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前言
钱学森同志关于西部发展沙产业和草产业给江泽民同志的信
我过去在搞“两弹一星”试验时,常去西北地区(包括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出差,对那里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状况是了解的。据我所知,解放后西部地区曾有过两次大的建设:一次是50年代,苏联援建156个项目时,有些重大项目建在西部和西北地区;另一次是60—70年代的三线建设。这两次建设无论从资金的投入,还是从科技的含量和人才的荟萃等方面来看,其水平和力度都是相当可观的。这些建设虽然推动了西部的发展,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的落后状况。究其原因,我认为是这些建设并未和西部的经济基础,即农业的发展结合起来。所以,其结果是少数工业项目上去了,但广大农村和农民仍然是贫穷落后的。所以我感到,西部的开发虽然是全面的、综合的,但仍然要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的贫穷落后状态,也才能改变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然而,要搞好西部的农业,我想也应该有新的思路。因为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其自然条件与东部和中部地区有很大差别。所以不能用东部和中部搞农业的传统办法和常规手段去抓西部农业,将来的西部农业也不可能是现在东部农业的翻版。例如,在西北地区,垦荒种地、引渠灌溉的结果是使地下盐碱上升到地表,造成环境的恶化。
怎样才能使西北地区的农业走出困境?我想,西北地区是大片戈壁沙漠,大约有16亿亩,和我国农田面积差不多。戈壁沙漠干旱少雨,但干旱少雨的另一面是阳光充沛。这是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不利和有利条件。问题是我们过去对不利条件看得重,故侧重于“治理”,搞植树防沙、堵沙等。这是对的,也有成绩,但有点消极。对阳光充沛这样的有利条件,则没有注意从积极的方面去利用和开发。1984年,我基于对高科技农产业的理解,结合西北地区的特殊情况,提出了在我国西北地区要建设沙产业、草产业和林产业的观点。林业和林产业在西部地区大开发中的作用和意义大家都比较明确,所以今天我要重点向您反映沙产业和草产业的问题。
什么是沙产业?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的戈壁沙漠上搞农业生产。充分利用戈壁滩上的日照和温差等有利条件,推广使用节水技术,搞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化农产业。这是完全可能的。国际上以色列比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更恶劣,但他们在沙漠上开发了现代化的农业,且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我国甘肃省的张掖地区从1994年开始试搞沙产业,在实践中创造了“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技术路线,并取得很大成绩,粮食自给有余,蔬菜瓜果东运销售并出口,还带动了一批加工企业的发展。由此我认为,我们在西部开发中,首先要转变关于西部沙漠的思维定势,要看到沙漠上也有搞农业的有利条件。所以不仅是“治理”,更重要的是“开发”,将治理蕴含于开发之中,这就是我提出开发沙产业的指导思想。张掖地区的一套经验和做法如果推广到整个西北地区,甚至包括高寒的西藏和新疆地区,其前景将是非常可观的。
关于草产业,同样有一个转变观念问题。我们对农业可以说经历了千百年的精耕细作和改良品种。而对于草,则完全是粗放式的。我们在草的改良和种植上下过多少大功夫?要知道,我国有大约43亿亩草原,是农田面积的近3倍,但每亩产值还不到一元钱。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过去的畜牧业,从总体上说,是重牲畜的饲养而轻牧草的发展。如果我们像搞农业那样,加强对牧草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引进优良草种,精心种植牧草,防治自然敌害,改进以牧草为基底的饲料加工技术等,那么,我相信,我国的畜牧业将会有一个大发展,为全国人民提供丰盛的肉蛋白。这就是我提出草产业的指导思想。当然草产业不光是西北省区的事,即使在西南和全国其他省区,也有大量山坡不宜农耕,要退耕还林或退耕还草,适宜植树的植树,适宜长草的种草,不能一刀切。
我们在21世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自然起点要高。所以我提出的林产业、沙产业和草产业,都强调是知识密集型的,要把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都用上。而且一开始就搞产业化,形成生产、加工和销售一条龙,并注意综合利用。这种高技术产业化的农业,实际上已和工业及经贸、服务等第三产业结合起来了,所以可以做到对农业生产实行工厂化管理。由此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已大大缩小了工农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差距。这也是我过去说的信息技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必然成果。按照这种思路探索的结果是,我国西部地区不仅将摆脱贫困,而且将在21世纪的中后期,迈向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
这样的任务当然是长期而又艰巨的,可能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但“两弹一星”的实践使我深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包括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用“两弹一星”精神和经验,把祖国的西部建设成繁荣昌盛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