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画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楔子

风云变幻,世事沧桑,历史无情,岁月有痕。顽强的家族,总是在磨难中,一代又一代地延续着。

孙中山的先祖出自河南陈留县,其时间要追溯到公元8世纪以前的唐朝,那是中华帝国最为辉煌的一页。几番耕耘,几番收获,到了唐僖宗(873—888)时期,远祖孙拙已当上了两浙节度使。

其后,其子孙因有军功,被封为东平侯,引兵征战闽越江右间,屯虔州虔化县(今江西宁都县)。因政绩卓著,深得士民爱戴,遂定居于此。此后,历五代,到了孙承事,迁徙至福建长汀之河田。

到了明永乐年间(1403—1424),其后世子孙友松几经动迁,落户至广东东莞县,是为粤之该族始祖。又过了十一代,至孙鼎标,已是明清交替之际,他随钟丁先起义抗清,勇敢善战,屡败强敌,为钟所器重,曾一日升官三级,时人称其住宅为连升馆。此后,鼎标公兵败,族人多离散,其子孙连昌,迁居增城。康熙年间,再迁居香山县涌口门村,是为孙家驻足斯地之肇始。又过了两代,至连昌公之孙孙殿朝起,才至翠亨村安家。

在这千余年的世纪转换中,孙氏一族,从中原至两浙,从江西到福建,最终徙居广东。其后,殿朝公生恒辉公,恒辉公又生敬贤公,而敬贤公则生达成、学成、观成三子。其中长子达成娶同邑隔田乡杨腾辉之女,又生三子,长子德祐,早丧;次子德彰,即孙眉;三子德明,乃为孙中山。孙中山还有两姐孙妙茜和孙金星以及一妹孙秋绮,其中二姐孙金星夭亡。

历史常常就是这样,伟人诞生之地,并非占尽地利。地处今日广东中山市的翠亨村,若不是有成大器者为之作注脚的话,它就是广袤大地上毫不起眼的一分子。一个本是鲜为人知的偏僻小山村,因为从这里走出一位20世纪中国的伟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而闻名遐迩。

一听到翠亨村这个名字,马上就联想到生命之绿,眼前顿时浮现出一片葱郁的景象。翠亨村正是如此,它背负犁头山,三面临海,山清水秀,树木苍翠,佳景天成,宛若画中之画。

翠亨村全景

如果按照中国传统的农耕方式,在这封闭的小山村中,春种秋收,生儿育女,和和睦睦,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是多么令人向往。可现实生活中偏偏相异,青山绿水的翠亨村却土地贫瘠,不宜耕种,这对于靠土地生存的农民来说实是一种不幸。生活无着,无奈之下,许多人只能背井离乡,远走他处,到外地谋生。特别是近代以来,广东因地缘优势,与海外互通有无,得风气之先,许多人便出国闯荡天下。

俗话说,有一弊就必有一利,香山县因土质不好无田可作,这本是致命的缺陷,却因此成全了许多人。如果他们固守家园,或许连基本的生计都无法维系,但他们纷纷出洋谋生,虽说很苦,但几代下来,不少人都能在当地立足,有的还资产丰厚。这似乎应验了老子的那句名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当然,尽管移居海外是改善家境可供选择的一种尝试,但要甘冒风险,发财者毕竟还是少数,许多人都客死异乡。

孙中山的家乡广东,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840年爱国军民抗击英国侵略者,就是从这里肇始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领导人,也是在此地形成了他们的斗争思想。斗争,在这块土地上从未间断过。

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孙氏家族的居住地

自19世纪中叶以来,西风东渐,西方的社会、政治思潮之风最先刮向有着南国之称的广东沿海地区,由此这里涌现了不少学术上、政治上的著名人物。香山县最有名的学者,当属清末著名的洋务派人物郑观应,他著有《盛事危言》一书,是中国思想界中一部较早地认真考虑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著作。全书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给甲午战败以后沮丧、迷茫的晚清末世,开出了一帖拯危于安的良药。稍晚一点的容闳,则是中国近代史上首个留美学生,毕业于著名的耶鲁大学,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他为国人打开了一扇窗,使他们能以既不是傲慢无知亦不是自卑恐惧的心态去看待外部世界,从而接触到了另一种人类思想的闪光。他的现代化思想和教育兴国计划,对当时的中国曾产生不小的影响。

孙中山父亲孙达成和母亲杨夫人像

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孙中山耳濡目染,受之熏陶,对他后来的成长和观念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既然19世纪为中国、为孙中山提供了如此充分的酝酿与准备,那20世纪的深刻变革,似乎也就势不可挡了。

容闳

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幼童

郑观应像

郑观应《盛世危言》书影

孙中山生于1866年11月12日,他呱呱落地之时,无论是自己的家庭还是现实社会,都没有向他展示瑰丽的色彩,他的童年是在闭塞的乡村度过的,是与贫穷、落后和苦难为伍的。

苦涩的童年,给孙中山留下了深刻影响。这既磨炼了他的坚强意志,又使他隐约感到社会不公,在他幼小的心田里,常常溅起不满现实的浪花。但那仅仅是孩提时代的朴实童心,“人之初性本善”,他尚未能真正懂得这罪恶的渊薮。

1883年的孙中山

孙中山的青年时代,曾抱定学医救人的理想,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医国”之道,种种不平等的现象,最终使他认识到封建制度的没落和腐朽,而只有彻底消灭这罪恶的肌体,国家、百姓才有希望。“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孙中山正是抱着这种“舍我其谁”的不懈信念,开始了他漫漫而艰辛的革命征程。

从1894年至1911年这段时间,孙中山与其他革命志士一起,栉风沐雨,踏险而行。从组织兴中会到建立同盟会,从发展革命组织到建立宣传阵地、与保皇派进行论战,从发动萍浏醴起义、广州起义,到黄花岗起义……最终,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新的共和国,取得了社会革命历史性的突破和成功。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所历经的20年腥风血雨,似乎只用以上几句话就可以概括,但其中的艰辛和困难,又有谁知?要知道,在一个强大的、顽固封建的老大帝国中,要想变革,要想改朝换代,没有坚强的信念、不屈的斗志和力拔山兮的气概,焉能有为?但他最终做到了。

孙中山的一生,筚路蓝缕,备尝艰辛。他身怀救国救民的迫切心情和坚强信念,勇往直前,虽屡败屡战,仍执着如初,努力践行他的远大抱负和理想。这种决心,凸显了中国几千年来最可贵的精神,令人钦佩和敬仰。

现在,就让我们展开这一历史画卷,以全景的方式去领略孙中山的革命征程和中国人民对他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