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审美客体
明确了美学的地位,现在我们可以踏上探索美的本质的征途了。
必须承认,在讨论“美的本质”问题时,我们首先想到了客体的内容与形式。我们知道,康德、黑格尔等也想到了客体的内容和形式。特别是黑格尔,他几乎就是按照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来给艺术史分期的。但是,他们的内容和形式是悬挂在天上的,而笔者的内容和形式则是脚踏在坚实的心理学和发生学的肩上的。不管别人怎样认识美,主观的也好,客观的也好,价值的也好,符号的也好,我们的任务只在于区别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是美的,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是不美的。搞清了这一点,笔者认为就搞清了美的本质。因为,在这世界中,笔者终于有可能把美同其他任何事物区别开来。
诚然,任何事物都有内容,我们也承认内容是这事物的本质规定或感性现象。因此,这一内容,就我们的对象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是,这并不像我们的一些美学家所想象的那样,对美来说将是它的唯一特性。毋庸讳言,我们的美学家过分地强调作为美的事物的内容,以至于他们不愿正视甚至无视作为美的事物的形式。据说,强调形式,必然地导致艺术的形式主义或唯美主义倾向。而不管是形式主义还是唯美主义,其直接后果总是令人担忧的,据说,这样一来,必然地导致“为艺术而艺术”——这岂不抹杀了艺术的功利性吗?再看看他们的艺术的功利性吧。由于他们过分地强调内容,以至于艺术的内容吞噬了形式,以至于艺术的内容凸现为道德(广义的道德)的内容。而对于读者来说,他们只希望通过自己的经验教训接受道德的教育,这就宣告了单纯地强调内容的美学理论和艺术实践的破产。马克思很早就批评了作为时代传声筒的席勒式的艺术家。可是,这种谬误在我们的美学家中并没有得到彻底肃清。原因很简单,尽管我们批判了艺术从属于政治的观点,可是这些观点却以变相的形式残存在一些人的脑子里。上述观点从一个更普遍的公式中透出信息,这个公式就是:艺术反映生活。说穿了,这个公式实际上就是艺术从属于生活。具体的生活总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体现,而社会生活又总是离不开政治的。这是每一个美学家都知道的事实。这就是我们的美学家强调内容的社会基础。与这一社会基础相适应的是人们总是强调艺术的认识功能。他们似乎对科学不太放心,因此要用艺术来补救科学。一切艺术都是帮助科学来认识客观世界的。只是一个使用形象思维,一个使用抽象思维而已。这样的观点必须把内容提到高于一切的地位才是现实的,而我们一旦把艺术变成科学,那么我们的眼睛也就只能看到事物的内容了。
对艺术、对美来说,内容当然重要。但是这种重要的程度并不要求牺牲美的形式。恰恰相反,内容越是重要,就越是需要形式的表现;形式的表现越充分,内容也就越重要、越深刻。因为就美的事物而言,形式本身就蕴含着内容。我这样说,如果有人冠以形式主义或唯美主义的帽子,那就请他继续看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