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大家回忆录②:艺术的召唤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家庭与环境

一九一〇年,我出生在天津一个大家庭里。父亲因为对那个旧家庭不满,不愿意受它的制约,在我出生后不久,就独自离家东渡日本,到那里去学习制版印刷了。母亲、哥哥、姐姐和我,仍然留在家中……这以后,直至我三四岁时,父亲才回国。后来,他在北平一家印刷厂工作,我们也随之迁到了北平,离开了那个大家庭。

我的性格比较呆板,不像别的男孩子那样愿意出去跑。母亲为我在床边放上一张小凳,我便可以一个人坐在那里玩上很久很久。我总是拿铅笔玩,不断地要买铅笔。这画画的兴趣是否从玩铅笔开始,现在也说不清了。

我们在北平住下后,我的六叔父也来学习制版。由于刻版工作的需要,他们配有专门的教师教素描课。那是一位德国老师。六叔的素描画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他用定画液喷画时,透过那雾气,我似乎看到了一个新奇而缥缈的世界。

七岁,我进了当时的北平师大附小读书,毕业后升入附中继续学习。

在我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七姨韩权华正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学琵琶,从师于著名的音乐家刘天华。这个传习所经常举办一些管弦音乐会,指挥是当时颇有名气的音乐家肖友梅。七姨经常带着我们这些孩子去听音乐。后来,我哥哥开始学习提琴,姐姐学习钢琴和声乐。表兄弟、表姐妹中,也有许多人学音乐。哥哥还曾组织过家庭乐队。每到星期日便凑在一起演奏。在这种环境中,我自然也受到了艺术的熏陶。

我在师大附小、附中读书时,正值新文化运动前后,外来的文学、艺术、教育都对我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附中的课外生活非常活跃,我对课外的一切活动都很感兴趣。学过钢琴,参加过口琴队,而且还是班级排球队的队员。

上小学时,我的图画课成绩很好。升入附中后,我参加了课外美术小组。每当我走进画室的时候,总有一种新奇、神秘的感觉,产生种种还不十分明了的向往,使我开始对美术课有了偏爱。

我上初中时,画家林风眠从法国留学回来,在北平举办了一个个人油画展览,展出的多是些大幅的油画作品。这在当时是比较少见的。这个画展对我的吸引力极大。我第一次见到西欧的绘画,很想将来自己也能画出这样的作品。

这以后,我曾利用暑假和我的表哥韩德章一起,参加了一位留日画家王月芝办的私人绘画学习班。记得学习班就在平安里附近。参加的人多数是成年人。内容基本上是画石膏和人体,有时也到北海画点风景。这是我第一次正式接触到绘画,在学习班里我的年龄小,很羡慕那些比我年长,画得好的人。这是一个使我感到最愉快的假期。

临近初中毕业的时候,我得知北平艺专也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为四年。当时我一方面跃跃欲试,另一方面却又有些徘徊不定。因为搞绘画在那时是没有出路的,特别是学习西画。在同哥哥商量时,他鼓励我说:“既然爱好,就立志去学吧,将来家里有我负担,你不会有后顾之忧。”在他的支持下,我报考了艺专。但这次考试我没能成功。落选后我又在附中继续读高中。

上高中后,学校按照文、理科分班教学。我选择了文科,但是仍然没有死心,一直想着再次报考艺专。

当时学校没有期中、期末的统一考试,而是按月考试。一学期要有四次月考,将成绩加在一起算平均分,达到六十分为及格。我虽然上了文科班,但对理科也不是没有兴趣,像几何、数学我也很喜欢。可为了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美术课上,我也曾这样干过,第一次月考因为是学期刚刚开始,心想时间还长,比较放松,只考了四十分。于是乎第二次月考就要努努力了。稍加注意考到八十分。这回又松口气,因为两次的平均成绩是及格分数。谁想这松心,第三次考试,五道试题就只做对了一道,得分二十。这下可是非同小可。最后一次月考我必得拿到满分一百分才可过关。经过努力,我终于如愿以偿,通过了这最后的一关。过后很长时间,我还为自己能够如此自如地掌握着其他课程的学习感到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