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在鄜县的早期传播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给全世界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民族和人民指出了翻身求解放的道路,使中国人民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李大钊等一批具有初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在中国学习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
1919年,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旗帜,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更加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中国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这些新思想新文化通过各种途径也在鄜县逐渐传播。
一 五四运动的影响
五四运动爆发后,西安、榆林等地一些学校师生声援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的消息传到鄜县,鄜县三民学校的师生上街游行,张贴标语,声援北京的学生运动,宣传新思想、新文化。1921年,鄜县国民政府推行四年制初小义务教育,动员适龄儿童入学读书,学习文化。1927年,鄜县各地兴起了反对旧礼教、提倡新文化的运动,号召男人剪掉辫子、女人放开裹缠的小脚,摒弃封建习俗对人们的精神束缚和健康损伤,男女平等的民主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县长高曰蒿,将鄜州忠义、节孝两个祠堂改建为校舍,创办了鄜州女子初级小学,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可以入学读书,时有女学生20多名。1928年,移居鄜县的河南籍人士张纯伦,肩挑着扁担、背着背包,向乡村学校推销课本和一些进步图书,宣传新文化。1929年,鄜县国民政府在“鄜县中山俱乐部”设立了民众阅报室,并收藏有许多图书,供群众阅览,吸取知识。同年,鄜县废除清末十六里建置,全县设三民、五教、平等、自由、互助、大同、博爱、共和等八个区。这些区的名称也彰显了一定的新文化色彩。
1938年,国民教育推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鄜州女子初级小学并入鄜州高级小学。到1939年,全县有高级小学两处,初级小学69处,共有男女学生1280名。
二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成为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思想解放运动,一些在外地求学的具有进步思想的鄜县籍青年,通过书信、假期回乡等各种方式,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入鄜县。
1927年秋,在西安成德中学和陕西省立第四中学(以下简称省立延安四中)上学的鄜县籍学生李永文、杨锦堂(富城镇人)、李向阳(姚家塬人)等人暑假回到家乡,在亲戚、朋友中秘密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使鄜县一些民众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
1929年秋,鄜县洛河川田厢村的王树勋,在省立延安四中学习期间,接触了《共产党宣言》、《曙光》、《荧火》等进步书刊,加入了中共组织。从此,王树勋和鄜县籍同学一面学习文化课,一面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一面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在学校党组织的领导下,王树勋经常组织同学到校外农村宣传革命道理,反对封建迷信,帮助建立农民协会,反对帝国主义在中国建立的愚弄百姓的天主教、基督教组织。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基督教,胡求闹,白日敬上帝,夜间做强盗。”1931年秋,王树勋回到鄜县田厢村,开办了农民夜校,和交道同学鲁永文、姚家塬同学李向阳等一起,组织本村及附近村子的青年学习文化,宣传进步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讲解参加革命的道理,开展革命活动。城关、交道、牛武等一些村子的青年参加了夜校学习,受到马克思主义学说及进步思想的影响,有许多青年参加了王树勋组建的革命武装。
1930年春,西北红军创始人刘志丹为了扩大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从保安(今志丹县)永宁山来到鄜县葫芦河上游的王家角、直罗、槐树庄等鄜县西部山区,秘密开展革命活动。他多次到鄜县张家湾小山子附近的秦家湾,在“哥老会”李学连的掩护下,秘密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发动贫苦农民团结起来,建立地方武装,打土豪,分田地,创建革命根据地,从而点燃了鄜县西部地区革命斗争的烽火。张家湾、直罗一带受尽剥削和压迫的贫苦农民,屡屡爆发反抗国民党地方民团和联保处的斗争。当时,葫芦河川就广为流传着一首歌谣:“葫芦河埝沟川,鄜县连着保安县,保安出了个刘志丹,领导人民把身翻;子午岭上飘红旗,跟着老刘干到底,打土豪来分田地,工农武装组织起,保卫咱自己”。这首歌谣唱出了鄜县人民的心声,唤起了鄜县人民打土豪、分田地,翻身求解放的勇气和信心。
1933年6月,在红26军骑兵连入党的何彦江奉命返回家乡直罗镇屈家沟,开展农民运动。他向群众宣传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穷人的军队,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是专门帮助穷苦农民打土豪、分田地、闹翻身的,动员大家起来闹革命。9月,何彦江在直罗南川发动群众组建了一支赤卫队,韩明奎等30多名苦大仇深的青年农民都参加了赤卫队。这支赤卫队主要活动在鄜县西部地区,打击土豪劣绅和国民党的地方民团,开展游击战。
这些活动的展开,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在鄜县的影响,使鄜县人民逐步懂得了共产党是劳苦大众的救星、红军是革命队伍的道理,坚定了跟共产党走的决心,为鄜县党组织和党领导的政权组织的建立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