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与宗教对外交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带一路”与心灵沟通

——论宗教交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吕建福吕建福,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其中首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五通”,即加强中国与中亚诸国之间的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10月15日,习近平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哈萨克斯坦议会下院议长尼格马图林时再次重申“五通”。由此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学术界也从不同角度做了阐释。其中“民心相通”普遍认为是“五通”中的一个着力点,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社会基础和心理基础,它所蕴含的是“一带一路”中的文化建设和文明交流。笔者也认同这样的解读,只是觉得还有必要进一步阐释其中的深层内涵,认为通过宗教交流寻求心灵沟通是“民心相通”的核心内容。所谓“民心相通”,就是人们在普遍意志、共同愿望和心理诉求乃至宗教信仰上的相互沟通。“民”是民心相通的主体,“心”是民心相通的对象,“通”则是民心相通的关键。那么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政治背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究竟怎样去“通”?用什么去“通”呢?显然只能在异中求同,同中存异;求最大化的同,存最小化的异。就人类精神领域的“心”而言,各种思想、意识、观念、意志、心理现象和活动中,最深层次的就是宗教信仰,就是从人类诞生起就一直伴随到现在的宗教现象。但用宗教如何去通民心,我们先不妨借鉴一下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宗教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