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鼻外壁
鼻外壁同腭形成一样,开始发育成人复合体外形,适应其特征,成为一个固有鼻腔以增大其表面积,在胚胎40天时显示一个影沟,将发育成下、中鼻甲,插入增生组织突入鼻腔,形成下鼻甲和上鼻甲。筛甲,即中、上鼻甲和超(上)上鼻甲,始见升起到鼻中隔,而移向鼻腔,继之到鼻腔外壁。开始在各侧鼻腔为一个皱襞,及至48天后转为第2阶段,到100天为第3阶段。
软骨鼻中隔由四角软骨、犁骨和鼻翼软骨内脚组成(图1-4)。中隔软骨是一块很大的软骨,其后尾部很大,像蝶突,由此继续发育成蝶骨,待完全分成筛骨垂直板和犁骨(图1-5)。两骨在后面融合并向前伸展到蝶窦吸收或偏向一侧。
图1-4 软骨鼻中隔
图1-5 胚生期和出生后早期之鼻中隔和颅底
鼻中隔上方继续发育与鼻外侧软骨成为翼状软骨,投向前方并相互分开到大翼软骨内深及鼻尖的1cm。
鼻中隔犁状软骨为两块窄软骨,有个长蒂7~15mm,位于鼻中隔软骨的下缘附在犁骨后方和前方的上颌嵴,常与鼻中隔软骨难以辨别并可向一侧突起或形成鼻中隔下缘的距突。
鼻中隔膜为可动部分,乃中隔软骨的末端到前边的这一段,犁骨、筛骨垂直板和其额骨鼻棘、蝶骨粗隆、鼻嵴、上颌骨嵴以及腭骨等之关节点。
筛骨垂直板(中筛)为一原始鼻囊的上到中线部之骨化板,始于胚胎第5周直到17岁尚未完全骨化,这里表示由厚变薄的婴幼儿中隔软骨的骨化过程。
在鼻顶和筛板结合的过程中向上长入颅内成为鸡冠,筛板为纤维性结构到3岁时才骨化,为两块内、外筛骨的一部分紧密联合一起。筛骨垂直板向前骨化变化很大,可超出额骨鼻棘的前部或鼻骨的远处,或二者间的任何一处,很明显,其发育成长的范围或大小与中隔软骨间的可塑性关系之一般。
相反,犁骨并非为软骨骨化,而是中隔软骨两侧间的结缔组织骨化而成,两板相融,长入的软骨必将吸收,约始于胚胎第3个月,到10岁左右尚未完成。软骨板将发育成为筛骨垂直板,裹进中隔软骨的蝶骨突起。按正常融合吸收过程是最为理想的,残留高位的部分形成外向突出或膨隆并形成中隔后距突,呈现一不规则的外观。
通常,正常发育完整的鼻中隔见有间断的光滑面突出和拱状突起,大小不一,大多数这种隆突的黏膜缘见于中隔后方,有时很明显。这些残存的黏膜皱襞主要见于胚胎的8个月期间,出生后的乳婴这些残迹很快都消失。然而也可变得很明显像个肿物堵塞鼻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