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概况 General
国旗
National Flag
马耳他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由两个相等的竖长方形构成,左侧为白色,右侧为红色;白色象征纯洁,红色象征勇士的鲜血。公元1090年,诺曼人罗杰一世(Roger Ⅰ)征服西西里岛及马耳他岛,赶走了阿拉伯统治者,深受当地民众欢迎。为此,罗杰撕下自己三角旗红、白两种颜色的一角,赠予马耳他民众,这成为当今马耳他国旗的起源。

马耳他国旗
马耳他国旗左上角有镶着红边的银灰色“乔治十字勋章”图案。马耳他人民在二战期间英勇作战,配合盟军粉碎了德、意法西斯的进攻,于1942年被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授予十字勋章。后来,勋章图案被绘制在国旗上。1964年马耳他独立时,又在勋章图案周围加上红边。
国徽
National Emblem
马耳他国徽启用于1988年,为盾徽,正中为国旗图案,在盾上面有一个壁形金黄色王冠,8个塔台(只能看到5个)和1个隘口代表马耳他的防御工事,围绕盾牌的是代表幸运的橄榄枝和代表凶险的棕榈枝,下方的白色绶带把它们系在一起,绶带上用大写字母书写着“马耳他共和国”。

马耳他国徽
国歌
National Anthem
《马耳他颂》是马耳他的国歌,形式为祈祷文。作曲者为马耳他音乐家罗伯特·萨穆特(Robert Samut),作词者为马耳他诗人、神父敦·卡姆·普塞拉(Dun Karm Psaila)。马耳他的民族意识于19世纪中期觉醒,并于1930年逐步形成。《马耳他颂》首次演奏于1922年12月27日,歌词带有宗教色彩,曲调深沉感人,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抒发了马耳他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深为广大民众所喜爱。1941年2月22日,马耳他政府宣布选择此曲作为国歌,并在1964年独立后的宪法中确定了这首歌的国歌地位。
歌词
Lil din l-art elwa, l-Omm li tatna isimha,
ares, Mulej, kif dejjem Int arist:
Ftakar li lilha bil-o la dawl libbist.
Ag ti, kbir Alla, id-dehen lil min ja kimha,
Rodd il- niena lis-sid, sa a‘l- addiem:
Seddaq il-g aqda fil-Maltin u s-sliem.
中文大意为:
愿圣主,爱吾邦;
保家国,享荣昌;
慈悲的主啊,您的圣名永世流芳。
望圣主,佑吾邦;
长治安,万民强;
万能的主啊,请佑吾邦地久天长。
祈圣主,助吾邦;
民益智,国益壮;
主啊,请守护吾邦吾民一如既往。
(王导翻译)
国花
National Flower
马耳他矢车菊(Maltese Rock entaury)于1971年被指定为马耳他国花,主要生长在马耳他西北部、南部和戈佐岛的悬崖上。紫红色的矢车菊散发着特有的香味,色彩夺目、花形美丽,十分珍贵,博得了民众的赞美和喜爱。经过人工栽培,马耳他矢车菊种植在马耳他公园和城市中心地带。

马耳他国花
马耳他矢车菊是本地特有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达50厘米,其铲形叶通常光滑丰满,每根长秆只有一个花头,5~7月开花。
国鸟
National Bird
蓝矶鸫(Blue Rock Thrush)于1971年被马耳他定为国鸟。蓝矶鸫是中等体型的青石灰色矶鸫,雄鸟上体几乎为纯蓝色,两翅和尾部近黑色;下体前为蓝色,后为栗红色。雌鸟上体蓝灰色,翅和尾部黑色;下体棕白,尾羽部有黑色波状斑。见于欧亚大陆及东南亚地区。
蓝矶鸫主要栖息于海滨岩石中,常停息在路边小树枝头或突出的岩石、电线、屋顶、古塔和城墙等处。单独或成对活动。常从栖息的高处直落地面捕猎昆虫为食,繁殖期间雄鸟站在突出的岩石顶端或小树枝上长时间高声鸣叫,昂首翘尾,鸣声多变,清脆悦耳。部分夏季迁徙。

马耳他国鸟
国树
National Tree
马耳他柏木(Is-Sigra Tal-Gharghar)于1992年1月16日被定为马耳他国树。这种常绿针叶树属于柏树家族,在北非西部(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西班牙均有分布。
马耳他柏木生长速度慢,生命力旺盛。树冠宽大,呈球形,往往有多个树干,可高达6米。叶子呈鳞片状,长1~8毫米,宽1~1.5毫米。木材颜色偏红,价值较高,可用于制作装饰品和家具。这种树还生产一种叫作“山达”(sandarac)的树脂,可用于制造保护绘画作品的清漆。

马耳他国树
人口
Population
马耳他国家统计局公布,马耳他总人口为460297人(2016年12月31日),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每平方公里1457人。其中马耳他人占总人口的88.2%,其余为英国人、意大利人等。

身着民族服装的妇女
马耳他实行每星期5天工作制,居民业余时间主要从事户外活动。海边是居民主要活动场所,人们或钓鱼,或野餐,周末到教堂做弥撒。马耳他实施高福利政策,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实行住房补贴及养老金制度。居民收入主要用于日常消费,如购买汽车、家用电器或出国旅游等。年轻人婚前基本与父母共同生活,婚后分住,亲属之间关系较为密切。这既是民族传统,也与马耳他国土狭小有关。成人识字率为99.5%。世界银行公布的马耳他人均寿命男性80.6岁、女性84.4岁(2016年)。
语言
Language
马耳他有独立的语言文字,官方语言为马耳他语和英语,大多数当地人均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意大利语普及率也较高。马耳他语是以古代腓尼基人的语言为基础,融合英语、意大利语、法语等形成的一种语言。学校里可供选修的语种还包括德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岛上各类语言学校较多,以英语培训为主。
马耳他语Maltese
马耳他语令语言学家为之着迷。这门独特的语言是唯一用拉丁字母书写的闪米特语言,是阿拉伯语的西部方言。令人称奇的是,多个世纪以来,虽然列强给马耳他群岛带来了多种语言,最终马耳他语还是保存了下来,或许这是由于马耳他作为一个特征鲜明的民族所具有的适应能力。
马耳他语通常被认为源自古代腓尼基人的语言,这些人于公元前750年迁居马耳他。公元前480年迦太基人统治马耳他,迦太基语随之传入。公元9~11世纪,阿拉伯人占领马耳他,阿拉伯语对岛上原有的迦太基语产生巨大影响,形成含有迦太基语成分的阿拉伯语。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马耳他多次为外来势力所侵占,从法语和英语里吸收了大量外来词语,并逐渐脱离阿拉伯语形成一种独立的语言。由于地理原因,马耳他语中,有超过50%的词语来自意大利语。马耳他语的使用者可以与北非阿拉伯人进行一般交谈,这使马耳他语在某种程度上仍可被视为一种西部阿拉伯语方言。
很长一段时期内,马耳他语只作为口头语言,没有文字。马耳他语最早存在的书面证据是一首名叫《帕特罗·卡萨科》(1485年)的民歌,由当时的骑士记录。1640年圣约翰骑士团的一位骑士编写了第一本马耳他语字典。18世纪末19世纪初,马耳他出现了用拉丁字母编纂的马耳他语词典。1834年,马耳他文字形式修改定型,使用拉丁字母,直到19世纪后半期其语法规则得以确立并记录。
现在马耳他人与家人交谈时用马耳他语,与其他人交谈则用英语或意大利语等。
宗教
Religion
天主教是马耳他国教,信奉人数达98%,少数人信奉基督教新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全国共有78个教区、359座教堂。天主教信奉天主耶稣基督,也信奉圣母玛利亚。天主教教义是马耳他社会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准则,也是在校学生的必修课。宗教节日较多,民众讲究宗教礼仪与礼节,禁止堕胎,倡导慈善,爱护动物。受宗教影响,马耳他法律曾长期禁止离婚。2011年5月28日,经过马耳他全民公决,多数人赞成离婚立法,《离婚法》于2011年10月起生效。

教堂
地理
Geography
马耳他位于地中海中部,北距意大利西西里岛93公里,南距北非突尼斯海岸288公里。国土面积316平方公里。全国由5个岛屿及多处礁石组成。其中马耳他岛最大,面积为245.75平方公里,是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戈佐岛次之,面积67.08平方公里,具有乡村特点,以旅游业、渔业、手工业和种植业为主。科米诺岛只有2.7平方公里,除酒店外,岛上只有一户居民。科米诺托岛和弗尔夫拉岛很小,无人居住。马耳他丘陵起伏,无山脉、河流,缺少淡水,55%的水资源靠海水淡化。
构成马耳他各岛的岩层结构犹如一个夹心面包,最上层和底层都是坚硬的石灰岩,夹于两层中间的是较松软的岩石。自上而下,其地层顺序为:上层珊瑚石灰岩(Upper Coralline Limestone)、绿沙(Greensand)、青土(Blue Clay)、抱球虫石灰岩(Globigerina Limestone)、下层珊瑚石灰岩(Lower Coralline Limestone)。抱球虫石灰岩层厚度大,质地松软,便于采掘,是岛上建筑用石的主要来源。珊瑚石灰岩较抱球虫石灰岩更不易被海水侵蚀。
时区
Time Zone
马耳他属于东1时区,当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晚7小时;夏令时晚6小时。夏令时从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日起至10月最后一个星期日止。
气候
Climate
马耳他属典型地中海气候,全年平均气温为18℃,昼夜温差不大。夏季炎热干燥,无雨少风;春季和秋季温暖;冬季(12月至来年2月)多雨多风,风力强劲且频繁,偶有来自中欧的北风和东北风产生的短期寒潮。
马耳他全年降水总量约为600毫米,相对湿度可达60%~85%。无台风、海啸等灾害性天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