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甲骨文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波兰尼的论点:结构与理论

《巨变》一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及第三部分集中讨论造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欧洲大陆法西斯主义兴起、美国推行新政及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等事件产生的主因。在其导论及结语的各章节中,波兰尼试图提出一个问题:何以欧洲大陆经历了1815年到1914年的长期和平昌盛,却突然崩溃,落入世界大战与经济萧条?在本书核心的第二部分,波兰尼便试图回答此问题。他回顾19世纪初期英国工业革命伊始,英国思想家就试图解决早期工业革命带来的动乱,而提出自由市场的理论,其核心论点就是人类社会应服膺于自律性市场。波兰尼解释道,由于英国在当时扮演着“世界工厂”的领导角色,这套信念就成为世界经济的准则。在第二部分的下半段,即从第十一章到第十八章,波兰尼指出自由市场主义所引发出的不可避免的反弹,即全力保护社会以免受市场伤害。这些现象显示自由市场制并不能如其理论的臆测一般运作,此外,当时宰制世界经济的一些国际组织,反倒加深了各国内外的紧张对立。波兰尼追溯当时各种政治运作,均试图借自由市场的规则来重建全球经济,但其直接的影响却是:和平的终结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经济秩序的崩溃则带来了经济大萧条。法西斯主义兴起这个第二次巨变,即是自由市场第一次巨变的后果。

波兰尼的学术观点,源自他在历史学、人类学与理论等方面的广泛阅读。讨论波兰尼主要的资料来源,可参考Margaret Somers的“Karl Polanyi's Intellectual Legacy”, in Kari Polanyi Levitt, ed. , Life and Work of Karl Polanyi(Montreal: Black Rose Press, 1990), pp.152-158。《巨变》一书对从15世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间的重要历史事件都有深入分析,对许多广泛的议题也有独到创见,例如,互惠与再分配在前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古典经济思想的局限性,以及将“自然”商品化的危险性。许多当代社会科学者,像是人类学者、政治学者、社会学者、历史学者、经济学者等,都从波兰尼的论证中得到灵感。今日已有众多专著及论文衍生自《巨变》的观点。

由于本书内容丰富,难以将之扼要摘录,此处仅能简述波兰尼的几个主要思路。首先需要肯定的是他在理论上的原创性。波兰尼不轻易采用当下的政治标签分类,虽然他大致赞成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年)对自由市场的批评,但他决非凯恩斯派信徒。他一生都认同于社会主义,但与各种经济决定论(包括主流的马克思主义)截然不同。波兰尼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文献中讨论最多且最复杂的议题。见Mendell and Levitt, “Karl Polanyi—His Life and Times”; Fred Block and Margaret Somers, “Beyond the Economistic Fallacy: The Holistic Social Science of Karl Polanyi, ”in Theda Skocpol, ed., Vision and Method in Historical Sociolog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pp.47-84; Rhoda H. Haperin, Cultural Economies: Past and Present(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94)。他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定义,也异于一般俗间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