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北伐亲历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东出潼关 会师中原

简又文作者当时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部外交处长兼前敌政治工作团副主任、主任。

陕西预备时期

冯玉祥于一九二七年一月二十六日返抵西安,总司令部即设于“红城”内。“红城”者,旧名“皇城”,为满洲防兵驻地,冯前督陕时改建为督署,又名“新城”。于右任入陕后“新城”更名为“红城”,盖于氏在此时期左倾程度甚深也。冯氏回陕后,复驻节于此,曷胜今昔之感?部署既定,即赶速预备大举北伐,因其时南方国民革命军已克武昌,冯氏与国民政府电报往还,约定同时进兵也。

是时,奉军势力已沿京汉路达许昌、郾城。长江方面,吴佩孚虽垮台,而直鲁军及孙传芳军与南方北伐军激战于苏皖。吴之残部于学忠(犹有兵五万,联合其他灰色军队亦有二三万)经吴放为湖北督办。吴又勾结杨森,放为四川督办,联合鄂北驻军张联陛等共数万人,希图乘虚直扑武汉。陇海路方面,吴佩孚先驻巩县,后移郑州。(余于三月北上过郑,幸有吴部师长孙某竭诚照拂,故得安然通过西行,盖其已暗与武汉方面王法勤等通款矣。)另有张治公部驻洛阳(原属刘镇华“镇嵩军”);豫西则有刘镇华数万人驻防,西至阌乡,与“国民军”潼关最先头部队接近。刘之态度未有明确表示,而冯氏亦不为已甚,对其留有余地,不作骤攻之计。至晋阎方面,亦未明显表示态度。此则中原之军事形势也。

冯氏计划:首先,令全军陆续入陕。其次,则实施援鄂攻豫,会师中原之策略。当时军队之配置,分为五路:(一)中央军由其自行统率,以孙良诚为总指挥,约八万人,集中豫西,沿陇海路向东进展。(二)右路军以孙连仲为总司令,率其本部二万人,续派冯治安、韩德元两师与张耀枢一旅共约四万人,由陕南出荆紫关,向鄂豫边境进发,沿途修理电线,剿办土匪;此右路军之特别任务在于打通陕鄂之交通线,保护武汉接济“国民军”之物资,兼以防御盘踞鄂北、豫西一带之逆军。此路军后来屡建大功,有利于北伐军事不少。(三)左路军以徐永昌任总司令,率其全部(原“国民军”三军),由陕西过河,假道山西,直趋石家庄。(四)南路军,以新由晋脱险归来之岳维峻为总司令,率原有之“国民军”二军各部五万人,如杨虎臣(城)、李虎臣、邓宝珊等,集中于汉中,东向入豫西。(五)北路军以宋哲元为总司令,集中后防各部队于宁夏,东联绥远南部待命出发,东趋察哈尔、热河。以上五路大军合共三十余万人(连吴新田部在内)。因左路军徐部须假道山西,行军困难,而南路陕军又眷恋家乡,均未能依时行动。所能直接作战,指挥如意者,唯冯之本部中央军与右路军而已。

时在一九二七年四月,河南军事形势,略有变化。(上月中,余抵西安报到,以后战事,多为目击或身历者。)直系旧部靳云鹗既叛吴而与国民政府秘密联络,但又不正式加入革命阵线,屯兵于郾城一带。(余北上时路过其地,因代表国民政府与其参谋长密商合作北伐事,靳仍含糊不作露骨表示,但不阻扰余之北行,且派火车送余北上郑州。)及奉军南下节节进攻,以靳军阻路,先图解决之。靳不得不起而单独抗战。武汉革命军未能赴援,遂大败于郑州之南。靳由是一蹶不振,退守原地,此其态度暧昧、不肯切实联络革命军之结果也。会奉方探悉“国民军”与南军联合北伐,行将东出,深惧后防受威胁,不敢以孤军南下深入,转分派三族,由万福麟统率,沿陇海路西进,协同张治公扼守洛阳、新安,以御“国民军”。在形势紧张之下,吴佩孚迫得离郑南行,经南阳而至鄂边,倚于学忠为护符。在豫西刘镇华方面,因冯选派员前往联络,亦允就国民军联军东路军总司令职,一致讨奉,然仍无明确之表示(至少亦未易帜。余过陕州陕州即今陕县。时,向其明白表露身份使命,刘极表欢迎,坚留余在其军任政治部长,并向国民政府致电请命。余以原有重要使命必须到冯军总部,故力辞。然所可慰者,刘果加入革命战线矣。刘之部将出身土匪之姜明玉,早已单独秘密向武汉输诚,原拟对刘倒戈,我政府给以某军名义,将印信交余带去。余离陕州,过灵宝,乃面交之。)至于山西方面,则阎亦经冯氏派员联络,得其允于“国民军”出动后,至相当时期,出兵石家庄,以断奉军归路。有此协定,故前奉命假道之徐永昌左路军遂得通过东出,且改隶晋军,受阎指挥,殆为军事便利计也。

会师中原

斯时,国民政府电令冯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冯派刘骥驻汉为全权代表。双方电商结果,决联合北伐,分路出兵。汉方于四月十九日誓师,翌日出发,以唐生智全部及张发奎全部沿京汉路北上,而冯氏则以所部之中央军沿陇海路东出,夹击入豫之奉军,共谋会师于郑州及开封。

军事计划既定,种种布置亦经就绪,两年来含辛茹苦,艰难奋斗始得复兴之国民军,如今回头来打倒奉军之大机会临头了。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冯氏在西安“红城”集合军民数万人,宣誓就第二集团军总司令职,其誓词申明革命出师之大宗旨,有云:

以为大多数被压迫民众谋最大幸福之决心,联合革命民众,将全力贡献于党,拥护党之主义及政策,与国际帝国主义及国内一切反革命势力作最后决斗,完成国民革命,生死赴之。

宣誓毕,冯复高站台上,对军民全体作长篇的演讲,申明革命的旨趣,至最慷慨激烈之时,高举双手向众大声疾呼:“如果我冯玉祥不是为救国救民,而只是为自己争权利、抢地盘,你们哪一位弟兄都可以开枪打死我。”当下全场数万雄师肃静无声,一种庄严、悲壮、忠义浩然的气象,似乎充塞天地。余当时也站在台下,亲听此言,亲睹此状,心里大受感动,不禁掉下泪来。冯氏言行之感动我个人,以此一次为最深刻,而据个人所知、所闻、所见,其公开表现自己的至善,亦以此一次为最显著。演讲毕,复有一饶有意义的民众联合仪式,以农、工、商、学及妇女各界代表各一人,在台上联手围成一大圆圈,表示联合,共向冯氏致敬致辞,同时,台下则军乐大作。仪式既毕,冯氏率党、政、军及民众团体领袖,举行大规模的阅兵。所到之处,由冯氏领众高声慰问:“同志们,辛苦了!”军士则同声答:“为革命服务。”

总司令部之组织如下:总参谋长石敬亭,副参谋长曹浩森;建设部长兼法制委员长刘治洲,代理政治部长刘伯坚、副部长郭春涛,秘书处长何其巩,军务处长徐廷瑗;军需处长魏宗晋,参谋处长吴锡祺,交通处长王以智,军械处长舒双全,外交处长简又文,军法处长张吉墉,军政处长虞典书,军医处长杨懋,副官处长许骧云,前敌政治工作团主任邓飞黄,副主任简又文兼。

向东出发之军队,以孙良诚为前敌总指挥,方振武、马鸿逵二人为副指挥。全部布置事宜既备,冯氏五月五日下总动员令,并于是日亲自赴潼关指挥全军。是时南方革命军已开始集中于郾城一带矣。大军出发时,每人背负干粮一小袋,仅备三日之用。时当盛暑,急行军半日,全袋馒头已为汗水浸透,次日发霉发臭,官兵们不能不勉强泡水下咽。因无火车行驶,后方运输粮食不继,干粮既尽则挨饿续行,仍要克期进兵,真苦不堪言了。

先是,刘镇华余部数万人分驻陕州、灵宝一带,虽接受冯氏任命,允一致参加革命,唯以奉军自东压迫,身当其冲而不知冯果否出兵,故左顾右虑,未敢有明显表示。及冯下令出动,对刘部积极“推进”(命令原语)。孙、方两部即迅速东发,刘始仓皇悬挂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节节东退。孙部遂于五月六日克灵宝,七日下陕州,沿途毫无阻碍,分路向东进展。卢氏、洛宁、渑池等县相继占领。刘部被迫往南退避嵩山。张治公部则顽强抵抗,退守铁门、新安一带,构筑坚固阵地。

二十一日,大军达渑池之东,随即大举进攻,包围新安。激战之后于翌日克之,缴械者六千余人,得枪炮军需不少。而俘获品之最有价值者则有铁路机车一,车辆百余。盖大军初抵灵宝、陕州,机车尽为刘镇华夺去,以故行军运输,全靠步行,极感不便。有时粮运不继而购买无地,士兵须挨饿进行。及在新安得此车辆,即以此机车往返运送子弹、粮食,有助于军进行不少。闻新安守将于危急之时乘车东去,乃为铁路工人所诒,谓敌人已拔去铁路轨道,奉将乃退还新安,而机车遂得落国民军手云。此则联合工人民众革命之好果也。

二十三日,方振武部复进攻至磁涧,奉军万福麟率三旅之众,合张治公残部兵计不下四万人设三道阵地,以剧烈炮火抗御;孙、方军各部并石友三师加以郑大章骑兵师,连日猛烈进攻,至二十六日,敌始不支,退走洛阳。万福麟乘车东逃,张治公则南窜入山。是役俘获四千余人,枪炮数千,机车数辆、车辆数十,所获奉军遗下之炮弹尤多。

洛阳既下,冯氏令孙部沿铁路东进,方部向东南由登封、禹州趋许昌,以援助南方北伐军,而以马鸿逵警备洛阳,骑兵集团则由巩县、荥阳、汜水活动,以断敌人后方交通。二十七日,占领孟津;二十八日,过偃师;二十九日,敌援兵至,在黑石关凭险抗拒,以图拆运孝义兵工厂机件及施以破坏。迨大军赶至,激战终日,敌不支,乃向孝义逃窜。其破坏兵工厂之计未及施行,追军随至。三十日,克孝义。同日,骑兵集团已进至巩县以东,向汜水、郑州方面进击。第一路军已由登封小道抄至密县夹击敌军。奉军在三面受敌之下,情势危急,乃仓皇向东、北两路溃退;骑兵乘机截击,夺获枪炮甚多。奉军过黄河后,又为当地“红枪会”众缴械不少。五月三十日下午,国民军占领郑州。翌日,南军唐生智部亦继至。

国民军骑兵师郑大章继续追击至黄河南岸,又分由张华堂骑兵旅东追至开封,于三十一日晚上至开封郊外,而奉军全部败将残兵,遂狼狈弃城东退(见“世”日报捷电)。翌晨——六月一日,南军右翼张发奎部赶至,占领全城,全城已无奉军踪迹矣(见“东”日报捷电)。其最先入城者查系国民军三军孙岳旧部梁寿恺师也。历年首鼠两端,先降吴后降奉之国民军第二军旧将田维勤在郑州被捕,即解往洛阳正法。至是全豫遂告肃清,而一南一北之国民革命军会师中原之计划完全成功。

胜利元素

河南之役,实为革命史中最光荣而最沉痛的一章,足与其前攻鄂、赣诸役之战功血迹先后相辉映。原来奉军是役之作战方略,系以全力直扑南军,拟在最短期间沿京汉线驱之出武胜关以南,然后回陇海路攻西北军。故张学良只遣万福麟率其卫队三旅扼守洛阳,以阻西北军之东出,而尽挥三、四方面军团精锐之师六七万人迎击南军。但因其看不起“南方之强”,又料不到东出之西北军如是之多及如是之速,以致一败涂地。攻豫之役之胜利,元素有二:一为精神的胜利;二为战略的胜利。

曷为精神的胜利?国民军之作战精神,已见上文,毋庸赘述。至于南方国民革命军饱受政治训练,人人肯为主义牺牲,简直不知有生死。每遇大敌当前,无论敌人炮火如何猛烈,充当下级干部之黄埔健儿,及指导政治工作之党代表,以至上中级军官,振臂一呼,口号齐喊(广东兵将更以“××妈”三字经为最有效的作战口号),即率队奋勇向前冲锋,前仆后继,有进无退,以故无坚不克。其中,以张发奎所率之第四军、十一军号称“铁军”者,尤为锐不可当。敌人甚至一闻其名,而胆战心惊。南军是次战术,一与敌人接触,放弹不到三四粒,即行冲锋,血肉相搏。这是北方军人所不常用的战术,以不肯轻于冒险牺牲也。小商河之战,牺牲尤大。我革命军人喑呜叱咤,一往无前,整排整排的战士,血肉横飞,倒在河里,后队几至踏尸而过。奉军气馁,不得不败退。此种悲壮沉痛的战术,足为革命史上之无上光荣焉。

是役也,南军与奉军相比,人不及其众,械不及其精,弹不及其多,粮不及其足,而奉军更有重炮多种,炮弹堆积如山。又有骑兵及坦克战车等,均南军所无者。唯南军作战之妙术,唯靠冲锋;作战之工具唯凭主义,卒以制胜。尤可笑者,奉军虽有重炮掩护前线之步兵,然而后来简直不敢放一炮。何则?因炮声一响,南军大喊几声“三字经”即有数百人向着炮烟起处,拼命越过炮火线,蜂拥前进,夺其大炮。奉军上了几回大当,于是连炮也不敢再放了。至于奉军如张学良、韩麟春的第三、四方面军团,是奉军之精锐,甚有军事训练。然素乏精神训练;士兵不知主义,不知为什么而战。战时军士所倚靠者,唯在器械。及一遇不怕枪械大炮,并不知生死的革命军人,自然不是敌手。每遇南军一冲到前面,唯有喊“弟兄莫打”,即便双手缴械,或跪下投降,否则弃械逃散。奉军散兵及部分撤退之兵,多为河南各寨村民缴械,以故河南民众势力极强,为日后“红枪会”众滋事张本。而且军心不振,兵无斗志。更有甚焉者:前敌的奉军在火线拼命打仗,而其将领辈在后方日夜也拼命打麻将,打茶围,狂赌狂嫖。如此之军队,与万众一心,甘为主义牺牲之革命军作战,而仍能取胜者,真是千古怪事了。

综上观之,则谓攻豫之胜利为精神之胜利,岂不宜乎?然而此役在京汉线大战两星期,南军牺牲之人数,连伤亡共达一万四千(见汪兆铭“报告”),政治工作人员及党代表等阵亡者亦四五十名。伤亡之数,占全军四分之一。牺牲之巨,比例尤甚于攻鄂、攻赣两役。革命史最光荣的一章,是用我们武装同志的宝血写出的(政治工作人员一体武装,故云)。我们后死者,其勿忘诸!(著者按:以上南军战绩系余到郑州后,向南军同乡战友调查、采访所得。)

是役胜利之第二元素,即是战略之成功。国民军兼程东出,夹击敌军,致使其首尾不能兼顾,卒至仓皇北遁。如其退兵稍迟,则前后受敌,在包围圈内必至全军尽没。当时南军虽屡挫奉军于京汉线,然而精锐损失过重,补充全无,饷械子弹及一应军用品俱乏。南军由武汉北伐,真是倾国之兵,孤注一掷,策略极为冒险,亦极为勇敢,非战略有万分把握,不轻易出此。(关于此冒险战略闻系鲍罗廷献出,预计一个月内可以赶回解敌军到汉之危。)奉军则后方补充及接济尚源源而来。苟南军再独力战斗,则汉之为汉,尚未可知也。而且当时湖北后方,夏斗寅变于肘腋,杨森东下之师及于沙市,武汉危急万分。北方战事苟再延长,结果实不堪设想。幸而国民军依时赶到,遂奏肤功。而且国民军由陕南经荆紫关而入豫之孙连仲所部数万人,此时正含辛茹苦,挺进于崎岖山间路,在后方牵制于学忠之逆军及鄂北之灰色军队,使其不至乘虚而拊南军之背,及与一切反革命的吴佩孚残部相联合,因此南军得免后顾之忧。计此一路孙连仲军,阵亡二千余人。而由潼关东出之师亦伤亡数百人。今日我们追述河南战绩,当不能忽略国民军的功劳。

至于战略上之胜利,则是南北国民革命军全部的胜利。张发奎率其军队由广东极南之琼崖北上,经广东、下湖南、取湖北、克江西,一直打到河南而入开封,转战数千里路,没有打过败仗。同时,孙良诚、方振武等亦率西北军,或由南口、或由甘肃、经察哈尔、过绥远、进甘肃、定陕西、出潼关,一直打到河南而克郑州,亦转战数千里路,也没有打过败仗。两军皆号称“铁军”。一南一北,丰功伟绩,遥遥相对,无独有偶。卒之,南北二铁军,夹击顽敌,会师中原,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奉军部分将领绰号“胡子”,本马贼出身),猗欤盛哉!此岂非革命史中足耀千秋之佳话乎?

尚有一趣事。张学良北遁时,留下一封亲笔函与南军,略云:此次因“政见不同”,以至南北交兵,但因训练无方,威令不行,以致不敌,“见笑见笑”。但有三件事请南军注意:一、巩县兵工厂及黄河铁桥,本来退兵时可以破坏,但不毁之,以“为国家保全一点元气,请为见谅”;(著者按:奉军于国民军东进逼近时,原欲炸毁兵工厂,不过急于东退不及施行。至黄河铁桥则确已被破坏一部分,不能通车。未几,余被任为前敌政治部主任,躬率工作人员北上,至铁桥上停车不能前进。犹记是夜为农历七月初六日——乞巧之夕。)次则请好为照料奉军俘虏(但奉军则惨杀革命军俘虏);三则河南人民,久受兵灾,困苦之极,其本人(张)已捐五万元赈济之,望南军尽力抚恤云云。(其实分文未尝捐出。)这一封信,恰好视为攻豫之悲壮沉痛的战史之小小点缀,故并及之。

郑州之会

郑州将下未下时,南军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绕道至汉阳,由余招待及陪伴,同至豫西陕州谒冯氏,共商今后革命进行计划。事后邓对于我们在国民军的全体政治工作人员之刻苦耐劳,努力工作,嘉许备至,多方鼓励。郑州下后,邓与冯氏同至郑州与南方各位同志多人相会。冯氏乘车兼程东行,于十日抵郑。时,武汉方面之党、政、军领袖谭延闿、汪兆铭(四月初由俄回国)、孙科、徐谦、顾孟余、唐生智等,已于三日前抵郑。冯专车一列到达时,群赴车站欢迎。冯衣灰色土布军服军帽,背土制雨伞及馒头袋,一如全军士装束,满脸胡须,从一辆篷车下来,行至各位面前,众始惊讶,拱手相见(于右任亦随来)。由翌晨起至十二日,大众开联席会议,议决军、政、党务要案多件,皆与以后革命大计有关者,大致如下:(一)军事方面,河南全省及陕甘两省并归第二集团军防地;豫东、豫北之余敌由其肃清,而唐、张各部即回武汉,盖是时夏斗寅部变起肘腋,杨森东侵之师亦迫近汉口,不得不迅速回师。(二)军制方面,第二集团军改编为八个方面军,各总指挥如下:第一,孙良诚,第二,靳云鹗(以其此次协助北伐有功),第三,方振武,第四,宋哲元,第五,岳维峻,第六,于右任(统率驻陕各部,后以于不就,改委石敬亭),第七,刘郁芬(统驻甘各部),第八,刘镇华。另有河南旧军如梁寿恺等部,亦拨归冯统辖改编。全军在冯总司令麾下,嫡系二十余万人连新编各部不下四五十万。此为冯氏毕生统兵最多时期。(三)政治方面,以冯兼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刘郁芬兼任甘肃省政府主席,于右任兼任陕西省政府主席(于不就,亦由石敬亭兼代)。(四)党务方面,设开封政治分会,以督导豫、陕、甘三省党务政治,并以冯氏兼任主席。

徐州之会

方郑州之会犹未散时,南方诸公忽接共党首领陈独秀自南方拍来紧急密电,报告冯氏已归顺南京方面,促他们急返。会议甫毕,诸人即行返汉,而留顾、徐二人在汴助理党政。(二人旋亦南归,但以后徐仍常来往。)是时,蒋总司令自克闽、赣、浙、皖、苏后,以不满于鲍罗廷与共党及左派之在武汉把持中央,与武汉方面同志分流。四月中旬,召集中央执监委胡汉民、吴敬恒、张人杰等,在南京组织中央党部及国民政府。然而汉口与南京双方在党政方而虽分化为两局面,而彼此对于北伐之举却能顾全大局,一致行动。方唐、冯两军沿京汉、陇海两线攻奉之际,蒋总司令亦提师沿津浦线进攻孙传芳余部,直至徐州。十七日,蒋氏电约冯氏往徐商洽军、政、党务。

时,汉方诸委员已南下,冯氏即乘车东往,自己所坐的是铁篷车,随员何其巩、熊斌等数人则坐头等花车。十九日抵徐,与蒋、胡(汉民)、吴(敬恒)、李(煜瀛)、李(烈钧)、张(静江)、钮(永建)、蔡(元培)、黄(郛)各要员暨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三总指挥等相晤据查,黄绍竑未在,应为何应钦。。冯氏驻京代表李鸣钟亦随到。冯氏此次徐州之行,极端秘密及慎重,我们在总司令部各人员鲜有知之者。事前,他令铁路局备车往西去,及车头机器发动,忽下令东趋。铁路人员甚以为苦,卒费了许多时间始克遵令东行。讵料列车开动不久,即遇炸弹爆发。冯氏幸免丧生,亦云险矣。乃即下令严行查办,终不能破获谁是主谋也。

上次郑州之会,冯氏为主而汉方诸委员为宾,至是次会议,则冯氏反而为宾。至徐时备受主方同志极热烈之欢迎。从前,他曾屡与国民党人物接触及相交,但只是个人的交情。在这两次的会议,他初次与全党的领导集团作官式的相叙,并与党的最高的机构作正式的接洽。一切所历所见的实际情况,对他一向的生活经验大为不同,所受的印象并不完全如他理想所期望的。是时,强敌甫败退而宁汉双方意见愈深。据李宗仁言:冯氏到徐州之夕,宁方先与其谈论对付武汉问题,要其一致行动,进攻武汉。冯氏即婉却之,一力主张调解。翌日开会,遂不提出此问题,而只谈共同北伐事云。试想:冯氏以新进之党员,对于双方分流之背景,毫不了了,而且与汉方同志在郑州会后无几时,政治军事之新地位由此而来,无异互订联合共进的新盟约。此时,墨沈未干,言犹在耳,何能忽尔反唇相稽,反戈相向耶?顾冯氏拥有雄师(嫡系军队共二十四五万人,全部四五十万人,为宁汉双方所不及),介于两者之间,双方均欲拉拢为助,借以自重。他最初的感觉即是“左右做人难”,更不欲介入兄弟阋墙之争,故一到徐州即有上言之表示。乃舍此不谈而言他;以抵徐未久复饫闻宁方诸同志对于鲍罗廷及共产党之厌恶,与汉方如出一辙。于是在联席会议中一致决定清党去鲍及贯彻北伐两大计。而冯氏个人及西北各省之军事政治之新局面仍照郑州会议所决定,一无改变也。会议散后,各人亦感结果满意。蒋、冯两公会衔发出联合北伐通电,冯氏并单独去电汉方请去鲍罗廷。电文有云:“所有以前发现共党对本党及国民革命破坏之阴谋与实据,先应设法矫正。至于鲍罗廷顾问鼓动政潮,已失助国民革命之本意,应送其回国。而国民党及国民政府必须统一,万不可分离,以为国民革命之障碍。”发电后,冯氏遄返豫省,进行第二步军政工作,积极准备第二次北伐。

军政变化

一九二七年下半年,全局军事政治又起大变化。因宁汉争执愈烈,双方调兵在长江上游备战,徐州防务为之松弛。奉方以“安国军”名义乘势反攻,由旧直系之孙传芳统大军南下。七月二十四日,复占徐州。蒋总司令再行北上督师,约同冯军会攻。唯第一集团军兵力仍苦不足。冯氏以前方兵力亦有限,豫省驻军受灰色军队之牵制(如靳云鹗,详后),陕甘后方又以运输困难调集迟缓。八月初,先令鹿钟麟任东路总司令,竭力进攻。所统之国民军旧二军及新编之师,与奉军及张敬尧等作战,均不得力。方期所派入鲁图攻济宁之郑大章部骑兵及另派往截断徐州、兖州间铁路之一部,特奏切断敌军后路之效,而津浦线第一集团军已退,奉军又大举进援,冯军不得不退回豫境,坚守陇海路线。

在宁方,则党中要人亦深知非与武汉复合不可。甚至有决定性之动力则以李宗仁、白崇禧等一致主张蒋氏下野,以促进统一之局面而挽救全党于危亡。面遇党国之危机,蒋氏果当机立断,于八月十二日飘然辞职,去宁赴日。于是,时局急转直下。九月间,汉宁两方领袖,大会于南京,党部与政府复合为一,大局乃有转机矣。

秋间,长江以北之战事仍不停顿。孙传芳与张宗昌于八月中由徐州长驱直下,直至江南,由何应钦、李宗仁、白崇禧三位总指挥(并无总司令)率师大败之于南京附近之龙潭。张宗昌之鲁军亦沿陇海路西进攻豫东,冯氏不得不尽力应付。然冯军此时心腹之患却在后方之靳云鹗。靳本隶吴佩孚麾下(为曾任北京内阁总理靳云鹏之弟),向驻豫中,在郾城设总司令部。吴倒后,无路可走,乃托庇于国民革命军。

因其于讨奉之役,不无微劳,国民政府乃委为第二集团军之第二方面总指挥、河南省政府委员,后又兼民政厅长等职。冯待之亦不薄,先后曾拨付现洋五十四万元,从军衣、子弹、粮食无数,比待自己军队为优。唯靳则原是军阀官僚,唯升官发财、占据地盘是务,屡曾要求政府升其为第五集团军总司令。时在武汉之政府不得已乃改调为中央直辖之第八方面军。靳仍不满,始终欲占河南地盘。乃密与孙(传芳)、张(作霖)结三角同盟。其条件则孙攫苏、浙,张(宗昌)占山东,出兵攻击,而以靳为内应;约定共灭西北军后,则以豫归靳。故靳屡抗命,不肯攻徐。上次会攻徐州之役受其牵制,(时,鹿已进至九里山,距徐州仅十里,而靳在后方不肯前进,且现叛变迹象,)以致功败垂成。靳复假开拔之名,向武汉骗款三十万元,且运动“红枪会”众响应。又私在总部刻“安国军”关防,定期举事攻击冯军。唐生智亦与之有秘密联络,为其后值,假刀杀人,殊可痛恨。冯见逆迹已彰,且为北伐之后患,乃以最敏捷之手段,于三日内调马步兵十余万,四面包围。九月七日,开始总攻击,靳所据之十一县防地,数日间全行克复,并解散其全军。其本人幸得逃去。靳前谎报军额十二万以骗饷械,而实不过二三万人。是役,除残部一二千人逃窜皖北,及秦德纯一部始终不变外,余悉解决(秦氏此后正式编入第二集团军,任军长)。靳逆既平,内患尽去(陕西田玉洁部后亦叛变,为留陕冯军削平)。

豫东大捷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我回冯军销假,曾由南京中央党部第二次任命为政治工作委员。回豫后,得饫闻秋冬间冯军与奉鲁军在豫东大战的史迹。今补述如次。

内患既平,冯氏遂得以全力东御张宗昌攻豫之师。当时,战事形势至为严重。冯先与阎锡山协商,由晋军攻直隶,而由冯军攻苏北、山东。九月杪,晋军先发动与奉军作战于新乐、保定间。冯军则分三路——第一路鹿钟麟率五万人由马牧集、砀山攻徐州;第二路刘镇华、郑金声率五万余人由考城攻济宁;第三路孙连仲率四万余人由大名攻德县德县,今山东省德州市。。韩复榘、石友三、孙良诚、郑大章(骑兵)等军九万余人集中开封、郑州一带为总预备队。十月九日,全军同时发动攻势。第一路军与徐源泉等十万众(前线五万余人)激战于马牧集之际,二路军以调集迟缓,未开战,而且刘部匪军姜明玉等忽相继叛变,执副总指挥郑金声降奉,随与刘志陆(粤人,陆荣廷旧部)断一路军后路。鹿以前线兵力不敷,后方复受威胁,于激战五昼夜后,急由归德归德,今河南省商丘市。撤退。退师才毕,铁路即被切断了。所以冯有“这一下,我便打了双料的败仗”之言(《我的生活》第二一二页)。

十一月六日,郑金声在济南为张宗昌所杀。郑,山东历城人,性侠义忠烈,早年从戎。辛亥年与冯氏同任管带,驻海阳,相与密谋革命,共预滦州起义之役;事败,冯氏幸免罪,郑有助力焉。其后驻绥远。一九二四年“首都革命”之役,郑率其混成旅附义,遂加入“国民军”一军,历任师长、军长。一九二六年天津、南口诸役,战功甚著。至是遇害,冯与全军痛悼之。至一九三二年九月初郑之嗣子继成住济南车站刺杀张宗昌,为公为私的不共戴天之仇乃得复了。

是时,奉方以全力分三面进攻:(一)南面孙传芳在津浦路与第一集团军何应钦部相持于明光以北。(二)奉军与第三集团军阎锡山部相持于五台、娘子关一带。(三)直鲁军则分三路猛攻河南;褚玉璞、徐源泉、姜明玉等八万人任中路,沿陇海路西进;刘志陆、潘鸿钧等四万余人任左路,进攻太康、陈留等处。别以孙殿英等三万余人由大名进豫北。奉军主力在黄河之南者不下十五六万。幸而奉军不协同进攻而集中于豫西北,否则战局不堪设想了。冯氏之应付军略:先令孙连仲、韩复榘两军赶急冲击豫西北彰德彰德,今河南省安阳市。方面的奉军张学良。奉军受了重大的打击,后退百余里;韩随即赶到豫东,与石友三等加入前线,而孙连仲则留防豫北。布置既妥,冯乃倾全力击破南岸之直鲁军以保卫豫省。因敌军经马牧集之战后,占据归德,沿陇海路猛进,于是施“诱敌深入”之计,电令前线各部节节退后,伏兵铁路两旁成长袋形。其时勇将前敌总指挥孙良诚不明战略,拼死进攻,不肯后退。冯严令催迫,至不惜以军法从事威胁之,始得完成计划。据记录,直鲁军之优越武器为钢甲车及迫击炮。其精锐皆在铁路两旁;破敌妙计,端在诱其深入,在铁路正面以沉着雄师与其作持久战;然后急出精兵突击其两翼背后,但得破其一翼即可败其全军矣。直鲁军果然中计,沿铁路中路挺进,由兰封逼近开封。自十月二十三日起,铁路正面战事发生。二十六日,黄河南岸至杞县,全面剧战,昼夜不停,双方肉搏冲杀。孙良诚、马鸿逵等部日夜迎战,疲惫不堪。俟敌军主力已深入重地,孙即急令右翼埋伏的精兵分六路由杞县出击。二十七日,总预备队韩复榘三师由开封开至前线杞县。二十八、二十九两日,配合右翼石友三等军并力冲杀出来,纷向敌军后方抄击,大破其铁路迤南的阵线。三十日,直鲁军全线大败东溃。孙、韩、石等亦全面猛追。十一月二日,左翼孙良诚部吉鸿昌师占领兰封。而铁路正面之敌首尾不相应,亦败溃,鹿钟麟部与郑大章骑兵再进,包围敌军。吉、石、韩各军亦各向东追杀残敌,分占沿铁路各城邑。围攻刘镇华军于考城之敌亦退。五日,韩军庞炳勋师(国民军旧三军)复克归德,俘获甚多。次日,石、郑两军更追过马牧集、砀山。鹿钟麟乃进驻归德。是役军略成功,获全胜。总计俘奉军三万余人,获枪二万余支,大炮四十余尊;另钢甲车六列,实为冯军前所未有之大捷也。

时,前方将领,均欲乘胜直取徐州;唯冯氏取稳健步骤,以津浦路方面,第一集团军何应钦正谋攻蚌埠,在军事形势上与己军未能衔接,且奉鲁军力量强大,未可轻视;孤军深入,策非万全,故即下令退师,各部遵令。其间,独有韩复榘一将,恃勇倔强,抗命前进,欲乘胜夺取徐州。冯氏无法制止,但不放心,即令刘汝明随进备援。刘仍未忘曩年韩之投晋事,初不愿行,经冯氏勉以大义,始率部东趋。韩复榘逼近徐州,果被重兵包围,不得脱。幸刘部赶至,复大败敌军,韩方得解围退却。(见《我的生活》第七一六—七一七页)。以后全军暂屯归德一带,紧守前线,以待南方革命军在蚌埠之发展焉。由此可见冯氏用兵之稳健。

第二次大捷

凡战事发展,每有出人意表者。是役全胜后,冯军作战略的撤退,却于无意中成为第二次“诱敌深入”之妙计。盖在前线各军转进新阵地间,直鲁军已另行编配,卷土重来,由济南开十八列车运强大援军,再赴陇海线。缘其统帅部见冯军忽而撤退,误以为其内部有变,后方不稳,故乘机大举反攻也。其阵容仍分三路:右路以刘志陆指挥潘鸿钧、姜明玉等五万余入由考城直指开封;中路以前敌总指挥褚玉璞及徐源泉统五万人由陇海路西进;左路以张敬尧指挥二三万人向太康、杞县前进。冯军各部分路迎击。十一月十九日,直鲁军右路先击败刘镇华军,占考城,西侵之势甚凶猛。唯其左路张敬尧各部力薄势弱,屡败不敢进。中路褚、徐等鉴于前役深入中计大败,此次不敢冒险轻进。唯其右路刘、潘等未尝受创,乘胜突进。是时,全部国民革命军已居有利形势;在南面何应钦大部已攻蚌埠,与冯军渐能呼应,此一利也。在陇海线各路敌军,因内部复杂,各将领互相欺瞒,侈言进军,不肯互报确实军情,故无联络共进之效,此二利也。冯氏于是急定应敌军略,取“各个击破”之计,立调韩复榘、石友三两部任中路;鹿钟麟任右路,孙良诚、马鸿逵任左路,与刘镇华部会合。二十四日,左路开始攻击,先解决考城全部敌军,击毙其军长潘鸿钧,俘二万人,枪万余支,后奉命乘胜急进。在这一役中,吉鸿昌初露头角,自后以骁勇善战名。

吉鸿昌那时正当师长,因前在河北新乡、彰德一带,我任“前敌政治部”主任时,遇“红枪会”之役,与他同患难,成至交,深识其人。于此不能不附笔细述。他是冯军中一员“怪将”,不特二十六史中所看不到,就是历朝的稗史、野史、小说也见不到同样的战将。他头大眼细,眉粗鼻尖,长的满脸浓黑的胡须一如剧场上张飞、王彦章的脸谱。身高六呎以上,体重二百余磅。他打仗习惯,一到开战,便赤条条的裸体上阵,胸前现出一大堆茸茸长毛,几乎掩盖了他便便大腹。全身肌肉横生,条条突出如虬龙盘旋于胸前两臂间。这还不算奇怪;尤甚者,不知道他从哪里物色得两名特别高长的大汉,各高逾七尺。也赤膊紧随他左右上阵作战。一执大刀(关刀),一挥大旗。开战时,他本人左手握短枪,右手持大刀。每冲锋陷阵,三人同进,呜咽叱咤,真是神威凛凛,有如三个怪物煞星下凡督战,不徒敌军望见胆寒披靡,就连本军官兵也为之胆壮力生,倍增勇气。以智勇兼备,深得军心,所以无往而不胜。前在西安时,他因事被撤职,罚在总司令部内任苦役,未几冯氏见他刻苦悔改,立志自新,乃再委他任师长。在这大战中,他所以特别努力奋战,大显身手,连立殊功,遂得升级(著者按:吉鸿昌与张自忠、冯治安、赵登禹、郑大章为冯军后起的五虎将,足媲美中期的孙良诚、孙连仲、刘汝明、韩复榘、石友三五虎将。前期的五虎上将是张之江、李鸣钟、鹿钟麟、刘郁芬、宋哲元。其他骁勇善战、功绩卓著的将领尚多,不可胜数,以上是其表表者)。

十二月二日,全军围姜明玉于曹县,连下数邑。围城至一九二八年一月三十日,以坑道爆炸曹县城墙,乃克之。叛贼姜明玉被生擒后自戕。鲁西肃清,左路军事乃结束。中路韩、石两军配合左路前进,于十一月下旬连败徐源泉、褚玉璞等军。右路鹿钟麟等亦由杞县进军,连占睢县、归德、夏邑。十一月下旬,不及三日,三路连捷,击破直鲁军十余万人,残部东溃,无能再举矣。于是豫东又告肃清。

尚有足资谈柄者。鲁军张宗昌顾有白俄兵五六百乘车作战,全军尽没。白俄均饱受军事训练,不畏枪炮,强悍勇敢,甘愿战死,唯最畏冯军之“大刀队”。每念及白刃相加,血肉横飞,身首异处,甚或头半断而不能脱离,即不寒而栗。此次作战,常遇“大刀队”袭击,每每战斗力丧,故大败云。冯氏派人以理晓谕,皆愿投降,随军服务。又:全胜后,韩复榘一军俘获新式犀利武器手提机关枪三千余挺,冯氏尽以配给卫队旅。韩颇悻悻有怨言,终亦无奈总司令何也。

再克徐州

当豫东大战时,北方奉军以阎锡山坚拒加入其阵线,遂于十月三日对晋宣战,猛攻山西,全省岌岌可危;而在南方则孙传芳、张宗昌大军,尚与何应钦军酣战于徐州之南,冯氏决定乘胜直攻徐州,如是乃可杀奉军之势以救山西,并以威胁南面津浦线孙、张之师,迫其撤退。韩复榘、郑大章等奉令东进,于十二月三日至徐州城下,占车站,开始攻城。一时,张宗昌、孙传芳、褚玉璞均被困城内,急调后方部队来援。冯军石友三、鹿钟麟等部进兵较难,于七日始至徐会齐,而各军苦战经旬,疲惫已甚,难当数倍之敌;且有溃兵、土匪扰乱后方。冯氏急令前线各军暂且后撤,专俟南方革命军北上,再行夹攻徐州;并调刘汝明师肃清后方,维持交通。旋接何应钦电,南军进展顺利,约于十四日会攻徐州。冯氏于是复令各军分路东趋;韩由正面,石由北面,鹿由西南面进攻,包围徐州,共击破敌军三万余人,但直鲁军先于十三日反攻津浦线;冯军复败之,再由陇海线蹑其后。敌不能支,卒于十五日放弃徐州,分路北遁。十六日,徐州克复,第一、二集团军会师。

豫东之战,冯军伤亡甚多,每日运回伤兵至开封者,数以千计。一时,医院无地方安置,无医生看护诊理,更无药物医治,为状甚惨。尤可哀者,死亡过多,无棺殓葬,临时只有用布裹尸,埋之黄土,称为“革命棺”,尚比不上古之“马革裹尸”也。这亦可留为革命史中之壮烈的不朽佳话。

豫东既平,冯氏于是倾全力肃清豫北,先是,方冯军集中精锐作战于马牧集、兰封及徐州等地时,豫北防军力薄,直鲁军孙殿英等数万人,遂得大肆活动,连占多城。时有梁寿恺(国民军三军旧部)违令擅攻大名,败退至新乡。冯氏以其违令有误戎机,又以其染有洋烟癖,即解除其兵权,以韩复榘兼领其众,而令其离军休养。此所以顾全孙岳面子故不以军法从事也。

由一九二七年十月中旬至十一月初,彰德、卫辉卫辉,今河南省汲县。各邑均为敌占领。兰封初捷后,韩复榘尝一度赴援,虽获胜仗,但不旋踵又须赶回豫东应战。冯军乃于豫北取守势,由秦德纯(靳云鹗旧部)等与敌军相持。至十二月徐州克复后,遂调刘镇华、鹿钟麟、石友三、郑大章、孙连仲各部过河,大举进攻。韩复榘则在豫中京汉线以防御樊钟秀叛军(樊声言以二十万之众北袭)。一九二八年一月,各军捷报分至,迭克各邑。至二月初,豫北直鲁军尽退。其防线在彰德以北。各军毙敌及俘获无算。至三月中,最后将林县之“开门会”匪巢攻破,焚其伪宫,于是豫北肃清。其后,大军北伐,再无后顾之忧,而晋方危难亦得缓和了。

(节选自简又文著《冯玉祥传》,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