史上的里程碑。1972年2月28日,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终于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为以后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同时,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国的意义重大,这使中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联系加强,关系得到改善,为以后的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当时,使中国不再处于“两个拳头打人”的不利局面,实际上结束了以往的以意识形态决定对外政策的指导方针,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东欧剧变对中国的影响。
“乒乓外交”开创了一个以民间友谊促进国家之间交流与和解的成功典范。这也启发我们,现代外交是总体外交,不同领域的对外交往都要为国家的总体外交服务,而体育外交正是其中丰富多彩和充满活力的重要一环。也有观点认为,体育在外交中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跨越意识形态的国际属性能够在外交格局中实现求同存异,为矛盾双方创造建立沟通的结合点。
后来,为了纪念这次访问,当年参加“小球外交”的中美乒乓球队队员和家人再次于2006年3月27日、2008年6月9日分别在中国和美国两地举行过友谊赛。2011年12月8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国家体育总局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美“乒乓外交”四十周年纪念活动。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美国前总统卡特共同出席并致辞。在国际社会倡导“公共外交”的今天,再次回顾专家、媒体和网友对“小球推动大球”的点评具有特别的意义。
2.邓小平访美的“旋风九日”
中美交往史上,能够与“尼克松访华”等量齐观的就是邓小平访美。1979年1月2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作为新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正式访问美国,踏出了开放国门的第一步。此次访美无疑是邓小平一生外交行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出访,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出国。
2015年5月15日,《旋风九日》于国内与美国大片《复仇者联盟2》同日上映,笔者当时就在电影院第一时间看了这部纪录片。这也是36年来第一部以1979年邓小平访美为真实题材的纪录电影。在今天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一度引发我国各地院线的观影热潮,也实属罕见。这部电影展现了1979年美国上演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博弈,多位美国政坛大佬出镜。2015年,直击中美外交敏感事件。片中邓小平动漫形象首次亮相银幕。
《旋风九日》以邓小平1979年第一次访美之旅为背景,讲述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为时九天的访美真实“奇遇”。在邓小平访美短短的九天时间里,他一共参加了80场活动、20多次讲话、20多次宴会、10多次与记者谈话,还遭遇反建交游行队伍的示威以及两次遭遇来路不明身份人员的袭击,其惊险刺激的过程令世人惊叹,而这一切被完整地记录在了《旋风九日》中。
1979年1月28日,在中美正式建交后的27天,邓小平访问美国。在此之前,中美双方大使在谈判桌上较量了15年,美国孤立中国20多年。一个刚刚摆脱危难、冲破束缚的东方大国做出历史性重大抉择,在改革开放前,迈上了中美“融冰之旅”,它如巨人之手推开了封闭的国门,这个抉择不但影响了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而且更深刻地震撼着整个世界。
电影《旋风九日》以此为背景,揭秘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邓小平风雨起飞、九天访美的真实惊险事件!从北京到华盛顿,亚特兰大、休斯敦、西雅图,一个倔强的70多岁老人,九天里,不仅受到了“超规格待遇”,同时也与美国当时的白宫政治家一一接触,美前总统卡特更是称:命中注定当中国朋友。但美国之行并没有一帆风顺,游行、暗杀、袭击,意外不断,面对不欢而散的议员、问题尖锐的记者,邓小平攻守兼备,坦率和真诚,镇定自若。
惊险刺激的外交对决,从“鸿门宴”背后的政治过招到最高领导人的惺惺相惜,还有邓小平保镖的真实回忆,尘封近36年的珍贵镜头,10万多英尺的绝密资料,揭秘最真实的国家领导人。
有别于同题材的其他影片,电影《旋风九日》从多重角度讲述了邓小平访美时的细节,给观众呈现出了一个立体化的领袖形象。当年邓小平访问美国时,美国三大电视台都对此进行了报道,邓小平舌战记者的勇气和智慧,更是成了中美外交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在宴席上,邓小平还友好地俯下身子亲吻美国孩童,这让在座的美国记者颇为震惊,在他们看来严肃的中国领导人是不会这么做的,邓小平的这一举止改变了中国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刻板印象。据悉,邓小平在访问美国西雅图时,得知好友基辛格就住在附近的宾馆中,于是不顾保卫人员的阻拦坚持要步行访友,这次“约会”导致了西雅图大堵车。
《旋风九日》与《复仇者联盟2》会同一时间在影院出现,是前因和后果的关系,因为有了“旋风九日”、有了邓小平访美,所以我们今天才会看到这么多美国漫画中的超级英雄。“如果没有邓小平这次融冰之旅,那么像《复仇者联盟2》这种好莱坞大片现在根本无法在中国的电影院上映。”曾执导过《周恩来外交风云》的该片导演傅红星如此感慨道。
他对媒体表示:“邓小平绝对是中国的超级英雄,他为人幽默、极富人情味,处事也果敢睿智,在当时风云诡谲的世界政治格局下,以75岁高龄挺身而出,远渡重洋出访美国,为中国争取到历史性的合作与发展机会,直至奠定中美两个大国30多年来的外交基础与方向,邓小平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伟人。如果《复仇者联盟2》是将钢铁侠、雷神、美国队长等一批影迷熟知的美国超级英雄一网打尽,那《旋风九日》则揭秘的是我们中国这位当之无愧的超级英雄。我相信中国的影迷,无论是更喜欢好莱坞大片的,还是寄希望于中国电影腾飞的,都能通过《旋风九日》感受到这位中国超级英雄给我们生活带来的重大影响和改变。”
除了中国电影史上首次把电影首映式开进证券交易所、首次把电影发布会开成了面向千名企业家的路演大会外,美国政要、中国商界大佬齐撑《旋风九日》,上映档期正面阻击美国大片《复仇者联盟2》等,都为《旋风九日》赚足了眼球。正是这种“吸睛效应”直接推动了《旋风九日》的观影风暴,在国内纪录片市场一片沉寂的背景下,取得了不俗的票房业绩,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第一部票房过千万的纪录电影,也获得了制片方盛赞致谢。
时任美国总统的卡特这样说:“邓小平1979年2月访美之后,两国友谊与合作的大门终于敞开。”有人说:邓小平访美的那九天是当代中国人梦想的启航之旅!它改变了此后中国改革发展的进程,影响了所有国人的生活。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卡特总统在日记中论述:“邓小平受到了美国人民最热烈的欢迎。”
3.习奥会:庄园会晤与“瀛台夜话”
中美作为世界大国,国家战略与国际关系都具有较为稳定的延续性。自2013年以来,作为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性大国,中美两国元首的会面多达八次,“习奥会”是中国网民和全球舆论都很关注的热点。2016年3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华盛顿会议中心会见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就中美关系发展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
此前,习近平与奥巴马已会面七次,其中,四次是利用国际会议间隙进行简短的会晤或交谈,包括圣彼得堡G20峰会、海牙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安塔利亚G20峰会以及巴黎气候峰会等。此外,还有两次习近平赴美访问和一次奥巴马访华。2013年美国安纳伯格“庄园会晤”,2014年APEC会议期间北京中南海“瀛台夜话”,2015年“白宫秋叙”……历次会面习近平与奥巴马都聊了什么,哪些话题必谈,都成为网民关注的热点。
2013年6月7日至8日,习近平主席与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会晤,这是两个世界大国换届后,中美两国元首之间首次面对面接触,所以此次会晤备受世界瞩目,因此称为“习奥会”。从2013年6月到2015年9月,习奥会多次举行。2015年9月22日至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首站选址西雅图。
安纳伯格庄园是1963年美国出版巨头、外交家、慈善家沃尔特·安纳伯格夫妇在加州兰乔米拉市沙漠地带择地建造的度假庄园,“供有国际影响力的人物举行私下会谈和度假的场所”,被称为是美国的“西部戴维营”。2013年6月7日,习近平同奥巴马在此举行中美元首会晤,这是首位到访安纳伯格庄园的“非盟国”国家元首。“习奥会”地点在安纳伯格庄园“阳光之乡”(Sunnylands)。双方将再次就“朝核问题”、“钓鱼岛问题”、“南海争端”等一系列敏感复杂问题展开磋商。
中美两国元首互动频繁,从为两国关系调弦定音的庄园会晤,到促成27项重要成果清单达成的“瀛台夜话”,其间“习奥会”经典镜头不断上演。2014年11月14日,时值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期间,微信公众号“学习小组”发出1篇署名杜小杜的“独家揭密”,题目是《习奥瀛台夜话全纪录:聊到深夜11点才分手》,报道披露习近平和奥巴马在瀛台夜话的全记录。6:30开始在中南海瀛台散步。随后到瀛台涵元殿小范围会见,然后是香扆殿小范围晚宴,最后是迎薰亭茶叙。计划9:15结束全部活动。事实上,2人谈得特别好,特别深入。每个环节都大大延迟,原定30分钟的会见持续了90分钟。
比如,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偕夫人彭丽媛于9月22日到28日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了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引发网民关注。有“云谷”美誉的西雅图,美国西海岸的太平洋门户,是习主席访美首站。这座城市是微软、波音、星巴克和亚马逊等美国跨国企业总部所在地,与中国有着密切的经贸联系和人文交流。
习近平主席在西雅图的一系列重要活动,无论是和美国工商界的交流和接触,参加中美企业家论坛,参观波音和微软公司等等,还是中方与美国波音公司签署总数为300架的飞机采购协议,百度与微软、阿里与亚马逊的战略合作,都充分印证了中国经济的稳定、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不变的承诺。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表示,这也让美国工商界乃至全世界看到了中国领导人的诚意和鼓励。
在美国政治心脏华盛顿,习主席出席奥巴马总统举行的欢迎仪式,同奥巴马举行多场会谈,出席白宫国宴,与美国朝野各界人士广泛接触,聚焦合作,增信释疑,深化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内涵,推进中美全球合作,确保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网民对习近平主席访美表示坚决支持和点赞,认为将会掀开新的合作篇章。
在习近平主席的访美成果清单中,中美在政治、经贸、人文、气候变化、科技、执法、防务、航空、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达成49项重要共识。在49项成果和共识中,有近20项涉及金融和贸易合作,各界期待的中美投资协定(BIT)谈判也取得了进展。中美两国领导人重申,达成一项高水平投资协定的谈判是“两国之间最重要的经济事项”,双方同意“强力推进谈判,加快工作节奏”。
4.习特会:中美互利关系渐趋明朗
美国新政府就职以来,习近平主席同特朗普总统多次通话和通信,双方在各层级保持密切沟通,两国元首会晤水到渠成。美国白宫发言人肖恩·斯派塞于2017年3月30日表示,美国总统特朗普期待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会晤,以规划一条中美关系向前发展的路线。
当地时间2017年4月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同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中美元首会晤。从接待细节、一对一会见到大范围会谈,从家庭茶叙到一同散步,从欢迎晚宴到工作午餐……24个小时中,习近平主席和特朗普总统多次见面,进行深入友好交流,话题无所不包。
特朗普总统诚挚邀请习近平主席赴“冬季白宫”海湖庄园举行会晤,一家祖孙三代参与接待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美国国务卿蒂勒森亲赴机场迎接,充分体现对中美关系和此次会晤的高度重视。仅原定半小时的一对一会见就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会见中,习近平主席说:“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
国际社会对此予以高度关注,期待中美元首为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指明方向,就重大国际及地区问题达成更多共识。美国彭博社发表题为《中美元首峰会第一天特朗普称赞与中国的“友谊”》的文章称,在与习近平主席初次见面后,特朗普总统表示,他同习近平主席第一次见面就谈得很好,就广泛议题交换了意见,建立起良好友谊。这为两位元首之间的首次会晤注入了正面基调。
美国社会各界也对“习特会”纷纷发表看法,认为美中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双方经济互补性非常强,彼此可以密切合作。其中包括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副会长白莉娟、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傅强恩、科罗拉多州州长约翰·希肯卢珀、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比尔·盖茨、美国宝洁公司首席执行官戴维·泰勒、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东北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卜睿哲、美国史汀生中心东亚研究室主任容安澜、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等重要人士。
4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特朗普表示:“我同习近平主席在海湖庄园进行了很好的会晤。我对两国关系发展感到满意,对中国人民充满敬意。美中双方就重大问题保持沟通和协调十分重要。我期待尽快同习近平主席再次见面,并期待着对中国的国事访问。”两国元首就朝鲜半岛局势交换了意见。
习近平强调:“中方坚决反对违反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的行为,同时希望有关各方保持克制,避免做加剧半岛局势紧张的事。只有有关各方都负起该负的责任、相向而行,才能尽快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实现半岛无核化。我们愿同包括美方在内有关各方一道,为朝鲜半岛和平、东北亚和平、世界和平共同努力。”两国元首同意通过各种方式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回顾以往也有过一些另类的插曲。大选和就职前,特朗普先是表示美国应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后又批评中国不按照规则行事,在贸易问题上批评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和“人民币汇率操纵”等,声称要加税等,让外界捉摸不透。
此前特朗普当选后曾与蔡英文通电话、美国对台军售、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和派出军舰与军机进入南海等中国主权区域等事件,严重损伤中国核心利益和中国人民感情,在网上也引发网友的质疑。也有不少网友怀疑美国政府和军方政策或有失调。而前不久,艾奥瓦州州长布兰斯塔德被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则受到欢迎。
5.中美政要新媒体政治传播
美国驻华机构也十分注重通过社交媒体扩大在华影响。早在2012年,微博最火的年代,中新社就曾报道,至少有14名美国政要变身大陆“微博迷”。其中,最早意识到微博影响力的美国政要是美国首位华裔市长黄锦波,他于2009年8月31日开通新浪微博,目前粉丝近4万。
这些微博获得较高的网络关注度。比如,据网友“防范金融危机”所列:“【在新浪微博上开博的美国政要名单】还包括:1.@李孟賢市長,2.@美国参议员候选人WilliamTong,3.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欧伦斯@sorlins,4.@尼尔·布什,5.@黄锦波,6.内布拉斯加州州长戴夫·海涅曼@DaveHeineman,7.奥马哈市长吉姆-萨特尔@Jimsuttle,8.@Billnorthey。小秘书要忙坏了! ”
截至2016年,这些政要微博的粉丝大都已经在数万。其中,尼尔·布什的人气最旺,迄今已拥有12万余名粉丝。新浪微博成为政要与民众交流的重要平台。他们主要看中的是如何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参与选举的政要则通过微博争取华人群体的支持。
相较起来,美国驻华使馆的“互动”内容就不仅仅限于回帖和有奖竞猜,他们更进一步邀请中国的博主来同华盛顿政客互动。因而在运用网络方面,美国驻华使馆博客、微博等多媒体面面俱到,他们在新浪、豆瓣上分别开博,签证部分则分设河南、陕西、山东等小组。不仅如此,每逢有中美间的重大活动,美国驻华使馆还会配合着举办一些民间活动。
2011年,胡锦涛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美国驻华使馆就邀请在北京的博主,举办了两场活动。其中一场是由负责战略交流的美国副国家安全顾问本·罗德和负责亚洲事务的国家安全委员会高级主任杰夫·贝德通,通过视频与一群中国北京的博主进行网络互动和聊天,这些博主是在中国网络中关心国际关系的一群博客写手。
美国驻华使馆在微博上也称,这是“奥巴马政府建立了一座横跨太平洋的高科技桥梁”。来自于中国民间的问题,其犀利程度让美国国务院的老牌官僚也措手不及。“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中国,基于网络的通信已成为信息传播极其重要的途径。”
同时,随着微信的兴起,美国驻华机构与重要人士也有不少在中国开设和运营微信等社交媒体账号,作为对外传播和公共外交的重要方式,获得广泛的社会关注度。截至2016年6月底,80多个境外驻华官方机构微信公众号累计推送文章达到23605篇。如表1所示,从推送文章总量来看,“美国驻华大使馆”微信公众号累计推送2059篇文章位居第二,仅次于由联合国总部新闻部新闻司主办的“联合国”微信公号(3798篇)。此外,美国国家旅游局的微信公众号表现也不俗。
表1:驻华机构微信总阅读量≥100万 相关账号整体数据情况(按总阅读量排序)
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和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工作,专门提到社交媒体的角色,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适应传播对象化、分众化趋势,进一步提高政务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的开通率,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平等交流、互动传播的特点,提升回应信息的到达率。截至2016年,各级政府部门开设的各类社交媒体账号接近30多万,构建起了政务社交媒体的全国矩阵。2017年全国两会前,国务院新闻办邀请国内外主流媒体,先后十几家中央部委召开发布会,加强了新闻发布和境外社交媒体信息传播。
尽管起步较晚,从政府社交媒体规模来看,我国并未落后于美国,甚至在数量上反超,包括在一些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置中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不过,在政府社交媒体的常态管理与约束规制方面,我国还有较长的路要走,特别是关于网络信息安全与隐私权等方面,国内相关法律法规还相对薄弱。美国政府社交媒体在日常运行中的一些先进管理制度与做法,无疑也为我国政府社交媒体的下一步发展提供了诸多借鉴,在政治传播领域也有很多新特点。
2015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美国期间,在中美企业家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与脸书(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用中文愉快互动的场景可以说是“风景这边独好”。会后扎克伯格在个人主页上抒写了同习近平总书记见面的感受:“这是我第一次完全用外语同一国领导人进行沟通,我认为这对我个人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能见到习主席和其他领导人,我深感荣幸。”到9月27日为止,这篇文章已有13万的点赞和4900多条评论。
每逢习近平主席出席重要活动,推特(Twitter)上平均每5分钟就有近百条媒体报道和网友评论发出。脸书(Facebook)网站开设了习近平访美的专门主页“Xi's US Visit”,截至2015年9月27日,该主页已有94万的点赞和83万条评论。有报道称,习近平主席访美以来,网民在Facebook等境外主要社交平台持续热议习近平主席的理念和风格。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荆学民认为,这次习近平主席的美国之行也展现了这些年我国国际政治传播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等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