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大历史:初民、贵族与寡头们的早期华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街头相会

身处权力顶端的阳虎也在关注孔子。他曾经亲自登门拜访孔子,邀请他出来当官,跟自己一起干事业。这段往来被《论语》翔实记录了下来:

阳虎想召见孔子,孔子不去。阳虎又给孔子送了礼物,希望孔子去拜见他。

孔子不愿见阳虎,首先是两人小时候的那场冲突受了打击,之后可能一直耿耿于怀。其次,阳虎现在是“执国命”的“陪臣”,有点乱臣贼子的色彩,孔子不想跟他有什么牵连。

但另一方面,孔子也不敢和阳虎公然对立。按照贵族的社交礼节,别人来拜访过你,哪怕你当时不在,事后也应该回拜。孔子要完成这个回拜的礼节。

他留了个心眼,故意看阳虎哪天出门,才去拜访,正好主人不在家,放下礼物走人,免去了见面的尴尬,也不算失礼。

不巧,就在孔子回家的路上,迎头遇见阳虎了。

两辆马车迎面驶来,那时的街道窄,马车也都是敞篷的,不能装没看见。

阳虎也认出了孔子,停了马车打招呼:“哎,你过来!我跟你说啊!”(来!予与尔言。)这是最朴实的大白话。予、尔,就是我、你最直白的说法,没有您、阁下、鄙人一类弯子。阳虎对孔子没客套,他们之间是完全平等的感觉。《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朱熹集注:“阳货,季氏家臣,名虎。”货即虎,古同音,也有人认为分别是名和字。

两辆马车迎头遇见了,停在路边说几句话,人不下车,古代叫“倾盖而谈”,因为家用马车上面要装个伞一样的车盖,遮阳挡雨。两辆车靠在一起,就要把车盖放歪一点,才不会互相妨碍。

还有更有趣的,后世读史的人一直没注意到。

原来,孔子和阳虎这两人,长得个头、相貌一模一样,这太难得了。因为按照《史记》的记载,孔子的相貌是有点怪的,五官基本都跟常人不太一样,最明显的是头上隆起一大块(圩顶,有点像年画里的寿星,也是他名“丘”的来历之一),跟他长得像的人不好找。而且,孔子的个头还非常高,还能符合这一点的,概率就几乎是零了。

但阳虎偏跟孔子长得一样,而且是年纪越大,长得越像。再往后几年,还有仇人将孔子错认为阳虎,差点把他给杀了。

这么两个长得又奇怪又相像的中年男人,在大街上停了车,扒着车帮交谈,是很难想象的情景。《论语》的记事本来简略,但对这一幕的记载非常详细,大概就因为随行的弟子们印象太深。

阳虎想劝孔子跟自己合作,出来做官。这番话说得很有意思,用北京大学李零教授的解读就是:


阳虎知道孔子喜欢讲仁讲智,故意问他,你一身本事,不肯出仕,看着国家混乱也不管,能算仁吗?不能;你想做官,却老是错过机会,能算智吗?不能;时光飞逝,年龄不饶人呀。

孔子只好说:好好,我会出来做官的。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97页。


阳虎的话,都是他自问自答。这是最能打动孔子的大白话,却更像阳虎跟自己对话。他不仅想拉孔子做官,更想清理掉三桓家族,整个另换一套游戏规则。

孔子那时还没名气,做过的最高职位是在贵族家当小职员。国君、三桓这些人,从没想到过在政治上提拔、重用孔子。他们世袭当大官,觉得天下所有的人,当初是干什么的,就该祖祖辈辈干什么。

阳虎掌权想用的偏偏是孔子这类人。他和孔子的级别差不多,最低级的小贵族,要按出身,他们比农民日子过得好,但也没有往上爬的希望。这种制度对他们有限制。

阳虎想干的是大事,鲁昭公身为国君,加上身边一堆年长年幼的贵族支持、超级大国的援助都没成功,现在,他一介士人,能成功吗,值得冒险吗?他想拉孔子一起干,孔子答应吗?他心里没底。他最后一句“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干脆连“尔”都不说,直接说“我”了。

他也在给自己打气。

起码,孔子部分被这话打动了,他同意出来做官,试着跟阳虎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