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光放长远,心态自平和
在过去的20年里,我都会问来访的妈妈同一个问题:
“你们想过孩子在将来是什么样吗?在他25岁的时候,他会在哪里生活,做什么样的工作?如果再想远点,35岁的时候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20年来,我得到的回答大同小异:
“哪里想得了那么远的事儿呀。”
“唉,我能撑着活到他那个年龄就算不错了。”
“别比我们现在混得差就行吧。”
……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大部分妈妈在处理家庭教育这个问题的时候,陷入的状况则是:从无远虑,只有近忧。
在前面文章中,我们已经明确了一件事:妈妈,作为家庭CEO,是一个领导者,而不是管理者。我们要带着孩子和家庭看到更远的愿景。如果没办法把这个愿景构架得更宏大,那我们至少有一件非常具体的事情可以做:认真地想一下,孩子在35岁的时候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想象孩子在35岁的时候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确实不会马上减少我们在他小学二年级磨磨蹭蹭不做作业时满腔的怒火,但这种想象会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到底想让孩子学会什么,是那道简单的数学题,还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这两件事情,学习的方式和要花费的时间可完全不同。
每个妈妈都非常清楚以上两者哪个对孩子的未来影响更大,可是大部分妈妈仅仅是因为还没有想那么远的事,就极有可能在当下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而这些错误,构成了妈妈们焦虑的主要来源。
过度焦虑的父母是麻烦制造机
妈妈们的育儿焦虑大到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以至于都出现了基于大数据的《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和《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报告》。我们能看到所有焦虑的着眼点都在眼下,从胎教到校园,从家庭到社会,父母都在为眼前各种有的没的问题焦虑。很多时候,孩子根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父母就已经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不客气地说,过度焦虑的父母才是家庭教育的麻烦制造者。
过度焦虑的父母有一个典型的特点,他们期待孩子赢在每一个当下,或者在每一步上都不能掉队,否则孩子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坠落之路。所以他们每天着急地看各种信息,然后急吼吼地让自己的孩子“快点,快点,再快点”。
这种情况就好像每天逼着孩子去参加一场百米赛,还期待每次比赛孩子都能顺利晋级。这是连飞人刘翔都没有办法实现的目标。想想看,刘翔是怎么获得比赛胜利的?即使他的目标是在世界大赛上拿金牌,他也不可能靠每天全力跑上10个100米来提高成绩。他每天做的无非是基础的力量训练、速度训练、心理训练以及最重要的事情——好好休息。张弛有度又有针对性的训练让他在比赛前得以充分准备,然后发令枪一响,他就拼尽全力跑。而且,他也不会每次都赢。但偶然的失利并不影响他下一次再拼尽全力跑上一回。
无谓的焦虑还可能带来我们根本意想不到的后果。当我们紧张焦虑的时候,大脑会转入一个高度兴奋的状态,即使紧张焦虑的情绪消失了,它还是会继续影响我们的大脑。简单来说,紧张焦虑的时候,我们的神经会绷得很紧,大脑的情绪敏感性就增强了,但大脑总资源有限,一方面的功能得到了加强,另一方面的功能就会被减弱。在情绪更敏感的同时,精准辨别信息的能力就会降低。这是因为处理恐惧的大脑回路——杏仁核得到了更多的大脑资源,而负责观测信息的海马体就得做出牺牲。所以过度焦虑不仅会损害到一个人的前额叶功能,严重的话,还可能引起认知功能上的损害。
心理学家的实验数据显示,父母的过度焦虑损伤自己大脑的同时,还会传递给孩子,孩子体内的压力激素水平也会因此升高。但是孩子的脑发育还没有完成,持续的焦虑状态会给孩子带来更为严重的影响。
科学家们还发现,孩子各部分的大脑发育速度不同,处理恐惧的杏仁核比负责推理和执行控制的前额叶皮质要提前发育很多,所以在青少年时期,孩子们感知焦虑的能力非常强,但他们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调节情绪,特别容易受到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而在这个时期,孩子又往往处在青春期,难以和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
现在,你还想用焦虑为孩子铺就一条成长之路吗?
要避开焦虑的漩涡,最好的办法就是抬起头来,往远处看。脚下的路和坑也许还在,但因为目光放在更远的前方,路途中的小坑洼就不会再那么令人烦扰。
目光放长远,就不会那么焦虑
对快乐教育的误读
我们要努力做灯塔式的父母,给孩子指出他可能驶向的更远的地方。千万不要把自己当成船长,陪着孩子这艘船在黑暗的海上寻找方向。那样不仅不能帮他避开所有的风浪,在终有一天,这艘小船要离开我们去寻找自己的航线时,没有了我们的指挥,他该要驶向何方?
有个妈妈这么回答我:“驶向何方不重要,只要他快乐就好。”
真的是这样吗?
看来,我们需要好好谈谈“快乐教育”这个话题了。
有些妈妈过于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另一些妈妈则一头扎进了“快乐教育”的陷阱。“快乐教育”成了一个躲避当下焦虑的避风港,不仅解放了孩子,也解放了为孩子眼下的教育问题操碎了心的父母。
“我们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孩子应该有快乐的童年。”
“把孩子弄得那么累干什么,学那么多东西有什么用?”
我听过太多的父母这么说,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小,“快乐教育”的呼声就越大。但是,我见过更多的中学生父母在我的办公室里后悔不已:
“小学的时候没好好学数学,现在花了那么多钱,补了那么多课,数学还是不行。”
“孩子学什么都是学一半,觉得苦就不想练了。我们也从来不逼她。现在没有什么特长,学习成绩也一般。拼学习拼不过学霸,拼才艺啥也没有,我们只能拼性格了。”
“他妈一放假就带他出去玩,全国乃至世界有名的景点都去过了。说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万里路倒是行过了,一页书也不爱读呀,有啥办法吗?”
表面看上去,这种冲突是快乐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对抗,可往深处看,其实是因为快乐教育被误解、误用后在某一时刻对孩子和家庭的反噬。
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中,是这么描述“快乐教育”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应该让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
请注意,斯宾塞所描述的“快乐”强调了两个要点:孩子的未来和学习的状态。这里面隐含着两个重要的事实:
· 一个快乐的人,需要的底层建设不是当下的每一个瞬间都快乐,而是长久快乐的能力。
· 学习和快乐不是一对反义词,它们完全可以友好共存。
家庭教育的目的还不仅仅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那么简单,我们心里想象的是他在35岁的时候,除了快乐,还拥有其他成功的素质并且是一个会感到幸福的成年人。那个时候的他,所需要的快乐,绝不再是一个乐高玩具或者一次迪士尼乐园之行就可以满足的。快乐的童年,可能是他心底最美好的回忆。可不幸的是:我见过不少十几岁的少年,把曾经拥有的快乐童年作为父母没有尽职的证据;也见过不少父母,忧心忡忡地看着他们十几岁的孩子,拥有的还是童年时期的心智和情商。
我们当然还是可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但只是要理解:快乐不等于轻松,快乐的童年绝不意味着可以放任孩子们完全自由发展,尤其是在他们需要边界、规则、坚持、成长的时候。
“知难而退”常常是快乐教育在学习中的伴生物。孩子们即使在自己非常喜欢的领域,也会因为遇到困难而后退,因为降低自己的能耗是人类大脑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最主要的任务。未经训练的大脑,初始设置都是避难就易,避重就轻,所以追求轻松就是人类的天性。借着“尊重孩子的选择”这样的借口,回避自己作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也是符合这种天性的。
只是,让对未来一无所知的孩子为他们自己做选择,看似给了孩子一个轻松一点的童年,但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可能会为了孩子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或者意志力而烦恼不已。
所以再来明确一下,当我们谈到快乐教育的时候,我们要的是能长久享有快乐的能力,并且能够享受学习和成长过程的孩子,而不是一个童年就是他的毕生高光时刻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