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志远先生传略
黎志远 (1951年-)男,汉族,湖北省沙洋县后港镇人,中共党员。1968年参加医疗工作,曾拜当地名医段雄成、李尧华等为师,自幼好学,勤奋自励,于1975年毕业于湖北中医高等专科学校中医专业。2000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专科起点本科毕业。历任湖北荆门市第四、五届政协委员,荆门市中医医院业务副院长,荆门市中医药学会理事长,荆门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组成员,荆门卫生科技拔尖人才,湖北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中医药学会肝病专委会委员,省中医中药学会妇科专委会常委,湖北省中西医学会妇产科专委会常委,中国性学会中医性专委会常委,现为荆门市中医院主任医师,荆门市中医药学会名誉理事长,湖北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2年经湖北省中医药专家委员会评审,省卫生厅审批被授予“湖北省知名中医称号”。2007年被选定为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荆门市中医院妇科学科带头人,2011年7月被选定为全省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4年被选定为国家中管局第三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临床指导老师,湖北中医杂志编委,湖北省第三届中医中药学会顾问,省妇科专委会顾问。
黎志远先生的学医之路是艰辛的,成才之路是曲折的。他不是中医世家的出身,没有耳闻目染、家学奠基的优势,但是作为从零开始的好处是存在着极大限度的可塑性。有件事使他终生难忘,但也是他发奋学医的动力,早年他在荆州读书期间,暑假回家休息,恰逢67岁的祖母不幸患温病,大概是湿温热化,长期高烧不退,灼热烦躁,有时神志不清,全身斑疹显露,但由于家境贫寒,无钱就医,只得缠绵病榻,隔壁邻居同情她病久难愈,帮助请了一名西医出诊,诊断为“疟疾”(实质是一个湿温病热入营血证),建议打退热针维持,当时医药资源缺乏,十天后先生眼睁睁看着祖母在疾痛中辞世,他万分懊恼自己医道未入门,尚不能解救至亲疾患,同时更激发自己学好中医,济世为民的决心。他始终把“有志者,事竟成”“不为良相,甘为良医”作为座右铭。
1980-1984年间,先生到湖北中医学院中医古典医籍理论提高班、全国伤寒师资班等深造共三年,其间受到了杨百茀、李培生、田玉美等名师的指点,博览众多中医经典,弥补往日未曾系统学习“四大经典”的遗憾,使他的中医理论知识更加系统化,中医知识层次上了一个较高的台阶。先生常言:“医者,乃性命所系,为医者需要有割股之心,又须医道精良,方能拯难救厄。”数十年来,先生对自己要求严格,钻研刻苦,善于思考,勤于积累,对医道诲而不倦,昼则应诊,夜则读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要在医学领域中有所建树,必须在中医经典著作上狠下功夫。中医学术理论源远流长,要溯本求源,就必须以中医经典著作为基础,根基牢固,日后才能根深叶茂,而经典著作中,尤要学好《内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前者解决中医基础理论问题,后两者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规范,在此基础上阅读历代诸家名著,从源及流,博采众长,先生治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勤”字,即勤读、勤思、勤问、勤学。他有一个好习惯,对每天应诊的病人都做好记录,晚上花时间对照典型的病例,常带着问题翻阅名医医案、经典、文献,从中找出答案,领悟真谛,进行归纳,夜晚挑灯,翻拣资料,辨识病机,寻求有效的治法。几十年如一日,真真做到每天必有一得,先生读书成癖,在外地出差开会、学习总不忘找书店看书买书,如今他书架上医书千余册,退休前每年都要订阅多种中医杂志,《中国中医药报》伴随了他20余年,他不断了解和学习医学领域的新思路和新动向,关注中医临床的发展前景及未来。他的爱好是看病、读书、写文章,除此之外,别无所好。虽年近古稀,未尝释卷,长期以来对中医理论不断学习,对《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有较深的造诣,对河间、子和、丹溪、景岳、鞠通、青主、清任、容川等学术思想均收其所长,为自己所用。
从1986年起,他先后在《新中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北京中医》《浙江中医》《上海中医药杂志》《湖北中医杂志》等20余家中医核心期刊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累计70余篇,参与合编《男科理论与临床》《中国传统性医学》等著作。1988年以来,先后荣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项,荆门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荆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2013年以来,又获荆门市科技成果2项。20世纪90年代中期,先生根据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症状表现,认为此多属祖国医学黄疸、胁痛、癥积等病证范畴,本病多数患者常感全身乏力,不耐劳累,食欲不振,食后腹胀等,同时可伴有季胁或两胁隐痛或胀痛等,有些急性病毒性肝炎因失治、误治,也会迁延至慢性疾患。综观病因则认为多数与湿热瘀毒有关,病位则主要在脾胃、肝胆、肾等脏腑,其病理机制初起时可归结为“肝气乘脾”“肝脾不和”“肝气犯胃”“湿困脾胃”等,病久可转化为“脾虚湿阻”“肝脾两虚”“肝肾亏损”“气滞血瘀”等等,通过长期临床探索,按证候特点,合同本院肝病科共同研究了复方一号、二号、三号中药片剂作为院内自制产品,几十年用于临床,疗效稳定,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得到了省中医院肝病专家的高度认可。另外,当前的心脑血管发病率逐年增高,如糖尿病、高血压、中心性肥胖、脂肪肝等患者增多,认为是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少动、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糖、脂肪代谢紊乱,造成多余的营养和能量转化成脂肪组织聚集在体内。他认为,过食、酗酒损伤肝脾,致肝脾功能失调,活动减少使气血运行缓慢、脉络瘀滞,从而形成了以肝脾郁滞为核心的病机,进而研制了“利胆益肝丸”片剂,主治慢性肝炎合并高脂血症,同时治疗脂肪肝、早期肝硬化等,疗效稳定,该成果于1990年获荆门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嗣后在研究不孕症治疗中,认识到输卵管炎是继发性不孕症的主要发病因素,按照痰血互瘀的病机,采用内外合治方法,按经验方研究的中药针剂输卵管通液,配合外敷、针灸、中药辨证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该课题被选定为荆门市1997-199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1998年通过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荆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研究在《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3年第3期科研动态栏目刊登并列为当期要目,在国内影响较大。先生的主要业绩自1990年以来,分别被《知名中青年中医药师名录》《中国名医大辞典》《中国当代学者大辞典》《中华年鉴》等书收录。
先生从事中医临床及科研工作近50载,醉心于岐黄之术,博览医籍,撷采众家之长,摒弃偏执之短,治病不墨守成规,注重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和风格。临证之际,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推崇国医大师王琦教授的辨体、辨病、辨证三位一体,合参互见,赞赏中西合参,在诊断模式上主张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与辨病机相结合进行施治,同时主张多用经方和名方,讲究出处与依据,直中病机,配伍组方极为严谨,量使精当,同时善于捕捉灵感,体察及物,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对古往今来纷繁复杂的中医理论和临床问题,十分重视理论与思维模式的研究,以前瞻的视角,敏锐的洞察力,不断地探索学术上的新思路。先生早年专攻内科杂病,如肝、脾、胃肠病等,达到新的高度,在周边地区享有盛名。对当前“肝与肝病”的认识,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之间,无论从概念还是到具体内容来说都存在较大的区别,祖国医学中“肝”的概念,是建立在《内经》藏象学说基础上的,所谓的“肝病”实际上多系指“肝系疾病”而言;而现代医学中“肝”的概念,是从解剖角度提出来的,“肝病”实系“肝脏疾病”的简称。但由于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广泛开展,两个不同理论体系之间的医学交流愈发繁荣起来,二者相互联系、对勘、渗透的机会也日趋增多了。所以说“肝”与“肝病”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实质性的区别,在临床上应采用以下方式区别这两种肝病:在诊断上以中西医双重诊断为主,在治疗上则以中医辨证为指导原则。不过如今随着疾病性质、病变程度或病期的改变,中西医疾病名称在内容上时有异、同、重造、交叉等复杂情况。就肝系疾病中的“胁痛”来说,作为一个症状,可见于肝脏疾病中的急、慢性病毒性肝炎,以及肝硬化、肝硬化合并腹水等疾病中,而肝脏疾病中的慢性病毒性肝炎,却既可出现肝系疾病中的胁痛,又可表现其中之癥积或吐血、衄血等病症。总之,在临床上对这两种“肝病”要用中医基础理论全面地加以认识和掌握。在肝病的治疗上,先生积累了较多的临床经验,主张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结合。如治黄疸首崇“治黄先治血,血行黄自却”,治疗慢性肝炎主张“先肝实脾”,后期培补肝肾,治疗肝硬化腹水注重本虚标实,把握疏肝健脾,活血利湿,后期肝肾亏损,以养肝柔肝、和营消瘀为主。先生虽擅长内、妇、儿科,但对中医妇科造诣尤深,近20年来,致力于妇科疑难杂病、男女不孕不育的临床研究,在学术上崇仲景辨证论治体系。治妇科更得力于张景岳、傅青主等诸家学术,推崇李杲《脾胃论》,张景岳“阳非有余,真阴不足”论,叶桂调肝法,重视整体观念,突出脏腑辨证,并以“从肝论治”作为调治妇科病的重要手段,理论上强调妇人以血为本,以肝肾为先天,治血病注重调气机,治杂病重视肝脾肾,现将先生治妇科病的学术思想整理如下。
先生认为:妇科证治,历代众说纷纭,有注重肾精论治,如《女科经纶》曰:“女子月事,始太冲脉盛,此经水之源也。”有注重心血论治,如虞天民曰:“妇人之病,皆自心生。”也有注重从胃论治,如薛主斋曰:“虽心主血,肝藏血,皆统摄于脾,补脾和胃,血自生矣。”而注重以肝论治者,更是不胜枚举。先贤各主其技,各言其理,各审其意,丰富了中医学术的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先生在妇科治疗中,根据妇人以血为本,以血用事的生理特点,重视整体观念,强调脏腑功能的协调。他认为妇人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肾藏精,精化血,血虽生于心,然心得肝脾肾之三脏功能的相互协调、制约、配合才能生化、运行到濡养五脏六腑。刘河间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妇人胎产论》中说:“妇人天癸未行,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既竭,乃属太阴经也。”这是从妇女一生中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强调肝脾肾论治,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沿用。先生在临床上特别强调用肝脾肾三者功能协调平衡、气血调和的思路来治疗妇科疾病。
1.疏肝养血调气血 先生认为,妇人经孕产育屡耗其血,肝藏血,体阴而用阳,主疏泄,肝经络阴器,故在女子肝肾同为先天,调肝为妇科重要治则之一,调肝即疏肝气、养肝血二法,顺其条达畅茂之性,伸春气而万物化育之意。临证常见因肝气失于和调,导致肝郁气滞,郁久化热化火,肝经湿热,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产生诸多妇科病证,这是由于肝的生理病理特点、内在联系等演变转化而致,只要谨守病机,加以调治,疾病自愈。
先生诊治肝郁气滞,血行不畅,肝络受阻所致的月经先后不定期,痛经,经前乳胀,闭经,不孕,癥瘕,缺乳等症及肝木乘土,气机升降失常所致子悬等,常采用疏肝养血之法,处方常首推《局方》逍遥散,用柴胡清芳流动,调和肝脾之品以通气滞、解木郁,随其曲直之性,归芍养血,苓术姜枣健脾,能调和肝脾,培土疏木,临床常加《韩式医通》青囊丸,用香附、乌药行气解郁,止痛消胀,少腹胀痛甚者加荔枝核、小茴香、延胡索,乳房胀痛或者产后肝郁缺乳加蒲公英、八月札、青橘叶清解郁热,胀痛结块或癥瘕者加鹿角片、穿山甲、猫爪草、夏枯草、山慈姑、浙贝母、海浮石通络散结。本方常在经前服用,经行者加活血达下之品,使经血畅行、气机得舒,经后则重养血柔肝,以柔制刚。
若肝郁气盛化火而导致的血热妄行之月经先期,量多崩漏,火载血上可见逆经,乳汁自流,肝热犯胃可见妊娠恶阻等证,且常伴头晕头痛,目眩,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脉弦数,舌质红等症,治则宜清宜泄,宜降宜平。古方虽有丹栀逍遥散,但先生嫌柴胡偏于苦燥却阴,当归率治动血,故除而选用牡丹皮凉血泻血分之火,山栀消三焦气分之火外,常配伍嫩桑叶、石决明清泻肝热而凉血,白芍、生地炭、旱莲草滋阴平肝而涵木,绿萼梅疏肝和胃调畅气机而不伤阴,如见月经量多,崩漏者加血见愁,槐米、藕节、茜草炭凉血清热而止血,逆经加侧柏叶、白茅根、藕节炭、川牛膝凉血止血,引血下行,使阴血得宁,郁火得平,肝木条达而诸症得愈。
肝阴不足,肝阳上亢甚则引动肝风,可见绝经前后诸症,经行头痛、子晕、先兆子痫、产后痉症等,临床常伴见头晕头痛,颧红眼花,耳鸣耳聋,失眠多梦,震颤,烦满欲吐,甚则语言不利,颈项僵直,语不知人,四肢抽搐,脉弦细或细软,舌红少苔等症,当急进平肝熄风之剂。先生认为肝阳有余,必须以介类之品以潜之,柔静以摄之,味取酸收,或佐咸降,另清营络之热则升者伏矣。故对痫、痉等重病,当用羚角钩藤汤,三甲复脉汤以平肝熄风,但对临床常见肝阳上亢诸症,重用石决明、龙骨、牡蛎等平肝潜阳,夏枯草柔肝,钩藤清肝明目,白芍,女贞子,生地,潼蒺藜育阴平肝,使肝阴足,风平阳潜而诸症自平。
肝经郁热乘土,导致湿热下注,伤及带脉而见带下、阴痒等病症,症见带下色白或黄,量多质稠,秽浊而臭,胸闷纳呆,心烦口苦,便干尿少,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等症,治宜清泻肝热,利湿止带,龙胆泻肝汤功力强,临证常根据病情轻重加入土茯苓、苦参、白花蛇舌草、夏枯草、败酱草、忍冬藤等增强清热解毒之功。
2.滋肾补肾填精血 经曰:“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故称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生殖,故与妇人经、带、胎、产都有直接关系,肾为水火之位,藏真阴而离亢阳,肾中精气只宜固秘,最忌耗泄,因而妇科虚证多责之于肾,治肾多用补法。
先生认为,补肾法已合滋养肾阴,温补肾阳,补益肾气三法。用补肾法,推崇张景岳提出的“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的理论,故治疗肾阳不足、封藏失职、冲任失固而致崩漏带下,命门火衰,胞宫失于温煦而致的不孕,胎萎不长,坠胎小产,经行泄泻,子肿,产后排尿异常等病症,且伴见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夜尿频多,五更泄泻,性欲减退,脉沉细,舌质淡暗,苔薄白等病症,治宜温补肾阳,常用淫羊藿、葫芦巴、鹿角霜、补骨脂、巴戟天、蛇床子、茺蔚子、阳起石、紫石英、紫河车等。先生还认为,温补肾阳药中宜加温润填精之品,如枸杞子、肉苁蓉、山茱萸、覆盆子等,对于刚燥劫津之桂附,用之谨慎,即使阴寒内盛,亦用量较轻。善用细辛温行水气而润燥,参芪术益气补中,补后天而滋先天,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肾阴不足,冲任失养而致月经后期,量少,崩漏,闭经,不孕,阴虚阳失潜藏而致绝经前后诸症,子损,胎萎不长,肝肾阴虚、带脉失约而致带下,生风化燥而致阴痒等症,且伴见头晕耳鸣,颧红咽干,五心烦热,失眠盗汗,足跟痛,尿短赤,大便干,脉细数无力,舌红少苔等症,治宜滋补肾阴。肝肾乃乙癸同源,精血合一,故常用血中补阴之法,常用生地、熟地、枸杞子、山茱萸、玉竹、黄精、何首乌、炙龟甲、旱莲草、女贞子等药配潼白蒺藜、菟丝子、桑寄生、覆盆子等益肾填精,阳中求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先生认为上述二型,实为虚寒、虚热之别,临证只要抓住脉、舌、二便的症候特点,就能辨证施治,亦有肾精亏损不能化气,肾气不足,封藏失职,冲任失调而致月经先后不定期,量或多或少,闭经,不孕,肾虚紧胎无力而致胎动不安,滑胎,肾虚尿频或余沥不净,脉沉细,舌质淡红等症,治当滋肾补肾,阴阳双补,常用菟丝子、潼蒺藜、楮实子、覆盆子、枸杞子、山茱萸、续断、杜仲等平补肾气,加入鹿角胶、炙龟甲一阴一阳,血肉有情,补肾填精,视阴阳二虚之偏性而用药。
3.健脾和胃促生化 脾胃为后天之本,精血生化之源,为妇人经孕之本,其他脏器发病,亦以脾胃为基础。脾胃虚弱,药补难道到诸经,终无助于精血。先生认为脾胃功能正常与否,亦主要反映在妇人的生理变化和病理特点上。健脾和胃是妇科病的重要治则之一,脾失健运,一则化源不足,冲任失养可致月经后期,量少,闭经,胎萎不长,胃失和降可见恶阻;二则水湿停留下焦而致经行泄泻,子肿,带下,湿聚成痰,痰湿壅阻胞宫可致闭经,不孕,癥瘕等病症,前者伴见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神疲肢倦,纳谷不香等症,后者则见形体虚胖,头晕且重,胸脘痞闷,口淡腻,大便溏,脉缓滑,舌苔薄白而腻等症,治宜健脾化湿。先生对本型的治疗,前者主张温脾调肝,使土木相安,常用八珍汤气血双补,佐以绿萼梅,香橼等疏达肝气,后者则从肾治脾,以火峻土,故常用在健脾化湿的参、术、苓、苍术、薏苡仁中配伍姜半夏、木香、郁金、枳壳、香附化痰利气,加入仙茅、淫羊藿补肾阳,使温运脾阳,釜底加薪而化水湿。
脾气虚弱,统摄无权,以致冲任失调,可见月经先期,量多崩漏,乳汁自出,气虚下陷更可致阴挺等症,且伴见面色无华,短气懒言,神疲乏力,腰酸腹坠,脉弱,舌质胖嫩,苔薄白等症,治宜益气升陷,重用参、术、芪补益中气,升麻、柴胡升阳举陷,炮姜、柯子炭、赤石脂、禹余粮等温脾固摄,故使补骨脂、菟丝子、巴戟天、阿胶补肾填精助阳,壮水益土,引火归原。
综上所述,妇女的生理,主要是肾气充盈,天癸成熟,肝气条达,经候如常;脾胃健运,生化有权,使血海充盈,经汛如候,故先生治妇科疾病,以肝脾肾三候调治,似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治疗月经病,以疏肝调气为主,兼养肾扶脾,注重治血通经以恢复肾之藏功能;治疗崩漏,塞流之中有澄源,澄源之中有复旧,故能达到药到病除,事半功倍的效果;治癥瘕以活血通瘀消癥为其大法,同时注意分寒热虚实。对失血过多者,止血不忘消癥,消癥兼顾止血,慎用水蛭、虻虫破血,主张用海藻、贯众缓消;治疗带下分五色,重点调脾,兼治肝肾,祛湿化瘀为先,温化清利为要,血水两治,效果卓越。妊娠胎孕之生赖于肝肾,胎之长赖于脾土,故治疗妊娠病,以补肾安胎为主,兼以健脾和胃,柔肝养血;产后失血伤脾,多虚多瘀,虚则肝肾亏虚,瘀则败血停积于胞宫伤肾,故治产后病,既要补养气血,扶正以固本,又要治血通络、化瘀以去其标,临床上尚需辨证审因,统筹兼顾;治疗不孕症,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调治肝胃以复胞宫藏泄功能,精子卵子定期相合而孕育可期。先生这些学术思想,是他长年累月勤恳习诊,熟读经典,深谙医理,精于临床的结果。
在担任院行政领导十多年间,先生坚持定期出诊,查房,坐诊,搞科研,撰写论文,2005年5月从领导职务退下来后,任医院首席中医专家,仍坚持在名医工作室坐诊,病人遍及荆门地区及周边省市,每年接诊病人数达万余人。在担任市中医药学会理事长的七年时间内,将学会工作办得有声有色,省级学术会议在荆门市多次召开,提升了荆门市中医界的学术氛围和水平,在发挥学会功能的同时,2006年完成了荆门市中医药专业现状调查,为政府决策做出一定贡献。
先生作为湖北省名中医,不仅医术精湛,更注意将临床经验传于后学,为中医事业培养人才,他将自己的医学知识毫不保留地传给学生后辈,科室查房总是理论联系实际,引经据典,细心讲解病因病机,如何辨证识证、遣方用药。先生带教的7名学生中,有4名是妇科研究生,其中2名是全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1名是西学中的本科生,先生为他们制定教学计划及三学年的继承教学讲稿,每月集中讲课两次,先生一是引导她们首先阅读“四大经典”,因为“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的源头河水,必须精通,它能使你掌握中医的辩证思维方法和辨证论治的精髓,并要求学生们边读书边写读书笔记,读完后写读书心得,这样能加深对所读之书的理解,二是临床带教注重培养中医基本功,首先要学生掌握“四诊”技巧,中医舌象、脉象的掌握理解十分困难,不易学,更难以精通,先生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去体会领悟中医舌象、脉象,每看一个典型病人,也要学生看一遍,一天应诊下来,先生总是用半个小时小结重点病人的症候特点与关键,辨治及用药的依据、方法、技巧,学生有疑惑之处向老师提问,先生尽心答疑。如今先生的高足杨贤海主任医师2008年受邀到英国访问讲学,将我们的国粹传播到欧洲许多地方,受到外国友人的赞许,通过多年的刻苦奋进,现已是荆门市科技把关人才,全国第三批研修项目优秀人才,2015年被评为湖北省中青年知名中医,陈孔莉被评为全省优秀学术继承人,黎慧以优异的成绩晋升为副主任医师。
先生一生牢记着“业精于勤荒于嬉”的古训,他淡泊名利,阅历人间,旁无他求,唯以探索医经病理为要务,以通阅瀚海之章为乐事,以治病救人为己任,他无怨无悔,壮心不已,默默耕耘,不断开辟着新的研究领域,在他身上看不到攀登的疲倦,更看不到治学的止境,他将自己47年成功的医疗经验和独到的学术体会奉献给热爱中医事业的后学者。
湖北省荆门市中医医院 杨贤海 黎慧
2016年5月