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惟诚文集(第2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生意冷清了吗?

有两位做生意的亲友从香港来。谈到观感,他们说:北京的市面好像有点冷清。

我有点纳闷。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北京的市面比过去繁荣多了,而且是一年比一年更繁荣。

我想,他们也许是同香港做比较,北京的市面的确还不如香港繁荣。再一想,好像也不是。因为这两位都不是第一次到北京来。上一次来北京的时间,至今间隔还不足一年。

于是我问:从何处见得?

他们说,上了两次餐馆,见到吃饭的人不如从前多了。

我说,这可是一个好现象。我们现在反腐败,用公款大吃大喝的风气有所收敛,人民是高兴的。

他们又问,是不是会影响做生意呢?

他们提的这个问题,正是国内很多人头脑中存在的问题。每次反腐败,都有人拿“四菜一汤,生意跑光”之类的说辞来抵抗。发展又是硬道理。所以,对于这样的问题就很有必要认真考察一番。

有一位朋友在一家三星级宾馆当经理。我拿这个问题向他请教。他说,餐饮确实下降了。但客房出租却仍然爆满,整个宾馆的利润还是上升的,而且上升的幅度还不小。

作为证明,我的另一位亲戚从泰国来,到北京的前一天打长途电话来,要我们帮她订旅馆的房间。我们几经周折,在她指定的两家宾馆都碰了钉子。找了熟人,托到总经理头上,也解决不了问题。原因就是房间出租率已经超过了100%,实在腾不出空房来。

客房爆满,说明来的客人多。当然客人有各种各样,有旅游的,有探亲的,有办事的,至少有不少是做生意的。无论是外商投资,还是进出口生意,都在上升之中。说公款大吃大喝减少了,生意就冷清了,并不符合事实。

道理也很简单。做生意的人来到某一个地方,目的是为了做生意,而且是做赚钱的生意。大概很少有人就是为享受大吃大喝的招待而来,至少这不能成为他们的主要目的。如果只是为了吃喝,他们何必千里迢迢往中国跑。要知道中国的饮食文化早已向全世界输出。世界上很少有哪个重要的城市没有中国餐馆。例如,东京街头的“中华料理”有一段时间甚至比北京市全部餐馆的数目还要多。要吃一顿正宗的北京烤鸭也并不费事。如果来到北京只能做到酒足饭饱,却做不成生意,赚不到钱,那他们真叫亏了,下次再来的积极性也会大大降低。那才真是生意冷清。

目前真受到影响的,是那些靠公款吃喝支撑的饭店。应该说,他们原来的那种“繁荣”是畸形的,是早该受影响的。与它们处境相似的,还有一部分歌舞厅。据说,有的城市“卡拉OK”歌舞厅倒闭歇业的已占1/3。这也只能说是好事。人们担心的,倒是这种状况是否能够巩固。人们期望的是,还可以再多倒闭几家。

不倒闭是不是有出路呢?我看也是有的。那就是转变经营方针,面向大众,价廉物美,薄利多销,为满足群众正常的饮食娱乐需要服务,把那些“宰”人的“高消费”收起来,把那些“三陪”服务以及一些藏污纳垢的花样去掉。生意还是会有得做的,而且还会好做,也一定有钱可赚,有利可图。

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一点应酬是不可免的,但决不是天天豪华宴,晚晚KTV包房,更不是有了一掷万金的黄金宴,就一定能导致生意兴隆。那并不是市场经济的规律。我们到外国去,到那些长期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去,似乎并没有我们这里这么多豪华宴会,他们的生意照样繁荣。说少吃几顿饭或者吃得不够豪华就会没有生意,并不符合事实,我们应当更多地介绍一点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的实际知识。

但是,我们国内有些人其实并不是真不了解那些知识,他们故意这样说那样说,其实只是为了挥霍公款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否则,怎样解释许多场合下陪客的人数大大(若干倍)超过客人数目的情况?对于他们,我们也还是要介绍知识,来剥夺他们编造出来的借口。


(《共产党员》199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