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高等院校能效管理及研究述评
1.2.1 节能及能效的概念
1.节能的概念
按照世界能源委员会于1979年提出的定义,节能是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和社会可接受的一切措施,来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就是说,节能是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力求以最少的能源消耗和最低的支出成本,生产出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提供更好的能源服务,不断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减少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节能以弥补短缺为主,约束能源浪费,控制能源消耗,以降低能源服务水平为代价,作为缓解能源危机的应急手段,在这一阶段国际上将节能称为“Energy Saving”;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世界和社会公众对能源利用的不断认识,人们逐渐开始摒弃以控制使用能源换取降低生活品质的理念,而是认为节能目标应以不牺牲更多的能源消耗换取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这一阶段节能被称为“Energy Conservation”;自20世纪末以来,节能转向以污染减排为主,鼓励提倡优质高效的能源服务,作为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主要支持手段,节能也被赋予新的理念,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被称为“Energy Efficiency”。
2.能效的概念
顾名思义,能效即能源效率。工程技术上的能效是能源效率,是考察能源利用水平的参数,它是指有效利用的能量占投入能量的比率。国际上通常将节能称为能效,将节能管理称为能效管理,揭示了能源效率与效益并重的节能管理新理念,节能效益既包括经济效益,也包括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早期的单纯追求节约能源物理量演变到今天的节能多重效益并重,是节能理念的重大进步,为可持续发展的能效市场开拓了美好的前景。
1.2.2 高等院校能效管理及其内涵
根据《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与技术导则》,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是指在学校办学及校园设施建设、运营管理中遵循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环境保护建设及运营的管理思路和节约教育理念、形成良好节约型校园文化的校园。高等院校能效管理是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高等院校的能效管理建立在节约型校园管理的范畴中。高等院校能效管理是依据高等教育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依据校园特点,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有利于环境、师生和社会可以接受的技术措施和管理策略,提高校园建筑及设施终端能耗的效率和能源利用的效益。
高等院校能效管理是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是建设节约型校园,实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必经之路,对高等院校能效管理的属性认识,有助于更好地开发校园节能资源,提高校园能效。
1.高等院校能效管理首先是一种公益性的社会行为
能源节约与能源开发不同,节能具有量大面广和极度分散的特点,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节能的个体效益有限而规模效益显著。高校是社会构成的单元,与社会节能一脉相承,与社会其他部门和行业不同,高校承载了育人与文化引导的社会功能,高校的能效管理更具有社会影响力和示范先导作用。因此,高等院校能效管理只有始于足下和点滴积累,采取部门、师生、社会等多方参与的行动,才能积少成多,汇流成川。
2.高等院校能效管理是效率和效益的统一
高等院校能效管理既要讲求效率也要讲究效益,效率是基础,效益是目的,效益要通过效率来实现。从长远来看,一种具有生命力的能效管理策略应该是既能为学校带来现实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能为决策者、使用者和社会普遍接受的节能措施,讲求效率可以促进技术和管理的进步,讲求节能效益可以使广大师生分享能源行动带来的节能与经济、环境同步增长和改善的收益。
3.高等院校的“节能资源”是没有存储价值的“大众资源”
从某种意义上讲,政府与社会大众的节能行动也是一种资源,本书将其称为“节能资源”,高等院校的“节能资源”来自校园节能公共策略、技术措施和师生的自觉行动。与石油、天然气、煤炭、水等自然资源赋予的公共资源不同,高等院校的“节能资源”是能源需求方自身拥有的潜在资源,这种资源一旦等到开发,就会减少公共资源即能源资源的消耗,成为能源供应的一种替代资源。
与存储于地下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实体能源开发不受储存和开发时间的约束不同,社会或高校的能源资源在未开发前是寄寓于效率中的无形资源,它的开发是以设备、技术、政策、行为为载体,通过能源消耗来实现,能源节约与能源消耗是同步完成的,在用能的过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能源资源,这种“过程”特性使节能资源没有存储特性。因此,节能资源具有时间价值,早开发早受益,不开发不受益,高等院校能效管理要着眼当前,立足长远,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4.高等院校能效管理的多元化运作机制
应当正确认识到,节能不是高等院校办学的主要目的,能效管理只是高等院校提高后勤支撑管理服务水平,优化办学资源,提升办学效益的手段之一。由于高等院校能源资源的公共属性,能效管理与各部门、师生、管理者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会给各用能主体带来使用上的管束与限制。因此,用能主体其实没有足够的热情,高校各用能主体首先关心的是能够获得可靠的能源服务来保证校园生活、教学、科研的正常进行,实现他们的能源服务,很少能领悟到节能既是一种收获,又是一种奉献。因此,高校能效管理的持续推进缺少的不是来自技术层面的不足,而是一种能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持续推进的节能运作机制。
与大多数的公共机构能效管理相似,目前也没有一种通行有效的高等院校能效管理的运作模式,国际国内都在彼此借鉴和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完善和建立适合自身的能效管理运作模式。关键是政府应不断在法制化管理、政策上支持、指导性服务、培育多元化的能源服务模式等方面起主导作用,高校自身建立与其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采取适当的技术和管理措施。目前一些社会团体如高校节能协会,节能联盟,面向校园的节能研究机构、学会等都利用各自的优势,在高等院校开展实质性的能效管理多元化运作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2.3 高等院校能效管理研究述评
1.绿色大学建设与管理研究
关于“绿色大学”的涵义,清华大学原校长王大中认为:所谓“绿色大学”建设就是围绕人的教育这一核心,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原则、指导思想落实到大学的各项活动中,融入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以“绿色教育”思想培养人,用“绿色科技”开展科学研究和推进环保产业,以“绿色校园”示范工程熏陶人。其后众多学者和大学管理者对“绿色大学”的内涵、建设“绿色大学”的有效途径、“绿色大学”建设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实现“绿色大学”资源共享、合作共建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研究。鲁璐以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为例,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剖析了绿色大学的内涵,并提出了绿色大学“绿色度”评价体系,依据评价指标提出了提升绿色大学建设能力与水平的建议。
随着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的不断丰富,虽然绿色大学建设和研究的内涵不断充实,外延不断扩展,但加强大学节能环保、生态建设与管理,开展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与研究,仍然是绿色大学建设的主要内容。
2.校园环境建设与管理研究
张凤昌等人认为校园环境可分为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非物质环境也称人文环境、精神环境或软环境等,包括舆论环境、制度环境、纪律环境、服务环境、心理环境等,而校园物质环境是精神环境各要素的载体。张凤昌等人提出了校园绿化是校园环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绿色植物不但净化空气、降低噪音,还可以降低热岛效应,节能环保。校园环境建设同时应加强环境规划、环境设计、环境建设、环境维护中人的参与性,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充分考虑节水、节电、节材等措施的应用,尽量使用可再生材料,提倡垃圾分类,避免污染和浪费,建设校园生态示范项目等。陈寿斌认为,保护环境是人类社会共同关心的主题,高等学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护地球”为主题,大力开展绿色校园建设,以其模范行动引导社会发展,引领人们的社会生活。要按照生态要求营造良好环境,主要从完善污水处理系统、垃圾处理系统、治理烟气污染以及建筑工程的生态化四个方面为师生员工营造绿色的工作学习环境。司明建通过系统论分析方法揭示高校园林景观与构建大学校园生态环境的关系,指出两者具有相关性、整体性、综合性,要以高校园林景观建设促进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在高校园林景观的建设上,以植物造景为营造生态环境的主要方法,要突出高校的个性化特征,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
3.校园能源资源节约对策研究
邓双渊分析了我国高校水电节能管理面临的难题,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资金不足、管理体制和管理意识的滞后,提出了可供选择的三种高校水电节能管理模式,其中水电使用者水电用量定额管理模式是当前我国高校水电节能管理应当采用的比较合适的模式。谭洪卫在对日本高校校园节能对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同济大学的实践,对我国高校校园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提出建议。他认为在校园能源资源节约实践中实施科技节能、管理节能、教育行为节能的综合措施会取得校园能源资源节约的显著效果。李阳春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建设为例,阐述了建筑节能对创建节约型校园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在现代大学校园建设实践中,应该重视建筑节能的作用,不断建立和完善节能管理体制和评估体系,积极探索建设节约型高校的技术措施,推动新建公共建筑节能,开展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工程技术的应用。法国学者Bonnet等人以法国波尔多的大学为案例,分析校园水电利用情况,对图书馆、教室、实验室、行政部门、学生宿舍、食堂、运动场等不同专项机构的水电消耗率进行了评价。研究指出,在规模较大的大学校园中,水电利用情况接近中等规模城市。校园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依次是教室、学生宿舍和科研部门,而水电消耗量最大的依次为科研部门和学生宿舍。西班牙学者Parts和Chillon从工程学的角度出发,对校园中水资源的利用问题进行了研究,并重点介绍了西班牙阿利坎特大学反渗透水工厂的运行情况。
4.已有研究述评
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素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国外的学者集中在校园环境建设、校园能源使用、校园资源利用和废弃物管理、校园生态教育等方面,理念、技术与管理方法较为先进。
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节约型校园建设、水电管理与节能对策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多局限于宏观层面的理论研究和具体节能技术探讨,缺乏从理论指导下的综合系统性研究,案例多为所在校的实践活动。文章作者多为高校后勤人员,研究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专业研究领域的学者文章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