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惟诚文集(第2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我们的潜力

控制物价上涨的速度,可以说是最得人心了。街谈巷议,物价成了第一号热门话题,物价上涨的指数超过两位数,几乎没有什么人表示赞成。

这个道理很简单。人人都是消费者,物价一涨,头一个损害的,就是消费者的利益。

可是,社会上大多数劳动者,同时又是生产者。站在生产者的立场上,许多人又觉得至少自己生产的产品非涨价不可。他们说,原材料涨了,各项生产费用涨了,不让我们生产的产品涨价,工厂的利润就要下降,工人的工资福利就保不住。除非国家给补贴,要工厂自己消化,我们已经得了“胃溃疡”,实在消化不了了。

不能说这些话没有一点道理。但是,只让你涨,不让别人涨(别人也可以举出同样的理由),这个道理就说不过去。大家都涨,物价就一定控制不住。而且,由于大家都涨了价,涨价的单位实际上也得不到好处。

问题在于对消化能力怎么看。一下子消化太多,事实上做不到。但是,我们的潜力并不小,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例如,医药行业对于白糖涨价就很头痛。有些药片太苦,或者刺激性太强,或者需要避光保存,非挂糖衣不可。白糖涨价,要想药片不涨价,好像很难办到。可是北京制药厂在技术上做了一项重大改进,用塑料纤维薄膜代替了糖衣,一下把成本降低了50%。新的药片不但没有任何副作用,而且由于不用糖,对许多忌糖的患者反而更有利。

这样的事例能不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呢?有一些中药冲剂也是用糖很多的。除了供儿童的剂型以外,一些供成人服用的,有没有必要搞得那么甜呢?一些所谓感冒冲剂、板蓝根冲剂,简直就和红糖水差不多。减掉一些糖,药效大概不至于降低吧。

还有国内生产的巧克力、冰淇淋、某些糕点、蜜饯,普遍的毛病都是太甜。我们的巧克力在香港市场竞争力不强,太甜就是一个重要因素。北京郊区门头沟有一家宾馆请了瑞士技师来调制冰淇淋,外国驻华大使馆的人经常远途驱车去买。那里的冰淇淋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像我们市面上卖的那么甜。

企业经营管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作价值工程。就是说每一项产品都有它的一定用途,这个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应该是为这个用途服务的。如果和这项用途没有关系,那就是浪费的,不必要的,就应该把它去掉。例如,现在有一种厨房洗涤剂,很受欢迎。它的用途主要是两项:洗碗筷,去油腻;洗水果、蔬菜,消毒。许多家买这种洗涤剂主要是用在后一项。但在这一项用途上,去油腻的功能就是完全不必要的。如果开发一种专用的洗涤剂,价格比原来的略低一点,消费者就可以节省开支,企业的利润还可以比原来的大一些。

通过使消费者省钱而给企业增加利润、减少亏损的办法还可以想很多。有一种柔软洗剂,特别适合洗羽绒衣。可是一瓶至少可以洗10件20件衣服。但是现在小家多,一家一年需要洗的羽绒衣也就是一两件。如果能开发一种只能洗一件羽绒衣的小包装,消费者花一二角钱就能解决问题。企业的利润实际上可以增加。

现在许多工厂的废品率相当高。如果一道工序的废品率是3%,制出成品需要经过10道工序,那就有多少原材料没有变成最终产品,又有多少能源被白白地消耗掉!如果制成品中的一等品率能提高几个百分点,企业的收益又将增加多少!

许多工厂的废旧材料也是一笔很大的财源。可是过去这往往是一些企业最头痛的问题之一。有一个工厂,过去拆包下来的旧木材几乎都是白白送人的。甚至要雇人加工成劈柴,煤球店才肯要。后来,找了几个人承包。开始是加工成一些小家具,廉价卖给厂内职工;然后发展到面向社会,最后连组合家具都能生产出来。每年给工厂上交的利润都在增加。

除了物的潜力,更大的潜力还在人。企业的食堂、托儿所历来都是吃补助的,在一些企业中已经成为沉重的负担。有一个厂把食堂改成集体所有制,自负盈亏。结果,工厂附近一条街上卖早点的小贩都被这个厂的食堂挤走了。他们每天早上不但供应好厂内的早点,而且上街出摊。炊事员的收入大大增加,工厂的补贴大大减少。还有一个工厂托儿所,过去只收本厂女工的孩子。有的男职工有困难,厂长出面找托儿所所长说情也没有用。所长的理由很硬,市政府有规定,几个孩子一个保育人员,几个孩子一个炊事人员,管理人员又是什么比例,会计和出纳必须分开,等等。总之,就是不能多收孩子。但是补贴却要年年增加。后来,把托儿所也搞了承包,取消补贴,每年还要向工厂上交1万元,增加的收入由托儿所自己支配。这个托儿所很快就完全变了样。不但能收本厂男工的孩子,而且向社会开放。收费标准并没有改变,只是多收了一倍的孩子,保育人员的收入也大大提高,企业还增加了收入。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只有人家的几十分之一,我们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是人家的6至10倍。潜力相当之大。问题是要下决心眼睛向内,才能把这些潜力挖出来。而要下这样的决心,就先要断掉向上伸手的指望。因为,挖潜力是相当费劲的事。向上伸手,讨价还价,毕竟省力多了。把这条路堵死了,人就会耳聪目明办法多,平常看不见的潜力,就会跃然眼底。


(《共产党员》198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