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国·汉字与人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胡须与相关汉字

ér 金文《子禾子釜》作,《中山王壶》作;《说文》小篆作。《说文·而部》:“而,颊毛也。象毛之形。”《周礼》曰:“作其鳞之而。”许慎说:而是面部两颊的胡子。象形字,像毛的形状。《周礼·考工记·梓人》说“作其鳞之而”,即此义。

“而”字的本义是“人的胡子”。“而”字俗作髵,是个象形字。顶上一横像鼻端;横下一竖像人中;竖下曲划像嘴角两边的胡子;再下面的曲划像嘴巴上的胡子。

由“人的胡子”引申称其他动物的胡子,如《周礼·考工记·梓人》说:“作其鳞之而。”戴震注:“颊侧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须鬣属也。”“而”是下垂的胡子。

“而”字又可借为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如《左传·定公十四年》:“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国语·吴语》:“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庄子·徐无鬼》:“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借为连词,如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而”在此表示并列关系。《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而”表示递进关系。《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而”表示转折关系。

nài《说文》小篆作。《说文·而部》:“耏,罪不至髡也。从而,从彡。耐,或从寸。诸法度字从寸。”髡读kūn。耐读nài。许慎说:耏是古代达不到剔去头发的罪行,只剃去男子胡子的一种刑罚。会意字,从而从彡,后专用为耏刑字。耏后来写作耐,从而从寸,寸就是手,用手剃掉胡子。

许慎说“耏”是会意字,不妥,“耏”是会意兼形声字,“而”也是声符。

“耏”字的本义是“剃掉胡子的刑罚”,剔去“鬓毛”也称耏,如《汉书·高帝纪》:“春,令郎中有罪耏以上,请之。”应劭注:“轻罪不至于髡,完其耏鬓。故曰耏。”“判刑两年以上”也称耏,如《后汉书·光武帝纪》:“耐罪亡命。”应劭注:“耐,轻刑之名。一岁刑为罚作,二岁刑以上为耐。”由“剃掉胡子的刑罚”引申为“人忍得住”,如《荀子·仲尼》:“能耐任之则慎行此道也。”唐杜甫《兵车行》:“秦兵耐苦战。”又引申为“物经得住”,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椒》:“此物性不耐寒。”

zī 繁体作頾。《说文》小篆作。《说文·须部》:“髭,口上须也。从须,此声。臣铉等曰:‘今俗别作髭,非是。’”许慎说:髭是上唇的胡须。形声字,须是形符,此是声符。徐铉等说:而今俗间另造髭字,不对。

“髭”字的本义是“上唇的胡须”,如《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至于灵王,生而有髭。”《乐府诗集·陌上桑》:“下担捋髭须。”

xū 繁体作鬚。甲骨文《乙》872作;金文《觚文》作,《郑义伯》作;《说文》小篆作。《说文·须部》:“须,面毛也。从页,从彡。臣铉等曰:‘此本须鬓之须。页,首也。彡,毛饰也。借为所须之须。俗书从水,非是。’”许慎说:须是人面部的胡须。会意字,从页、彡,表示面毛。徐铉等说:此字本是须鬓的须。页表示头,彡是毛饰,表示面毛,借为所须的须。俗间有写作从水的,不对。

“须”字金文不是会意字,是象形字,像人面部长有长毛的样子。“鬚”字出现较晚,简化作须。右边是一个人形,脸面的下部有三道弯曲的线条是胡子。早期金文图形,前人已有论说:金祥恒《续甲骨文编》释为“须”字,但未作解释。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疑亦须字”,引《说文》:“须,颐下毛也。”又以金文须字证之,也没有多作解释。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第九卷),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5年版,第285页。但甲骨文与金文形体不同:甲骨文作侧身,胡须偏向一方;金文作正面,胡须左右分开。而甲骨文的下面不像人,倒像“匕”、“人”字的反写,仍像人的侧立形,由于人形的侧立,所以须形不能左右具备。于省吾:《释从天从火从人的一些古文字》,载《古文字研究》(第15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2页。

“须”字的本义是“胡子”,如《释名·释形体》:“颐下曰须。”《礼记·礼运》:“须,谓颐下之毛。”《汉书·高帝纪》:“美须髯。”借为“须要”的“须”,如唐张志和《渔歌子》:“和风细雨不须归。”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须行即骑访名山。”借为副词“须知”的“须”,如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须臾”连用,指时间极短,如《荀子·劝学》:“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巾帼不让须眉”,“巾帼”代指女子;“须眉”就是胡须和眉毛,代指男子。

rǎn 金文《南疆钲》作,《庚壶》作,《师簋》作;《说文》小篆作。《说文·冄部》:“冄,毛冄也。象形。”许慎说:冄是细毛柔弱下垂的形状。象形字。像两绺毛下垂。

“冄”字的本义是“两腮的胡子”。其实,冄是髥的偏旁字,初文作冄,后来写作髥。髥就是髯字(见髯字解说)。

rán 异体作髥。《说文》小篆作。《说文·须部》:“髯(),颊须也。从须,从冄,冄亦声。臣铉等曰:‘今俗别作髥,非是。’”许慎说:髯是人的两颊上的胡须。会意兼形声字,从须,表示胡须;冄就像髯的形状;冄也是声符。徐铉等说:而今俗间另造髥字,不对。

“髯”字的本义是“两腮的胡子”,如《汉书·朱博传》:“奋髯抵几。”注:“颊毛也。”泛指“胡须”,如“美髯公”;也指“长须的人”,如《三国志·蜀志·关羽传》:“羽美须髯,故亮(诸葛亮)谓之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