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演讲 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选稿“五平衡”
演讲嘉宾:陆地(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主编)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上午好。
“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为众多传媒学子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已经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界的一个品牌,影响很大,非常有意义。
我主编的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的《新闻与传播》杂志是一个刊中刊,就是精选全国新闻传播学刊物里的精品。基于我们这个杂志属于刊中刊的性质,相对来说杂志的时效性并不是那么强,但是我们也力求能使这本杂志快速、及时地反映学界关注的问题,或者说能够快速成为瞭望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一个窗口。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们这个刊物。《新闻与传播》杂志创刊于1958年,是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的权威刊物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刊物评价体系之一,可以说是历史悠久。中国的期刊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新华文摘》、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引用,都是评价一本刊物的质量、级别及权威程度的标志。
我们的刊物由于时效性比较弱,我们就力求能做到几“新”,即没有新资料,但是必须要有新观点,力求我们刊物再选的文章里面有让人怦然心动的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经验、新动态,以“新”吸引人,以“新”为刊物的特色。
另外,我们还力求做到几个“平衡”。
第一个方面,做到学科与专业的平衡。我们新闻传播学细分为很多专业方向,包括广播电视、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采访与写作、媒介经济、广告等,因此我们力求做到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平衡。
第二个方面,做到作者队伍的平衡,给予年轻人更多的机会。现在很多刊物都追求名人、名教授、名流的文章,每一本期刊都有它的作者队伍,都希望自己的作者队伍权威。这些学界的权威之所以能称得上是权威,必定是有深厚的学识修养做基础的,大部分文章的质量都能有保障。但是,我们必须“老、中、青”结合,我们的文化像河里的流水一样,必须要有继承性。文化不能像一口井,再深的井里面的水不能流动也不行,因此我们需要有一批中年学者、青年学者,甚至是学生作者。我们刊物在选稿时,不管你是学生还是名教授,只要文章思想观点新颖,角度独特,言之有物,理论观点能够站得住脚,我们都会转载。即在作者队伍上,我们讲究做到学界权威与青年学者、学子的平衡。
第三个方面,讲究地域的平衡。中国的学术资源分布并不平均,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学术资源存在不平衡。我们在选稿时不能够两极分化,要较为全面地反映中国的新闻传播学业界和学界的整体面貌,要照顾到东、中、西部各个地区的作者,讲求地域上的平衡。
第四个方面,从题材上来说,要做到古与今、中与外的平衡。古与今的平衡:我们现在很多刊物面对的都是业界的现实,但是新闻也是文化,新闻研究也要以史为鉴,历史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教训更值得我们去思考。所以,我们要力求做到古与今之间的这种平衡。中与外的平衡:如果只反映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基本状况,则有些太片面。我们要开阔视野,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刊物应该同时反映国内、国际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发展状况。所以,从题材上来说,我们也追求国际、国内研究的平衡。
第五个方面,做到学术与实践的平衡,或者说是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大学里新闻传播学的老师和学生写的文章偏重于学术,我们新闻传播学业界偏重于实践,有很多案例值得去研究。所以,我们也要同时考虑学界和业界研究文章的平衡。
此外就是刊物之间的平衡,我们期刊容纳量有限,因此会考虑文章长与短的平衡。优秀的长篇文章我们不吝惜篇幅,字字珠玑的短篇文章我们一样转载。
我们期刊对于转载有一个规定,就是同一期不转载同一刊源两篇以上的文章,否则就挤占了其他刊物的位置。此外,同一作者一年最多两篇,如果是合写的,可以是两篇半。同时,我们对转载的文章有时效性要求,就是从原发刊物到被转载发表,不能超过半年,这是硬性规定。
以上是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杂志在选稿时力求做到的平衡。我们杂志最终的目的是实现两个提升:第一,提升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思想力或者叫创新力。第二,促进我们新闻传播产业的生产力,如果我们的理论对实践没有促进作用和任何参考价值,那么理论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同样,如果我们的文章对新闻传播学研究没有什么帮助,仅仅停留在经验主义上也是万万不行的。所以,我们杂志精选的研究文章必须像望远镜、显微镜,能够带给学者更多的思考,让学者看得更远、更宽、更深。这也是我们《新闻与传播》杂志的基本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