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问题意识与思政课教学关系的意义
本书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书将深入研究和探讨问题意识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紧密关系,坚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充分关注学生的思想现实问题,积极回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注重问题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运用,重视思政课教学的主体性学习方式和学生问题意识能力的培养。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问题意识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1.理论意义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一贯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建设、改革和发展。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一直承担着传播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重要价值功能。然而,受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观念和模式的影响,高校思政课通常以知识灌输作为主要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其所关注的主体更多的是教师本身,而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难以真正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主体出发来实施思政课教学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原则。因此,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不容乐观。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外在的知识灌输是必要的。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则是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和内化。因此,思政课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和观点的教育与灌输,更重要的还是要坚持从学生出发,引导学生紧密结合各种理论和现实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切实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既是学生自我教育和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的根本要求。因此,新时期要寻求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突破,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进一步加快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步伐,努力建构起与当前现实需要相符合的思政课教学方法、模式和体系,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和保障。
因此,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正是以问题意识为基点,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坚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从学生的问题出发探讨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并积极参与到问题教学过程中;在具有探究性、反思性和互动性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能力与素质,实现思想教育教学目标。这是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客观需要,也是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使思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的有效途径。
2.实践意义
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和认识,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科学意识和学术立场;有助于对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发展问题进行新的思考,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完善思政课教学其他方面的研究,如深化对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学模式的认识等,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激发思政课教学的活力。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佳,思政课教学缺乏活力的情况比较普遍。形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是思政课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漠视学生的所思所想,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和需要,使得学生的教学参与度不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求反本开新,坚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和突破口,重视把思政课教学转化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有效回应,积极关注学生,回归现实,贴近生活。这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发展研究的共识,也是当前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增强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激发思政课教学活力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因此,研究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正是对当前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问题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