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路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创新党员教育模式

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是保证学生党员质量、提高大学生党员素质的重要一环,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中心环节。在新形势下,各种思想文化良莠混杂,相互激荡,意识形态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模式,提高大学生党员的质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高校党员教育的现状

1.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对象有限

大学生党员教育往往被理解为是对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大学生党员进行的教育活动,那些入校后即递交入党申请书和在校期间未能入党的大学生则被排除在教育对象的范围之外,即使有时考虑到他们要求入党的积极性和热情,也不会把他们作为教育重点。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党员教育活动的时空跨度受到了主观上的限制,即集中在入党前后极为有限的一段时间里。实际上,从工作的系统性和实效性来讲,无论大学生是否入党,都应当成为党员教育的对象。

2.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重心应当前移

为了提高党员在大学生中的比例,基层党组织非常注重党员的发展工作,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抓得较严,但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投入却不多。再加上目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发展大学生党员可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大学生党支部几乎把工作重点全放在了发展学生党员上,即重发展、轻教育。从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生党员的成长经历来看,普遍存在年龄小、阅历浅、思想弹性大等特点,甚至有的大学生入党是为将来的前途捞取政治资本,或把入党作为提高就业竞争力、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外在条件,对于党的理想、信念、宗旨则理解不深,没能真正从思想上入党。

3.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形式单调

基层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形式较为单调,主要是通过党支部大会集中学习,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强,基本上是接收和转正党员以及传达上级的文件精神或领导的讲话,然后组织大学生党员讨论。这种单调、教条的教育形式与大学生社团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相比,党支部的活动明显缺乏活力和吸引力。目前的党员教育忽视大学生党员渴望参与社会实践的需要,大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主要来自书本,尚未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追求,入党过程中也存在追求个人功利目的的思想和一定的实用主义倾向,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和考验。

4.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队伍薄弱

目前,高校大学生和大学生党员人数的急剧增加,导致大学生工作和大学生党建工作量的增加。发展大学生党员和发展后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主要落在学院的党总支书记、副书记、专职辅导员身上,他们又把组织工作的重点放在大学生党员发展上,再加上这些人的日常工作本来就比较繁杂,常常无暇把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做细做实,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在大学生党员再教育管理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

5.大学生党员教育载体缺乏

发挥大学生党员的良性影响作用,既是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的基本要求,又是大学生党员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既要依靠每个党员的自觉性,又要依靠党的各级组织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不断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素质,给他们提供展现良性影响作用的各种机会,从而让他们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不忘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面对纷繁的社会和多元化的意识形态,高校党组织要大力构建大学生党员发挥良性影响作用、加强党性锻炼的活动平台和有效载体。

二、创新党员教育模式,提高党员发展质量

1.建章立制,创新党员教育制度

首先,严把“入口关”,建立健全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制度。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是提高党员发展质量的重要保障,建立健全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制度显得尤为必要。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入党积极分子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加,而正式党员的数量增加较少,从而出现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难以实现针对性;另一方面,入党积极分子的系统培训主要是校(院)级党校培训。因此应建立入党积极分子的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制度,完善评价体系和指标。同时,建立“一课二校”培训制度,即“思想政治课+二级党校”制度。入党积极分子在进入校党委党校系统培训之前,应在院(系)党总支党校进行一次系统培训,从而保证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数量和质量。

其次,建立健全党员的教育制度,解决“重发展,轻教育”的问题。在传统“三会一课”的组织教育的基础上,创新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如预备党员的班导生制、预备党员的转正答辩制、共产党员示范工程等,对党员下任务、压担子,在参与校园文化、学生管理、社会实践、公益服务的过程中,通过激励约束机制使党员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

2.善用新媒体,创新教育形式

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是当前大学生党员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传统的课堂讲座和报刊书籍的信息传递功能已经弱化;同时,传统的党支部教育和组织生活,对大学生党员也很难产生吸引力。新媒体能够吸引大学生党员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让他们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发挥。调查表明,新时期大学生党员愿意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培养,但是对枯燥的说教比较反感。因此,高校党建工作,需要着力研究新时期大学生党员的行为特征和兴趣焦点,努力创新为大学生党员所喜爱的活动形式,如鼓励他们拍摄微电影、展示党员先进事迹和风采等,变单向的灌输为平等的对话,变单一的说教为生动的交流。以自主活泼的形式,通过新媒体打造大学生党员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红色阵地”和“火热熔炉”。

3.重视社会实践,创新教育方式

高校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宏观指导,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理论教育。在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要充分重视社会实践教育的作用,引导广大学生党员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防止理论与实践脱节。要建立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党员走出校门,到基层去。要积极组织学生党员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调研能力,更加深刻地了解民情民意,切实发挥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从而巩固党群关系。只有既加强理论教育,又不放松社会实践教育,统筹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做到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出合格优秀的共产党员。

4.适应时代要求,创新教育内容

为更好地实现党员教育的效果,教育内容的设计上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实际出发,把握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主动权,在大学生党员“想什么”、“怎么想”等问题上予以引导,丰富党建网站和信息平台的教育内容。高校党务工作者要在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上下工夫,除了时政、新闻之外,不但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光辉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党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网络等媒介加以宣讲,而且要对大学生党员在现实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和社会现实引起的思想困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予以解读、解释和帮助解决,使新媒体成为大学生党员的“精神家园”。

此外,应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纳入教育内容。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我们党代表优良先进文化的源头。为了实现人格的理想化,儒家有一套严格的自我修养道德规范。强调要以“内省”、“慎独”,即自我批评、自我约束来提高个人品格。强调修身自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是我党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的结果。大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不仅学习专业知识,而且其人生观、价值观等也要定型。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必须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将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针与“修身、自省、慎独”等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增强党员教育的实效性。

党员教育模式的创新,关键是能激发党员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有效地促进学生党员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和思考,能够对党员甚至积极分子产生持久的、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和渗透力,有利于在党员队伍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确保学生党员的整体素质和作用发挥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