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国占城
越南拥有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在其漫长的海岸线的中央位置,坐落着越南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阮朝(1802-1945年)的首都——顺化,其拥有堪称迷你版北京紫禁城的越南故宫。而在距离这座故都不远处,就是另一座曾在越南战争中闻名世界的港口:岘港。
今天的顺化和岘港是毫无争议的越南领土,但历史上的情况并非如此。越南历史上的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阮廌曾在汉文名篇《平吴大诰》中自矜“大越之国实为文献之邦”,而恰是越南本国的正史《大越史记全书》,记载了公元10世纪末越南独立国家(“大瞿越国”)初建时,其南部疆界尚在横山(在北纬18度)。而顺化与岘港,尚在横山之南。
越南中南部曾有一个如今已经不复存在的古国,名为占婆补罗(Campapura),其中的“补罗”是梵文“城邑”的意思。在中国和越南史籍上,亦称之为“占城”。占城是中南半岛上一个历史悠久的小国,早在公元2世纪就已建国。占城的领土范围在最大时从现今越南北部的横山山岳沿着中部海岸延伸到南部的藩切与柬埔寨(扶南/真腊/高棉)接壤,相距近1000公里。与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不同,早期占城曾受到印度文化的强烈影响,甚至被西方学者称为古代“印度教化王国”。印度文化对占城的宗教、风俗、文字、思想、政治、法律等方面都有深刻影响。占城国内有着界限分明的等级制度,类似于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前两个为特权统治阶级。王权占据上风,国王有生杀任免大权。
经济上,由于占城的领土狭小,缺乏像南北两个邻居(越南和柬埔寨)那样的大规模发展农业的条件和充分的粮食保障,《明史》称之为“国无二麦,力穑者少,故收获薄”。其统治者难以依靠充足的剩余农产品来支持其政治抱负。这也就迫使占城人去开发他们的丰富矿藏、森林资源并加强沿海贸易及从事其他海上活动(包括捕鱼和海盗)来保证其经济收入。占城有漫长的海岸线和重要的地理位置,处于当时东西方海上交通的要道上。樟脑、檀香木、糖、铅和锡等土产成为占城的主要出口商品。
当时的占城海上贸易很活跃,也是中国与阿拉伯、印度等国商品交换的中转站。佛逝(Vijaya,今越南中南部的平定)的港口尸利皮奈(今归仁港)曾经是占婆的重要商港,亦是外国商舶会聚之处。大约10世纪中叶至13世纪中叶是占婆中转贸易最繁盛的时期,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一书中指出,占城是“海外诸蕃国”中西南诸国的“都会”之一。与宋朝有密切贸易关系的阿拉伯等国商船东来时往往在占城逗留,然后从占城出发,走海路的话若顺风半个月就可以到达广州,往江浙一带也只需要一个月。伴随阿拉伯商人的东来,公元7世纪中叶至8世纪中叶,伊斯兰教开始传入占城地区,到9世纪末,有许多阿拉伯人在占城定居,占城南部的宾瞳龙己存在一个穆斯林商人的聚居区。《新五代史》和《宋史》均记载占城的“风俗衣服与大食国相类”。
越南美山的占城遗址
占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