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主要为:从宏观层面开展农民工就业流动的研究;从微观层面(以农民工个体角度)开展就业能力研究;从微观层面(以农民工个体角度)和宏观层面(以农民工就业集中的行业角度)开展就业质量研究。

为实现研究目标,主要实施以下研究工作。

第一部分,课题研究的基础部分。主要包括研究目标、研究价值、研究内容与方法等。对研究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的内涵予以解释。

第二部分,基于城镇化背景,从宏观上描述和解析与农民工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农民工流动、农民工就业有关的统计学指标。以社会流动人口理论为基础,探讨农民就地转移、进城就业、返乡回流这三种主要就业流动方式的动因。对如何促进就业流动的农民实现身份的转变(一是在城镇继续发展,逐渐实现市民化;二是在乡村发展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做出研究。

第三部分,在开展就业能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有关农民工就业能力指标的研究成果,构建农民工就业能力研究指标体系,在一定数量样本调研的基础上,开展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实证研究。最后,对影响农民工就业的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第四部分,在开展就业质量内容和指标体系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借鉴现有就业质量评价的研究成果,构建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在一定数量样本调研的基础上,对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及影响因素采用分行业的比较研究。针对农民工就业能力稳定性开展专题研究。提出农民工就业质量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第五部分,本次研究的结论部分。从制度顶层设计的角度,通过对国家相关农民工就业政策的梳理,提出促进农民工合理就业流动、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的建议。

1.3.2 研究创新点

研究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多视角系统研究农民工就业流动问题 在对农民工概念的内涵做出明确界定的基础上,将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放在农民工就业流动分类的背景下开展具体研究。

(2)针对特定行业的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从可查询的文献看,就业问题的研究内容涉及众多方面。按照个体就业程序,可以分为就业前提研究、就业岗位有关研究与就业满意度有关研究;按照就业影响因素涉及主体,可以分为包括国家(或地区)经济数据、各项相关制度等的宏观因素以及包括岗位特点、工作满意度等的微观因素两个方面;按照研究对象,可以分为主观感觉和客观实际两个方面;按照特定研究人群,可以分为大学生、新生代农民、青年、弱势群体等。不同学者对于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所包含的指标范围界定不同,另外,针对特定行业或特定人群(大学生对象除外)的研究比较零散。因此,厘清相关概念的内涵和边界,在城镇化的视角下,结合农民工已就业岗位的现状和特点,采用宏微观协调、主客观结合方法,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