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低碳社区建设
(一)低碳社区的含义
广义地说,社区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是占有一定地域的人口集中体,由人口、地域、制度、政策和机构五个要素组成。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包含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两个类型。
城市社区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低碳城市的建设不能绕开城市社区。城市活动分为城市生产和城市生活两个部分,城市社区更多地侧重于城市居民的生活。由于二氧化碳排放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人口,而城市社区是承载人口最重要的基本单元,这就使城市低碳社区的建设成为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领域。同时,由于城市生产和城市生活不能截然分开,人们的生活也涉及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服务业等领域的经济活动,因而低碳社区的建设非常综合,牵扯到人们消费领域的方方面面,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因此,低碳城市建设不能离开低碳社区建设。
低碳社区(low-carbon community)就是在低碳发展理念下,社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重大变革。它以低碳和可持续的理念来改变社区居民的行为模式,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在社区内,既要将所有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降到最低,也要通过生态绿化等措施,达到低碳甚至“零”碳排放的目标。低碳社区在满足居住生活需求的同时,通过区内建筑节能设计、道路和照明系统优化、新能源利用、节能环保宣传等实现居民节能环保意识增强,社区新能源(如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地源热泵供暖等)利用充分,社区进入流出路径合理,社区居民生活舒适便捷,从而减小社区碳排放强度和总量的现代化概念社区。
低碳社区是未来城市社区建设的趋势,它不仅兼顾了居住生活等必需性要素,同时也体现了节能减排在社区建设中的应用,它是低碳发展在社区建设上的具体化。
(二)低碳社区建设的要求
低碳社区建设的核心是减“碳”,而减少碳排放,首先在于节约。如果一个家庭节约用能50%,则同样也可以减少50%的碳排放。因此,低碳社区的建设与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区是高度重合的。低碳社区建设有如下要求。
第一,社区节水。
低碳社区建设首先必须节约水资源。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2/3供水不足,其中,110座严重缺水;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在46个重点城市中,45.6%水质较差;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有9个严重缺水,北京、天津、青岛、大连等城市缺水最为严重。
因此,低碳城市建设、低碳社区建设必须以节水为第一要务。从目前的情况看,很少有居民社区用水能够循环起来,现在居民社区属于粗放型的排水系统,最后将所有污水都输送到污水处理厂。建设低碳社区,可以对社区进行管线改造,实现污厕分流技术(即日常污水和厕所污水分流),日常污水可以经过简单处理成中水后再用来冲洗厕所、浇灌绿地;而厕所污水可用以沼气发电等。按照日常用水的用途初步估算,实行污厕分流基本可以节约40%以上的用水量。
第二,社区节能。
社区节能首先是建筑节能。建筑节能是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及扩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其核心是在满足同等需要或达到相同目的的条件下尽可能降低能耗,做到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
社区建筑节能关系到低碳城市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我国建筑能耗逐年大幅度上升。据统计,建筑能耗已达全社会能源消耗量的32%,加上每年房屋建筑材料生产能耗约13%,建筑总能耗已达全社会能源总消耗量的45%。全面的建筑节能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
第三,生态社区建设。
生态社区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社会、经济、自然符合生态系统,并应用生态、社会、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而建设的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居住区。生态社区要体现和谐性、整体性、持续性的特征。
生态社区建设强调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自然,社区融于自然,实现社区环境与区域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按照生态社区建设的要求,居民出行道路通畅、方便简捷,道路宽度适当、安全适用,满足生活、休闲、经营、消防、救护等要求;同时,社区绿色满园,清新怡人,形成“总量适宜、布局合理、植物多样、和谐统一”的绿色生态体系,总体呈现“区在园中、房在林中、路在树中、人在景中”的绿化美化效果。社区园林通过乔、灌、草合理配置,高、中、低错落分布,点、线、面有机结合,在局部地区进行植物造景,用园林植物烘托环境氛围,增加绿地品位和情调,满足居民游憩和身心健康需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的扩张,城市土地比较收益日益高涨,“寸土寸金”,呈现出绿地越来越少的局面。为此,生态社区建设要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日照和交通条件,维持原有的生态系统,减少对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减低资源消耗,充分利用再生资源;采用新型的自然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和生物能等,以及各种节能措施,有效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并利用生态技术实现“三废”无害化、资源化和循环再生利用;控制室内环境的污染物质含量,提高环境的舒适度。此外,还可以有一些创新性的思路,如可以利用楼顶空地种植绿色植被或建成小花园,也可以开发阳台的绿化功能,在阳台外侧按统一标准设计建造连体式花盆,用来种植花木等。
第四,社区绿色出行。
绿色出行就是居民采用对环境影响最小、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有益于健康、兼顾效率的出行方式。绿色出行能降低出行中的能耗和污染,包括:乘坐公共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拼车”、环保驾车;步行、骑自行车;等等。
绿色出行的目的是减少汽车的使用。汽车是增长最快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全世界交通耗能增长速度居各行业之首。汽车数量的迅速增加,导致了交通拥堵、“城市病”蔓延,使汽车原本的快捷、舒适、高效变成低效率。汽车的过度使用,还使城市社区的停车位供应紧张,占用了大量珍贵的土地资源。
汽车过度使用,造成噪声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损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同时,现代社会“三高症”(高血压、高血糖—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成为常见疾病,属于现代社会所派生出来的“富贵病”。究其原因,在于长时间饮食中脂类、醇类过多,又没有合理的运动促进脂类、醇类的代谢,从而导致体内脂类、醇类物质逐渐增多,掺杂在血液中,使毛细血管堵塞。随着时间的推移,脂类、醇类物质与体内游离的矿物质离子结合,就会形成血栓,导致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
为此,低碳社区建设,一是要尽量使用公交系统。据统计,一辆公共汽车约占用3辆小汽车的道路空间,而高峰期的运载能力是小汽车的数十倍。公共汽车既减小了人均乘车排污率,也提高了城市效率。城市地铁的运客量是公交车的7~10倍,耗能和污染更低。二是要在空气质量良好和距离合适的情况下,采取步行、骑自行车等交通方式。
第五,社区垃圾减量化。
低碳社区建设要从根本上解决社区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做到及时清扫保洁,垃圾分类堆放,分类回收,定时清运,使社区垃圾实现资源化处理,利用社区网络开展卫生保洁、垃圾分拣、废品回收,将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产业化作为环境管理、城市管理的新模式。
城市生活垃圾所造成的污染已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环境问题。目前,许多城市已陷入垃圾的包围,由于受资金及技术等因素的制约,绝大部分的生活垃圾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建设低碳城市、低碳社区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实行社区垃圾最大限度地减量化,进而实现资源化和产业化。
实行垃圾减量化的关键是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这涉及每个社区、每个家庭。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一种有序的、有目的的活动,这需要人们自觉地来进行收集、分类,要提高城市社区居民的环境与资源意识,让其自觉地避免产生废弃物,尽可能循环利用各种物资;就政府管理部门而言,要通过立法从工业品生产的源头规范清洁生产,限制过量包装,降低资源消耗,限制城市垃圾的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