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推进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推进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体制机制创新和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的公立医院改革,不仅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重点、难点任务,更是全社会聚焦关注的重大民生及公共治理问题。纵观2009年国家启动新医改以来,针对公立医院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多聚焦于各级政府试图不断规制公立医院加强内部管理,并强化供给侧的行政监管。我们认为,除当前中国社会处在快速转型的共有现象外,在某种程度上因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大健康观”引领与同步协同发挥作用的,针对公立医院社会治理体系需求侧的有效评价及监督治理路径设计,不仅未获得预期的社会效应,而且紧张的医患关系也难见改善。正如多年来由政府主导的,对医院等级评审制度、日常开展的传统评价及监督治理的实践证明,由于缺失社会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及治理的特殊利益角色作用,因此尚未取得期望的且获得社会普遍认可和具有公正性的治理效果。
社会治理与模式发展是国际社会转型及政府治理结构变革的全球性趋势。作为一种文明主潮的现代社会治理,侧重针对国家治理中的社会问题,以实现和维护社会权力与民众利益为核心,体现的是一种公共治理理念、多元治理主体和民主治理思想。社会评价是基于社会治理理论的一种有效实现载体和手段。推进社会评价及治理的目的是建立和发展公共责任机制及表达,谋求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来缓和各种社会危机、调节利益冲突、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公立医院是由政府举办的,并为人民群众提供公益性和社会性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的载体和主体,其角色定位及目标决定了其应具有的社会职能和应负有的社会责任。然而,我国当前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难、社会公益职责弱化、政府规制治理失灵以及中国式医患矛盾突出的社会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本专著试图在公共医疗服务管理领域,引入“社会治理”“社会评价”的概念并实现其概念操作化,探索建立我国公立医院社会评价及治理路径的理论、方法及策略,为有效协作配合政府治理和推动公立医院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提供新视野,对促进公立医院与社会和谐发展等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现实作用。
本专著共十二章。第一章,从现实问题、理论背景以及政策指向三个方面阐述了研究的依据及意义,提出了研究命题;第二章,在系统综述国内外相关学术前沿与实践动态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思考与启示;第三章,从研究思路、基本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以及质量控制技术等方面阐述了研究方案的细化设计;第四章,引入“社会评价”“社会治理”概念,在重点阐释和辨析相关理论基础、概念内涵、关系逻辑以及政策情景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提出了公立医院社会评价及治理理论逻辑模型与实现路径;第五章,研究阐述了公立医院相关利益主体对其社会评价及治理的认知、态度、意愿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第六章,运用公众参与阶梯及计划行为理论,研究阐述了公众参与公立医院社会评价及治理的意愿及形成机制;第七章,研究论证了公立医院社会评价及治理主体的选择与组成构架;第八章,研究提出了公立医院社会评价及治理的指标体系与操作方案;第九、十章,实证研究构建了公立医院社会评价及治理核心指标——医患满意度测评量表及校正模型;第十一章,针对性研究提出了公立医院社会评价及治理的策略与政策建议;第十二章,从研究结论、创新点、研究局限以及未来的研究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最后附录有本项目研究的调查问卷。
本专著展示的研究成果,试图纵观国际基于社会评价及治理的新型公共管理的学术前沿及视野借鉴,通过理论构建及实证研究论证阐述了现阶段对我国公立医院开展社会评价及治理模型与实现路径设计的有效性、必要性和可行性,旨在为改善医疗卫生领域社会突出矛盾寻找社会途径与手段,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社会治理创新策略和落地政策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抛砖引玉”及政府决策的参考。值得欣喜的是,就在本命题立项研究的过程中,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社会治理”的概念。五中全会重点强调“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特别强调“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一系列的突破性表述,为本命题的深入探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契机,也尚有待于学界同仁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本专著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71273080,71673075)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其能顺利地出版凝聚了项目组全体成员的集体努力和智慧。项目自实施以来,在项目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先后深入浙江、湖北、陕西等地开展了大量的现场调查及实证研究,获得了大量详实的一手资料。首先,得感谢参与本项目的硕士研究生谷雨、陈洁、任佳焌、冯婉、方文凤、张双竹、孙立奇、黄敏卓以及本科生芦冰清、叶倩茹等同学在现场调研、数据分析及书稿校对等方面做出的贡献。衷心感谢浙江大学郁建兴教授、杨廷忠教授、董恒进教授、张大亮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徐晓琳教授、张亮教授、方鹏骞教授、陶红兵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高建民教授、毛瑛教授、周忠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鲍勇教授,军事医学科学院鱼敏教授,中山大学方积乾教授,浙江科技学院王克春教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钱辉教授,杭州师范大学赵定东教授、张超副教授、陈仕学老师,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生杨竞妍,早稻田大学博士生周思宇,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王舒棪硕士生在研究设计的细化与优化方面给予的真知灼见。
感谢国家卫计委、三省调查现场所在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事业管理分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医药卫生系统工程专委会、浙江省公共管理学会等社会组织参与本研究讨论的所有专家学者及各级政府人员。尤其是浙江省卫计委徐润龙副主任、顾亚明副处长,浙江省发改委孙裕增副处长,浙江省民政厅张华副处长,杭州市发改委王水根副巡视员,杭州市医疗保险管理服务局徐玮副局长、严光府副主任科员,杭州市卫计委崔威武处长、徐钦芳调研员,原浙江日报社时政新闻部主任、钱江晚报常务副总编辑冯晔,浙江省人大常委会陈翔主任科员,浙江省医院发展中心林凯,余姚市卫计委沙奇科,象山市卫计委范黎斌,《公共管理学报》主编米加宁,《中国卫生政策研究》主编代涛,《中国医院管理》主编李国栋,《中国医学伦理学》主编王明旭,《中华医院管理杂志》胡怀湘编辑,浙江省医学会徐金秋、俞雷等参与本项目研究的研讨及给予的专家咨询意见和成果推广应用的建议。
特别感谢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陈海啸主任,浙江东阳市人民医院应争先院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章伟芳副院长,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张邢炜副院长、李国熊副院长、徐刚主任,杭州市余杭区第三人民医院袁春锋院长,解放军117医院质管科吴佳佳科长,浙江省卫生计生系统培养中心邱晓副科长,杭州市急救中心余灵芝科长,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董晓飞、陈明亮副科长,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俞鸿雁、陈俊丽,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胡妤佳,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汪京晶、余庆君,宁波大学附属医院陈晓娜、姚孝青,浙江省人民医院吴春艳,浙江医院何祯怡、厉敏,浙江省中医院丁佳伟、马露露、胡慧霜,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周元恺,浙江省肿瘤医院李煜静、许美佳、叶斌,杭州市中医院卢娟,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成王金、吴颖超,金华市中心医院张梦婕,瑞安市人民医院林怡君以及湖北省人民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等单位在专题小组讨论、深度焦点访谈、问卷调查和数据资料方面提供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杭州师范大学人文社科处与科技处在项目申报、管理及著作出版方面给予的支持和指导。
鉴于作者水平有限、研究问题的复杂性、主客观条件与因素限制以及时间仓促等原因,本专著还存在一些观点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敬请广大读者及学界同仁给予批评指正和宝贵意见。
著者,于杭州西子湖畔
201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