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2012年,我主持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研究”(TJYY12-134)。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深感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流动的问题是一个严峻问题,更有甚者,农村劳动力几乎完全“断层”的现象更是考验着我国粮食生产的安全问题。此外,由于我的工作单位为天津城建大学,所以,我几乎每年都要多次接触到建筑施工项目,对处于基层一线的农民工的就业状态深有感触。由此,促使自己进一步关注农村劳动力的多方向流动以及就业状况。

2013年,我主持了天津市政府2013年市政府重点调研咨询课题“天津市农村科技型企业发展研究”(ZFZX2013-31)、天津市社科基金规划项目“稳固和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新型城镇工业园建设发展问题研究”(TJYY13-054),以及指导了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天津市农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立和运营”(201310792016)等课题。针对农村城镇化区域对于中高端人才的需求,如何促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和融合,如何进一步发展多形式的生产经营组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触。进而有了本书中对农民工内涵的进一步分类,以及如何站在城乡统筹发展的高度去研究农民工就业流动、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新思路。

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资源配置和利用的过程。作为中国劳动力资源中的重要部分——农民工群体,其就业过程其实就是劳动力资源有效发挥作用的过程。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群体,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建设的最重要力量之一,为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可持续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为此,既要注重农民工就业数量的扩大,在城市、乡镇和农村搭建多形态、多层次的就业平台,以市场化机制促使农民工合理就业转移,又要注重农民工个体的多方面素质的提高,增加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促使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同时要注重就业质量的提升,即实现体面劳动。

就业能力是反失业和边缘化的主要工具。要维系经济持续增长与社会的稳定,就必须高度关注劳动者(尤其是目前在就业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包括创业能力)的提升。

作为我国城镇化重要标志之一的农民市民化,一般要经历由农民转变为流动就业农民工,再由流动就业农民工转变为新市民这两个阶段。其中,农民工的就业质量是农民工实现稳定就业、增强市民化意愿的基础。

农民工的流动与就业受经济与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就业问题涉及的学科较多,涵盖的范围较广。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研究是在城镇化背景下,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分析和研究农民工流动与就业的规律与特点。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指导下,对于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研究在就业流动、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三个方面展开,本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具有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研究。

本书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研究”(13YJA630046)的主要研究成果,其研究过程及本书的出版均得到该项目基金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是课题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全书由李文忠统筹完成,课题组成员在研究中分工合作,尤其是成员任海峰在繁忙的日常工作外,利用业余时间,在理论研究、实践调研、资料收集、整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研究生郭航、卢瑞和郭昕霞进行了文稿校对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研究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同行专家及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天津城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