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二则

古人比父子为桥梓[1],比兄弟为花萼[2],比朋友为芝兰[3],敦伦者[4],当即物穷理也[5];今人称诸生曰秀才[6],称贡生曰明经[7],称举人曰孝廉[8],为士者,当顾名思义也。

【注释】

[1]桥梓:又作“乔梓”。用来比喻父子关系。乔、梓,均为木名。乔,即乔木,是一种木本植物,它成长得高大挺拔,主干直立、分枝繁盛。梓,是一种枝干相对矮小而轻软的落叶乔木。《尚书·大传·梓材》:“伯禽与康叔见周公,三见而三答之。康叔有骇色,谓伯禽曰:‘有商子者,贤人也。与子见之。’乃见商子而问焉。商子曰:‘南山之阳有木焉,名桥,二三子往观之。’见桥实高高然而上,反以告商子。商子曰:‘桥者,父道也。南山之阴有木焉,名曰梓,二三子复往观焉。’见梓实晋晋然而循,反以告商子。商子曰:‘梓者,子道也。’”

[2]花萼:花的组成部分之一,由若干萼片组成,包在花瓣外面,花开时托着花冠。简称萼。

[3]芝兰:香草名。《孔子家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之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后用芝兰比喻朋友,即朋友间相互劝勉,学习各自的长处。

[4]敦伦:原指古代婚礼的一个环节。相传西周初年,世风浇薄,婚俗混乱。周公为整饬民风,亲自制礼教民。周公格外重视婚礼,从男女说亲到嫁娶成婚,共分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七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细致的规定,合称“婚义七礼”。其中的“敦伦”,即敦睦夫妇之伦,含有指导新婚夫妇依礼行事的用意。这里指的是敦睦人伦。

[5]即物穷理:程朱理学的重要范畴,即根据具体事物推究其道理。

[6]诸生:原指众儒生。明清时期,经省各级考试录取,入府、州、县学者称为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名目,通称诸生。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7)下诏求贤,云:“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7]贡生: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细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清代贡生,别称明经。会试考中进士的贡生被称做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明经:科举取士的科目之一,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龚遂、翟方进等皆以明经入仕。明经由郡国或公卿推举,被举出后须通过射策以确定等第而得官,如西汉时期的召信臣、王嘉等,皆是因射策中甲科而为郎。汉代设置这一科,为儒生进入仕途提供了渠道。

[8]举人:明朝、清朝称乡试录取者。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ft

【译文】

古人把父子比喻成桥木和梓木,把兄弟比喻成花和萼,把朋友比喻成芝与兰,所以敦睦人伦的人,应该根据具体事物推究其中和人事相通的道理;现在的人把诸生称做秀才,把贡生叫做明经,把举人称为孝廉,作为读书人,应该在看到这些名称的时候就联想到其中的含义。

【评析】

本书中很多格言经常在一正一反的对比中展开,这一则就是这样。先是正说,在五伦关系中,父子、兄弟、朋友是除君臣、夫妇之外的三伦,这种关系如桥梓、花萼、芝兰,是相互依赖、互相托衬的关系,不可缺少。中国古人最讲人伦关系,认为它是世间一切的起点,理学所谓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人伦道理的体认而达到最高的伦理境界。读书人是社会精英,当然应该是人伦道德的楷模,故下面一段就从这上面说起。因为现实中,秀才、明经、孝廉已经是功名层级的指称,人们似乎早已忘记了它们本来的含义了。所以作者才将这种常识重新提起,意在告诫有功名的读书人更应该从人伦处做起,莫要辜负了功名的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